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風箏

雲南風箏

雲南風箏是正三角結構硬翅類傳統風箏。其相傳為公元1253年忽必烈遠征大理國時將 “米”字風箏傳入,經過雲南民間藝人不斷改進而來,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雲南風箏主要以“歪桃”、“雙米字”造型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風箏
  • 外文名:The kite of Yunnan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代表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雲南地處高原,山多地不平、氣侯條件複雜、風向風力不定,來去毫無規律,一般意義上的傳統風箏是不適合在雲南放飛的。因此,雲南便誕生了特殊的正三角結構硬翅風箏,它能夠經受高原山谷氣流的衝擊,具有耐風性強,飛行穩定等特點。
從現有雲南風箏的結構和形制上分析,雲南風箏的主體結構確實與 “米”字形硬翅風箏有著傳承與改進的關係。首先,為了使其結構平衡及飛行穩定,增加了一對翅膀,使其變成了正三角結構的硬翅風箏,於是出現了雙米字造型的雲南風箏。其次,考慮到製作的複雜程度,於是去繁為簡,僅保留下了最為穩定的正三角結構部分,於是“歪桃”造型的雲南風箏開始廣為流傳。
關於雲南風箏早在1900年時就留下了影像記錄,當時法國駐雲南總領事方蘇雅曾在昆明拍攝過一張照片——《放風箏的人》,照片中男子舉起的風箏就是典型的雲南“歪桃”風箏。
雲南風箏
《放風箏的人》方蘇雅,1900年,昆明

工藝特徵

風箏製作技藝主要為“扎”、“裱”、“繪”、“放”。雲南風箏也不例外,但因其結構的特殊性,製作技藝的順序略有不同,具體為“扎”、 “繪”、“裱”、“放”。
雲南風箏
雲南風箏製作技藝,圖片人物為章騰雲

工藝流程

雲南風箏製作技藝主要分為以下四大步驟:
1、“扎”即扎骨架。其工序分為選竹、破竹、削竹條、修竹條、彎竹條、綑紮等。扎制合格的骨架應做到:光滑無刺、橫平豎直、角度到位、左右對稱、綑紮牢固。
2、“繪”即“繪花彩”。中國傳統風箏有其獨特的語言,它通過繪畫的方式將鳥獸魚蟲、花果草木、人物器具以借喻、諧音、比擬、象徵等表現手法構成富含吉祥寓意的圖案以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最終呈現出的風箏畫面應構圖豐滿、寓意得體、描線流暢、著色均勻、近看真實、遠眺醒目。
3、“裱”即“糊紙面”。將繪製完成的風箏蒙面裱糊在骨架上。要求做到蒙面與骨架粘牢、平整、各處鬆緊相當,然後修剪多餘邊緣,最後再來安裝提線。
4、“放”即“放風箏”。風箏屬於天空,飛是風箏的靈魂,風箏飛起來,它就活了。
曾經的雲南風箏做工粗糙、骨架較重、畫面簡單,經雲南風箏愛好者們的不斷創作與改進,已有了較大的突破。不僅在竹材處理以及骨架扎制上進行了更加合理和精細地改良,現階段的雲南風箏不僅能抵擋住高原強風,也能達到在微風條件下起飛。同時,從前畫面簡單的“歪桃”造型雲南風箏,主要是借桃子來表達人們對長壽、衣食無憂的願望。如今雲南風箏藝人們為“歪桃”賦予了更多的美好與精彩,傳統吉祥圖案如牡丹、荷花、蝙蝠、蝴蝶、祥雲、鯉魚、鳳鳥等也都描繪在了雲南風箏上。

代表人物

章騰雲,雲南風箏專家。其曾擔任2012年全國第七屆農民運動會雲南風箏代表隊教練員,並於2013被雲南省人民政府表彰為“雲南省參加全國第七屆農民運動會先進個人”。
雲南風箏
雲南風箏專家——章騰雲

社會影響

2007-2008年,“2008隻雲南風箏祝福中國北京奧運”風箏活動;(2008隻雲南風箏串聯在一起,長度達3500米。)
2009年,大理州祝賀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龍”風箏活動;(放飛60條“國慶龍”風箏,每條風箏由龍頭及60隻雲南風箏串聯而成,長度為100米。)
2019年,安寧市“我們的節日·中秋”太平新城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暨徒步太平第四季第二站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70條“龍箏放飛”。此活動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和中文國際頻道(CCTV4)並機直播的[2019傳奇中國節·中秋]節目中進行了播出。
2020年,全國首屆網路傳統風箏設計製作大賽,章騰雲作品榮獲硬翅類一等獎。
2020年,第三屆中國(濰坊)傳統風箏創意扎制大賽,章騰雲現場製作的雲南風箏榮獲硬翅類一等獎,並被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收藏。
  • 6
    章騰雲相關雲南風箏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