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紫菀(Aster yunnanensis Franch. var. angnstior Hand.-Mazz.)是菊科紫菀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半米左右,叢生,花藍色或淺藍色,瘦果長圓形,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青海、西藏、四川、甘肅、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2,500米至4,500米的地區,見於高山以及亞高山草地,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紫菀
- 學名:Aster yunnanensis Franch.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屬:紫菀屬 Aster
- 組:山菀組 Sect. Alpigenia
- 種:雲南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 系:重冠系 Ser. Diplostephioides
形態特徵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醫藥:
功效:
本種提示
莖有2-8個分枝稀不分枝,葉有小尖頭狀齒或疏齒,或全緣,下部葉長17-18厘米,寬2-4厘米;中部葉基部寬,圓形或有圓耳,上面被疏毛及腺,下面沿脈和邊緣被長毛;頭狀花序徑5-8.5厘米,總苞徑2-2.5厘米;總苞片卵圓披針形,寬3-4稀5毫米,下部被較密的長柔毛,上部有疏毛和紫色腺毛;舌片長25-35毫米,寬1.5-2.5毫米。
產於雲南西北部(中甸、麗江等)、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康定、道孚、稻城、木里等)。生於高山及亞高山草地。海拔2500-4500米。
莖有2-3個分枝或不分枝,葉有疏鋸齒或近全緣,下部葉長7-15厘米,寬1-2.5厘米,中部葉基部稍狹或較寬而圓形或心形,被與上一變種同樣的毛茸。頭狀花序徑4-6厘米;總苞徑1.5-2厘米;總苞片線狀披針形,寬0.8-1.5毫米,背面基部或全部被較密的長柔毛和腺毛;舌片長2-2.5毫米,寬1-2毫米。
產於雲南西北部(中甸)和四川西部及西南部(九龍、木里、康定、道孚等)。生於高山、亞高山林緣和開曠草地。海拔2300-4100米。
莖有2-5個傘房狀分枝;葉有小尖頭狀齒或全緣,下部和中部葉長5-10厘米,寬1.5-2.8厘米,基部截形或心形,質稍厚,兩面被黃色較密的長毛和腺毛。頭狀花序徑4-6厘米,總苞徑1.5-2厘米;總苞片線狀披針形,長10-13毫米,寬1-2毫米,被黃白色長雜毛和紫色腺毛;舌片長2-2.5毫米,寬1-1.5毫米。
產於甘肅南部(夏河)、青海東部及南部(大河壩等)、四川西部(理縣、甘孜等)、西藏東部及南部(拉薩、類烏齊等)。生於高山及亞高山開曠坡地及草地。海拔3650-4260米。
此變種的外層冠毛膜片狀或有時短毛狀。A. kawaguchi Kitam. 是本變種的一個葉基部稍狹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