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狀莖橫走或斜升,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葉2列生於背上;葉片長披針形,基部以上密被鱗片,老時部分擦落;孢子囊滿布於能育葉下面。雲南多地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雲南舌蕨
- 拉丁學名:Elaphoglossum yunnanense (Bak.) C. Chr.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舌蕨科
- 屬:舌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文化內涵,
形態特徵
植株高24-50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或斜升,粗3-7毫米,木質,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葉2列生於背上;鱗片鑽形或狹披針形,先端芒狀,邊緣具不規則的疏齒,褐棕色,有光澤,質硬。葉近生,二形: 不育葉柄長4-16厘米,棕禾稈色或棕色,基部以上密被星芒狀的褐棕色小鱗片和偶有鑽形或狹披針形鱗片,老時部分擦落,葉片長披針形,長14-40厘米,中部寬1.3-3.3厘米,先端長漸尖(偶為二叉),基部狹楔形,沿葉柄略下延,全緣而略呈波狀,邊緣平展或稍內卷,有軟骨質狹邊,主脈明顯,兩面均隆起,上面有縱溝,側脈隱約可見,單一或二叉,直達葉邊,葉革質,乾後棕色或灰棕色,兩面均疏被棕色的星芒狀小鱗片,往往主脈下面較密,上面的於老時通常脫落;能育葉與不育葉等高或略低於不育葉,柄長8-22厘米,密被鱗片,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3-20厘米,中部寬約1厘米,孢子囊滿布於能育葉下面。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 100-1 800米的次生雜木林林緣、林下溝谷、溪邊陰濕岩石上。
分布範圍
產自雲南(思茅、蒙自、雙柏、雞足山、石門關、宜良、元陽、新平、景東、漾濞、貢山、梁河)、台灣、浙江(龍泉)、福建(崇安、南靖、連城、太寧)、江西(大余、崇義、全南)、湖南(慈利、江華、宜章)、廣東(鼎湖山、信宜、陽山、新豐、始興、南雄、乳源)、海南(瓊中)、廣西(防城、武鳴、三房、象縣、龍州、博白、龍勝、瑤山、十萬大山)及貴州(雷公山、三都)。也產于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度(大吉嶺)、日本南部。模式標本產地:雲南。
主要價值
1、食用:雲南舌蕨的根狀莖富含澱粉,它的營養價值不亞於藕粉,不但可食,也可釀酒。蕨的幼葉有特殊的清香美味,但在食前須先用米泔水或清水浸泡數日,除去其有毒成分,炒食或乾製成蔬菜。食用和釀酒,桫欏莖幹中含的膠質物也可食用。
2、指示植物:雲南舌蕨屬中的一種為強鈣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是氣候的指示蕨類;對勘探某些礦藏有參考價值;可還可用於火箭、信號彈、照明彈的製造工業上,作為突然起火的燃料;可用來提高稻田氮素營養,也可用來作綠肥,同時,它還是家畜家禽的優摶飼料。
3、觀賞:雲南舌蕨形姿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著名的觀葉植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