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寄主植物,相關文化,
形態特徵
雲南麗蛺蝶中等大小。前翅長40毫米,翅展90-100毫米。翅面灰綠色,自翅基部向外有縱行斜帶,前線下方至中室內側呈棕黑色,內有3個不規則的淡黃色斑,中室以外至外線間有白色寬頻,棕褐色的翅脈極為明顯,外線至外緣間棕黃色,內有黑色橫紋,外緣鑲有黑白相間的緣毛;後翅基部粉綠色,中線由黑色斑點組成,外線呈放射性縱紋及三角形黑斑,外嵌淡黃色邊,外緣黑白相間,構成極為美麗的圖案,雙翅半垂半攏時尤為美觀。
卵:近球形,直徑 1.36-1.41毫米,高 1. 33- 1. 38毫米,表面布滿格線狀脊紋和凹陷,密生淺細毛。初產時淺黃色,隨著胚胎髮育漸變至黑褐色。
幼蟲:5齡。1齡頭殼棕黑色,體表黃綠色,背側和側面有成列的毛瘤,其上著生白色體毛。 2齡幼蟲體毛消失,為端部分枝的黑褐色棘刺取代,枝刺端部白色,尤以中後胸棘刺最為發達。體表黃褐色,背中線、背側線和氣門上線黑色。3- 4 齡期除了蟲體增長和棘刺更為發達外,其餘體表特徵與 2齡相似。沿足基線和氣門下線各著生1列不分枝的白色小刺突。 5齡幼蟲頭殼棕黃色,密布黑色刺突。胸腹部體表變為深棕色,棘刺極為發達,背中線黑色、細長。沿背側線和氣門上線各有 1寬闊的黑色條帶,自前胸直達臀節。氣門腔口黑色,周圍白色。
蛹:懸蛹,梭形,體長 26- 30毫米。頭部淺二分叉,蛹體綠色或黑褐色,背中線隆起呈弧形,中部背側凸出呈稜線。
成蟲:大型,前翅長約 45- 50毫米,越冬個體較夏季世代小。雌雄同型,翅正面橄欖綠色,前翅有黑色外緣帶和亞緣帶,中域有大型白斑1列。後翅外緣波狀,外緣帶黑色,亞緣有1列三角形黑色斑。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通常位於河流附近,海拔高度約為300米。多在低海拔平原地區的溝谷林緣附近活動。
生活習性
雲南麗蛺蝶在中國雲南景洪市大渡崗鄉關坪村,成蟲見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林地帶,常在林內空地或林緣活動,取食腐爛水果和樹液。喜在高2米以下的低矮灌叢上棲息,但很少停息在地面。飛行急速,與環蛺蝶類Neptisspp. 的飛行姿勢有些相似。喜歡熱帶森林和造訪人類居住的果園,特別是河畔邊緣或空地,也出現在文化景觀,如公園或花園。
該物種飛行迅速,漂浮高翔,極難捕捉。喜食腐果和樹汁。1年發生6代,以滯育成蟲越冬,成蟲以腐爛水果和樹液為補充營養,卵散產,幼蟲5齡,分散棲息,有假死習性;為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蝴蝶成蟲壽命一般在兩周左右,交尾後雄蝶幾天內就死亡,雌蝶接近產完卵時隨之死去,未經交尾的雄蝶和雌蝶壽命稍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和中國西南邊睡的亞熱帶地區。
繁殖方式
野外成蟲出現於3-10月間,高峰期在 5月中旬至 6月上旬。實驗種群年發生 6代,以滯育成蟲越冬。第 2代卵期3-4天,幼蟲期11-14天,蛹期 8-10天,完成一個世代需25-32天。估計在自然狀態下的世代數也應為6代左右。
在實驗產卵園內,雌蝶將卵單粒分散產於寄主嫩葉的正面與反面、卷鬚以及靠近寄主枝葉的其他物體上面。
幼蟲習性:1- 2 齡幼蟲常棲息在葉尖背面取食葉肉,留下上表皮。有時也將葉片咬穿或在葉邊緣吃出V形缺刻。3齡幼蟲仍停留在葉背面棲息,但可取食葉片所有部分,僅餘下中脈。4-5齡幼蟲棲息在葉片正面,常轉移到相鄰的成熟葉片取食。各齡幼蟲均有假死習性,稍受驚擾即掉落地面。老熟幼蟲在寄主葉片下化蛹。幼蟲只能在長葉西番蓮上完成個體發育。在三開瓢上不取食,或僅少量取食後發育不良而死亡。
亞種分化
雲南麗蛺蝶是麗蛺蝶眾多的亞種之一。
寄主植物
- 西番蓮科:長葉西番蓮、異葉蒴蓮
- 馬來蛇王藤
- 滇南蒴蓮
- 防己科青牛膽屬
- 葫蘆科茅瓜屬中的部分種類
- 菝葜科穗菝葜
- 葫蘆科栝樓屬的部分植物。
相關文化
麗蛺蝶是工藝、生態觀賞和喜慶放飛三用的優良蝶種。
中國郵政部1963.04.05發行的郵票特56《蝴蝶》,由劉碩仁設計,共發行了100萬套,每套20枚,分別為“西藏豆風蝶”、“三尾褐鳳蝶”、“清城箭環蝶”、“瓦山劍鳳蝶”、“聯珠帶眼蝶”、“粉綠燕鳳蝶”、“重月紋鳳蝶”、“橙紅薯灰蝶”、“金斑喙鳳蝶”、“霧社翠灰蝶”、“黑喙橙粉蝶”、“丫紋樟鳳蝶”、“澄紋應蜆蝶”、“海南紫喙蝶”、“峨眉毛弄蝶”、“螢光翼鳳蝶”、“祁連紅絹蝶”、“天藍紋紫蝶”、“蔥嶺銅灰蝶”、“雲南麗蛺蝶”。
特56(20-20)雲南麗蛺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