雲堆技藝

雲堆技藝

雲堆技藝原是盛行於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一種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傳統工藝,所塑造的作品多供奉於家廟及祠堂、寺廟。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民間柳姓工匠以塑造廟宇神像為業,並以絲綢、泥塑、金屬等為材料開創出“雲堆技藝”,意指祥雲堆積起來的神佛塑像,也有一種說法是因該工藝存於古代煙雲十六州之雲州(今山西大同)而得名。其中的壁畫浮雕技藝是專為廟宇牆壁飾畫所誕生的一種衍生藝術形式,在傳統的壁畫繪畫的基礎上溶入了雲堆技法,既保留了雲堆技藝立體生動、虛實並重的韻味,又借鑑了浮雕強烈的立體層次效果,兼容綢緞的雍容華貴,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廟宇精飾壁畫的主要表現手法。

2014年12月,雲堆技藝入選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堆技藝
  • 批准時間:2014年12月
雲堆技藝製作過程複雜繁瑣,需要良好的美術基礎與多年的堆制經驗。加之對供奉佛像的禁忌要求,製作成本高,經濟效益偏低,古代“雲堆”存世很少。此外,除了立體技法、凸堆技法,雲堆技藝中還有一種凹堆技法。遺憾的是,凹堆技法在清代後期已經失傳,由於無任何文字記載及實物考證,此項技藝至今無法還原。
由於歷史原因,雲堆技藝長期來並未進入大眾視野。後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發掘下,這項闊別多年的神秘民間藝術得以重現。2014年12月,雲堆技藝入選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