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民居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譚良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民居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譚良斌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雲南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邊境口岸,有 15 個少數民族與境外居民同屬於一個民族,跨境而居。邊境少數民族民居由於文化獨特,成為我國傳統民居瑰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風貌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研究和保護價值。但隨著國家“富民興邊”政策的提出,這些地區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住居條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民居環境較差,基礎設施落後,很少有人願意再繼續居住在傳統的老房子裡。如何在保留傳統民居文化的同時提高邊境居民的居住品質?本課題意圖在大量的田野調查和環境測試數據資料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從分析邊境少數民族民居演變的規律入手,探索邊境民居在自然、氣候、文化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發展機理,從聚落形態、空間結構到建構體系等諸多方面對其氣候適應性、功能適應性等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進而提出邊境傳統民族民居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邊境民居提供一條生態發展之路
結題摘要
雲南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邊境口岸,邊境少數民族民居由於文化獨特,成為我國傳統民居瑰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風貌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研究和保護價值。但隨著國家“富民興邊”政策的提出,這些地區逐步成為新的旅遊熱點,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住居條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民居環境較差,基礎設施落後,很少有人願意再繼續居住在傳統的老房子裡。本課題選取雲南典型的香格里拉藏族民居、西雙版納傣族民居、大理白族民居等,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冬夏室內外物理環境測試,分析邊境少數民族民居空間、結構、室內環境方面演變的規律,民居空間環境和形態是自然、氣候、文化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傳統民居中有哪些部分是可以借鑑到現代建築中的,哪些是需要最佳化更新的?課題從聚落形態、空間結構到建構體系等諸多方面對其氣候適應性、功能適應性等進行較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在繼承傳統民居文化的同時提高邊境居民的居住品質,進而提出邊境傳統民族民居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少數民族民居的發展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