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馬兜鈴

雲南馬兜鈴

雲南馬兜鈴,種拉丁名:Aristolochia yunnanensis Franch.,種別名:追風散(雲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雲南馬兜鈴
  • 拉丁學名:Aristolochia yunnanensis Franch.  
  • 別稱:白防己;串石藤;打鼓藤;金不換;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馬兜鈴目
  • :馬兜鈴科
  • 亞科馬兜鈴亞科
  • 馬兜鈴族
  • :馬兜鈴屬
  • 亞屬管花亞屬
  • 管花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木質大藤本;嫩枝密生紅棕色長絨毛,老枝被疏柔毛或無毛。
葉:葉近圓形或卵形,嫩葉較小,長寬均3-5厘米,成長葉長寬均達10-17厘米或更大,頂端鈍圓,有時微凹,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擴展,邊全緣,兩面均密被紅棕色長柔毛;基出葉脈7-9條,側脈每邊3-4條;葉柄長3-9厘米,密被紅棕色長柔毛。
花:花與葉同時長出,單生於葉腋;花梗長3-5厘米,常向下彎垂,近中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鑽形,密被紅棕色長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囊狀倒卵形,長5-6厘米,直徑2-3厘米,彎曲處至檐部收狹呈管狀,長1.5-2厘米,直徑約1.5厘米,外面淡紅色,有紫色脈紋,密被紅棕色長柔毛;檐部圓盤狀,直徑6-12厘米,內面暗紫色而有黑色乳突狀小點,網脈明顯,邊緣不明顯淺3裂,裂片平展,闊三角形,近等大;喉部近圓形,暗紫色,直徑1-1.5厘米;花葯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並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約3厘米,6稜,密被紅棕色長絨毛;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頂端鈍,邊緣向下延伸,具乳頭狀突起。
果:蒴果長圓柱形,長15-18厘米,直徑2.5-4厘米,6稜,成熟時自頂端向下開裂;
種子:種子卵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背面平凸狀,有皺紋,腹面凹入,中間具種脊,灰褐色。
花果期: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000米的林中。

分布範圍

產於西藏(察隅)、雲南(鶴慶、賓川、劍川、洱源等)。模式標本采自鶴慶。

藥用價值

【藥】拱哩可:根用於急性腸胃炎,高血壓,跌打腫痛,瘧疾,中暑腹瀉,傷暑低熱無汗,滅蚊《滇藥錄》。
【彝藥】羅馬格:功用同佤族《滇藥錄》。根治胸腹痞滿,腸胃不和,呃逆反酸,腹痛泄瀉《哀牢》。
【拉祜藥】此卡媽那此:根用治胃痛,痢疾,藥物中毒,蛇咬傷,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痧症,腸炎,高血壓,疝氣,癰腫,疔瘡,皮膚瘙癢,諸毒熱腫,濕爛《拉祜藥》。卡媽那此:根治胃痛,痢疾,藥物中毒,風濕疼痛,跌打損傷,蛇咬傷《滇省志》。
醫藥:根:溫中理氣,止痛消食,舒筋活絡。用於脘腹脹痛,風濕痛。
雲南馬兜鈴雲南馬兜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