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益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原中國種業50強河南金博士種業昆明辦事處基礎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雲南禾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 總部地點:雲南
- 經營範圍:農業科技
- 公司性質:有限公司
公司介紹,公司主要的品種,水稻類,玉米類,小麥類,大麥類,公司現有的大路品種,公司宗旨,公司理念,企業文化,水稻病蟲害的不同種類及防治措施,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曲病,玉米病害的不同種類及防治措施,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粗縮病,矮花葉病,黑粉病,瘋頂病,黑穗病,褐斑病,根腐病,穗腐和粒腐病,
公司介紹
雲南益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原中國種業50強河南金博士種業昆明辦事處基礎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 位於美麗的春城——昆明。公司是集:科研、生產、經營、行銷、於一體的農業科技企業。
公司獨占生產、經營粳稻“鳳稻17”,獨家代理雜交粳稻:滇雜80;獨家代理雜交玉米“博士玉一(齊單一號)”、興黃單901,正在參試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玉米新品種:“高新88”。同時供應優質高產飼料大麥v43、啤酒大麥s500;優質高產小麥:川麥107、綿陽31等品種。
公司主要的品種
水稻類
(1)燦稻類
滇雜80:獨家代理
岡優22、岡優12、岡優151、II優838
(2)粳稻類
鳳稻17:獨占生產權和經營權
麗粳314、麗粳11 :獨占生產權和經營權
玉米類
高新88: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
紅單10號:獨占生產權和經營權
遼單127:獨占生產權和經營權
齊單一號(博士玉)、興黃單901、興單131、鹽墨23:獨家代理
小麥類
川麥107、綿陽31
大麥類
V43、S500
公司現有的大路品種
水稻:岡優881、汕優63、II優718、II優7號、II優63、II優501、II 優6078
玉米:會單四號
公司宗旨
創新科技、服務農業、創新思維、互惠共贏
公司理念
團結、拼搏、創新、共贏
企業文化
構建學習型、創新型、競爭型團隊
水稻病蟲害的不同種類及防治措施
稻瘟病
(1)節瘟:多發生於穗下第1、2節位上。褐點---環節擴展---失水乾縮---凹陷---莖節彎曲---易折斷---白穗
(2)穗頸瘟:發生於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頸部。水水漬狀斑點---環莖擴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失水乾縮---彎曲---折斷---白穗
(3)穀粒瘟:發生在穀殼和護穎上,病斑呈大橢圓形---病斑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穀粒不飽滿,米無光澤,黑色。
紋枯病
(1)症狀:水稻紋枯病從秧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生,以抽穗期前後為盛,主要危害葉鞘、葉片,嚴重時可侵入莖稈並蔓延至穗部。葉鞘發病先在近水面處出現水漬狀暗綠色小點,擴大後形成橢圓形或雲形病斑,條件適宜時,病班邊緣暗綠色,中央灰綠色,擴展迅速,天氣乾燥時邊緣褐色,中央草黃色至灰白色,發病葉鞘因組織壞死,可引致葉片枯黃至稻株穗期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癟谷增加,粒重下降,並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死亡。濕度大時,後期在病部可見白粉狀霉層。
(2)病原物
a、病原菌:有性態為瓜亡革菌,擔子菌亞門亡革菌屬;無性態為茄絲核菌,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
b、寄主範圍:寄主範圍很廣,自然發病的寄主植物有15科近50種子選手,重要寄主植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麥、大麥、大豆、花生等。
(3)病害循環
水稻紋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浸染,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傳播,引起再浸染。
(4)發病因素
a、菌源數量 : 上年或上季稻田發病重,則田間遺留菌核多,當年發病率就高,相反,當年發病率就低。
b、氣候條件 :高溫、高濕有利於水稻紋枯病的發生 。
c、栽培技術 : 氮肥施用量與病害發生程度關係密切。長期深水灌溉,有利於病菌孳生和蔓延。
d、品種和生育期 : 水稻抗性有一定差別,但未發現免疫品種。一般是秈稻較抗病,粳稻易感病、糯稻發病最重,矮稈闊葉品種比高稈窄葉品種罹病重。生育期和組織老嫩也和發病程度有一定關係。
(5)防治
a、 栽培管理 : 加強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後期不貪青。灌水做到分櫱淺水、夠苗露田、曬田促根、肥田重曬、瘦田輕曬、長穗濕潤、不早斷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淺、中曬、後濕潤”的原則
b、藥劑防治 :根據病情發展情況,及時施藥,控制病害擴展,過遲或過早施藥,效果均不理想。 常用藥劑:井岡黴素,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紋枯利,甲基立枯靈(利克菌)
c、清除菌源 : 本田在灌水耙田後大多數菌核浮在水面,於插秧前打撈混雜於“浪渣”中的菌核,可以減少菌源,有效的減輕前期發病。
d、生物防治 :利用具有頡頏作用的一些真菌或細菌或其代謝產物,能抑制病原菌生長,具有防治病害的作用。每公頃噴施40~60mg/L的井岡黴素藥液1100kg,對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白葉枯病
(1)分布與危害
水稻白葉枯病最早於1884年在日本發現,是亞洲和太平洋稻區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國首先在南京郊區發現,除新疆外,各稻區均有發生,以華東、華中和華南發生普遍,危害嚴重。
(2)症狀
a、主要發生於葉片及葉鞘上。初期在葉緣產生半透明黃色小斑,以後沿葉脈一側或兩側或沿中脈發展成波紋狀的黃綠或灰綠色病斑;病部與健部分界線明顯;數日後病斑轉為灰白色,並向內捲曲。空氣潮濕時,新鮮病斑的葉緣上分泌出濕濁狀的水珠或蜜黃色菌膠,乾涸後結成硬粒,容易脫落。
b、普通型:即典型的葉枯型症狀。一般在分櫱期後才較明顯。發病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現黃綠色或暗綠色斑點(見圖1之2),後沿葉脈從葉緣或中脈迅速加長擴展成條斑,可達葉片基部和整個葉片,病健交界線明顯,成波紋狀(粳稻,見圖1之3)或直線狀(秈稻,見圖1之4)。病斑黃色或略帶紅色,最後變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病部易見蜜黃色珠狀菌膿
c、急性型:主要在環境條件適宜品種感病的情況下發生。葉片病斑暗綠色,擴展迅速,幾天內可使全葉呈青灰色或灰綠色,最後變為灰白色,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病部有蜜黃色珠狀菌膿。
d、雕萎型:多在秧田後期至拔節期發生。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呈現失水、青卷、爾後枯萎的症狀,隨後其他葉片相繼青枯。
e、葉黃型:病株的較老葉片顏色正常,新出葉則呈均勻褪綠或黃色或黃綠色寬條斑,以後病株生長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國內僅在廣東省發現)。
(3)病原
由稻黃單胞桿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Ishiyama)Dye]引起.我國曾先後發現茭白和李氏禾為自然寄主植物。
(4)發病因素
a、水稻品種:粳稻較秈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葉型品種比闊葉型品種抗病,同一品種,在分櫱末期後抗病力逐漸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
b、氣候條件:發病最適溫度25-30℃,相對濕度90%以上,暴風雨天氣最利於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和流行。
c、栽培管理:水肥管理與白葉枯病發生的關係十分密切。串灌、漫灌會加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過多過遲,有利於病害發生。
(5)防治措施
a、選用抗病良種:選用適合當地抗病豐產型品種。
b、種子處理: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處理的方法:
80%“402”200倍液浸種48-72小時。
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浸種48-72小時。
農用鏈黴素200單位浸種24小時。
c、加強栽培管理:排灌分開,淺水勤灌,適時曬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過遲、過量。
d、藥劑防治:大田有效的藥劑有:
20%葉青雙可濕性粉劑;
10%葉枯淨可濕性粉劑;
50%代森銨水劑;
稻曲病
(1)分布與危害
稻曲病在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為害逐年加重。由稻綠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Cke.)Tak.]引起,該病不僅直接影響產量而且病谷含有毒素。
(2)症狀
稻曲病病菌主要為害稻穗上的部分穀粒,初在潁殼的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的小菌塊,逐漸膨大,最後包裹全穎殼,比健粒大3~ 4倍,呈墨綠色,表面平滑,最後開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3)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冬。翌年夏秋之季,菌核抽出子座,內生子囊孢子,厚垣孢子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侵害花器和幼穎。水稻生長後期嫩綠,抽穗前後遇多雨、適溫(26-28℃),易誘發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乾過遲等有利於發病。
(4)防治
a、選用抗病品種;
b、避免病田留種,深耕翻埋菌核。發病時摘除並銷毀病粒。
c、改進施肥技術,基肥要足,慎用穗肥,採用配方施肥。淺水勤灌,後期見乾見濕。
d、藥劑防治:用2%福馬林或0.5%硫酸銅浸種3-5小時,然後悶種12小時,用清水沖洗催芽。
防治稻曲病的最適時期為水稻破口前3天,每667m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g或2.5%井岡黴素水劑150mL或40%異稻瘟淨可濕性粉劑100g,一次用藥防效分別可達85.6%,83.8%和86.00%,對稻曲病的發生危害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玉米病害的不同種類及防治措施
大斑病
(1)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能危害苞葉和葉鞘。葉片病斑因品種抗性基因不同成兩類:
a、 在具有Ht抗性基因的品種上產生橢圓形小斑,病斑沿葉脈擴展後,形成褐色壞死紋,周圍呈黃色或淡褐色的褪綠斑。
b、 在不具有Ht基因品種上產生萎蔫型病斑,初為橢圓形、黃色或青灰色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沿葉脈擴大形成長梭形、大小不等的萎蔫斑,一般長5~10cm、寬1cm左右。有的長達15~20cm,寬2~3cm,後期變為青色或黃褐色。病斑常相互嘲合成不規則大斑,引起葉片早枯。田間濕度較大時,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葉鞘和苞葉上有時也產生不規則形暗褐色病斑。一般下部葉片先發病,由下向上發展,乾旱年份,有時先從中、上部葉片發病。
(2)發病條件
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斑上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進行再侵染。在玉米生長期可發生多次再侵染。春玉米為夏玉米提供更多的菌源,通常在夏玉米生長後期引起流行。
一般7~8月份,特別是8月份,溫度偏低、多雨高濕、光照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發生和流行,這是因為這種條件有利於病菌產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和病害的發生髮展,同時高濕影響寄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
耕作制度及栽培條件 連作地玉米發病重,輪作地玉米發病輕。間作套種玉米比單作玉米發病輕。油菜茬夏玉米發病輕於小麥茬夏玉米。免耕田病殘體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較嚴重。播種越遲,發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濕度大;比稀植玉米田發病重。適施追肥的田塊發病輕,氮、磷、鉀配合施肥的田塊比單施氮、磷的田塊發病輕。
(3)防治
a、合理利用抗病品種。
b、加強農業防治清潔田園,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葉、病葉,減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
c、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間隔7—10天一次,連防2—3次
小斑病
(1)症狀
有三種類型病斑:
a、橢圓形 其擴展受葉脈限制,黃褐色,邊緣深褐色;
b、橢圓形或紡錘形 擴展不受葉脈限制,灰褐色或黃色,一般無深色邊緣,有時病斑上出現輪紋;
c、黃褐色壞死小斑點 周圍有黃褐色暈圈,病斑不擴大,屬抗病類型。
(2)發病條件
a、寄主抗病性:還沒有對玉米小斑病免疫的品種,但品種間抗性差異很顯著。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或雜交種是導致小斑病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同一品種的植株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葉位的葉片對病害的抗性差異顯著。
b、 氣候條件:小斑病發生輕重的關鍵因素是氣候條件中的溫度、濕度、雨日和雨量等因素。氣溫在15~20℃時,病害發展很慢,20℃以上時漸快。所以,如果6月份氣溫比常年高,又有較多雨水,病菌苗量得到積累,病害便會提早流行。
c、栽培管理: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濕、土質黏重、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等凡使田間濕度增大、植株生長不良的因素都有利於發病。
(3)防治
防治玉米小斑病應採取以利用抗病良種為主,加強栽培管理,減少菌源,並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a、選育和推廣抗病良種 種植抗病的雜交種是當前玉米增產穩產的主要措施。
b、減少菌源 清潔田園,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葉、病葉,減少再侵染菌源。
c、加強栽培管理 降低田間濕度;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力。
d、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主要可作為消滅大田發病中心、壓低菌源、減輕發病的一項輔助措施。和大斑病防治類似,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間隔7—10天一次,連防2—3次。
紋枯病
(1)症狀
主要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莖稈,嚴重時引起果穗受害。發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後擴展融合成不規則形或雲紋狀大病斑(俗稱花腳桿)。病斑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擴展。穗苞葉染病也產生同樣的雲紋狀斑。果穗染病後禿頂,籽粒細扁或變褐腐爛。嚴重時根莖基部組織變為灰白色,次生根黃褐色或腐爛。多雨、高溫持續時間長時,病部長出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進一步聚集成多個菌絲團,形成小菌核。
(2)發病條件
高溫高濕
(3)防治
a、清除病原及時深翻消除病殘體及菌核。發病初期摘除病葉,並用藥劑塗抹葉鞘等發病部位。
b、選用抗(耐)病的品種或雜交種,如渝糯2號(合糯×衡白522)、本玉12號等。實行輪作,合理密植,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結合中耕消滅田間雜草
c、藥劑防治 用浸種靈按種子重量0.02%拌種後堆悶24—48小時。發病初期噴灑1%井岡黴素0.5kg對水20比g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農利靈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該病主要危害果穗及其以上葉鞘和莖桿,噴藥重點為果穗部位至玉米莖桿基部,讓藥水順著桿桿往下流,保護葉鞘。
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俗稱“坐坡”,“萬年青”,是危害性較大的一種玉米病毒病,主要通過帶毒昆蟲和病健植株相互摩擦形成的傷口傳播。
這種病毒寄主廣泛,除玉米外還可以侵染高粱﹑穀子﹑水稻﹑大麥﹑燕麥﹑黑麥及小麥和馬唐﹑稗草﹑狗尾草﹑畫眉等禾本科雜草。
(1)症狀
幼葉中脈兩側的細脈間出現透明的褪綠虛線小點,以後透明線點增多,葉背主脈上生出長短不等的蠟淚狀突起。病株葉片寬、濃綠﹑節間縮短(苗期類似多效唑、短壯素中毒,君子蘭苗),花絲少,子粒減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無花粉,雌穗畸形不實或子粒減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除此以外,還發現一些病株嫩葉捲曲呈弓(牛尾巴)狀,心葉有缺刻,嗽叭口朝向一側或葉緣變紅漸全葉變紅。
(2)發病條件
毒源﹑介體﹑感病品種是病害發生的3個必要條件。
粗縮病毒的寄主範圍廣泛,毒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有足量的介體和適宜的感病品種就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介體的生長﹑繁殖﹑群體數量與氣候因素﹑寄主植物關係密切,品種是否感病與種植品種(基因型)、環境條件﹑自身發育階段有關,玉米5葉期以後免疫力增強,不易發病
影響這3個必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a、冬暖有利於傳毒介體越冬,夏季降雨偏多﹑氣溫偏低有利於傳毒介體發育﹑繁殖,而且玉米免疫力下降,所以冬暖夏涼時粗縮病常發生較重。
b、種植的小麥﹑玉米品種大都不抗病,小麥感病造成越冬毒源增多,大範圍感病玉米品種的種植,在遇到足量的毒源介體情況下極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c、種植制度多樣,保護地面積增加﹑複種指數提高為毒源﹑傳毒介體越冬提供更多的場所,有利於介體的生存繁殖及傳毒。
d、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叢生.禾本科雜草不僅是傳毒介體生存的適宜場所,而且也是病毒的繁殖寄主,造成毒源積累。
e、水肥不足、有機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減弱,容易發病。
(3)病害控制
植物病毒病還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癒,以防為主,預防的重點是清除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 a、選用較抗耐病品種,一般硬粒型品種比馬齒型品種抗病。玉米對粗縮病的抗性屬水平抗性,從農家硬粒型自交系中選配雜交種,可提高抗耐病能力。 b、播種時要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用殘效期較長的農藥(如呋喃丹)拌種會有效的殺死帶毒昆蟲,降低玉米被侵染的機率.
c、搞好田園衛生,中耕除草,及時去除麥田﹑玉米田中的病株,減少毒源。
d、增施有機肥,及時澆水,增強玉米抗病力。
矮花葉病
(1)症狀
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為感病階段。最初在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小點或斑紋,沿葉脈排列成斷續的長短不一的條點,逐漸在葉片上形成較寬的褪綠條紋(新葉上明顯),葉綠素減少,葉色變黃,組織變硬,質脆易折斷,有的從葉尖、葉緣開始,出現紫紅色條紋,最後乾枯。一般第一片病葉失綠帶沿葉緣由葉基向上發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現的病葉待葉片全部展開時,即整個成為花葉。病株黃弱瘦小,生長緩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數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數病株雖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發育弱,易腐爛。
同粗縮病的區別:矮花葉病毒病沿葉脈排列成褪綠虛線病班,最後形成褪綠條紋(新葉上明顯),葉綠素減少,葉色變黃;而粗縮病雖也沿葉脈產生虛線病班,但葉片變寬,節間縮短,葉色濃綠
(2)病源微生物
是一種線狀病毒,還沒有有效防治這種病毒的農藥。
(3)傳播方式
主要是通過蚜蟲、灰飛虱咬食病株或其它帶毒禾本科植物雜草後再咬健康植株,或者通過相鄰病株與健康植株間相互磨擦,從而將病毒從病株傳染給健康植株,種子本身也可帶毒。
(4)防治方法
a、選用抗(耐)病品種是經濟有效途徑 b、調整播期,實行地膜覆蓋、育苗移栽。使幼苗期避開蚜蟲、灰飛虱的遷飛高峰期,可減輕病害發生。 c、加強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拔除田間雜草和病株,減少傳染源。
d、藥劑防治,用40%的氧化樂果3000倍液噴霧或用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20克對水50~70千克噴霧或用40%樂果乳劑原液1千克,加水5~6千克,在被害玉米的莖基部,用毛筆或棉花球蘸藥塗抹,把基部莖節的周圍都塗過,即可通過內吸殺蟲,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保護健康植株。
黑粉病
又稱瘤黑粉病、黑穗病,農民俗稱灰包、烏霉,是我國玉米產區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北方比較普遍,南方發病較少。該病幼苗發生會引起枯死;成株發病引致的損失與感病時期及菌癭形成的部位、數量及大小有關。此病在我國北方比較普遍,減產率可達3成以上,該病在西南發生較少。
(1)症狀
主要在玉米莖稈、果穗、雄花序、葉片及籽粒上產生大小不等的腫瘤。裂、散出大量的黑褐色粉未(病菌的厚垣孢子)。果穗被侵染後,造成籽粒不飽滿,甚至整個果穗變成黑瘤子,不結穗。葉片和莖稈受害時,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瘤狀物,造成病株生產矮小 。
(2)發病原因
這種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中、土壤表面和病秸稈上越冬,成為翌年玉米發病的初次感染源,病菌孢子靠風力傳播,落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上均可發病。一般在高溫、高濕、重茬、玉米螟危害嚴重和玉米植株機構損傷較多的地塊發病率較高。
(3)防治
a、種植抗病品種。
b、與非禾穀類作物輪作2一3年。
c、早春結合防治玉米螟及時處理玉米秸稈,收穫後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實行深翻土壤,減少初浸染來源。
d、加強水肥管理,在抽雄前後適時灌溉,避免受旱。及時防治玉米螟,儘量減少蟲傷和耕作機械損傷。
瘋頂病
(1)症狀
病株6~8葉開始顯症,抽雄後症狀明顯。
a 、病苗高20~30厘米時,可形成分櫱 ,一株多達6~10個櫱,葉片變窄,質地堅韌,葉鞘表在呈疣狀。
b、雄穗葉化,全部雄 穗異常增生,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為變態的小葉,小葉叢生使雄穗呈大頭狀,即“病頂 ”。
c、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團狀繡球。不能產生正常雄花。
d、果穗發育不良,不抽 花絲,苞葉尖變態為小葉並呈45。角簇生,重者果穗內部全為苞葉,穗成多節莖狀, 不結實。
e、上部葉和心葉緊卷,嚴重扭曲成不規則團狀或牛尾巴狀,植株不抽雄,
f、植株輕度或 嚴重矮化,上部葉似簇生,葉鞘呈柄狀,葉片變窄,有的病株瘋長,頭重腳輕, 易折斷 。
黑穗病
(1)症狀
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現症狀。受害的前期表現為筍狀型、矮縮叢生型、黃條型 、頂葉扭曲等特異症狀,抽穗期出現黃型症狀。病株雌穗縮小,不吐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 穗變成一個大黑粉苞。後期有些苞葉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結成塊。 不易飛散,內部夾雜絲狀寄主維管束組織,這是與瘤黑粉病的主要區別。
(2)防治方法
a、種植抗病品種。
褐斑病
(1)症狀
發生在葉片、葉鞘和莖上,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為白色到黃色小斑,漸變成褐色或紫褐色,圓形、橢圓形到線形,隆起成瘡狀,有時相互結合成褐色或紫褐色,病斑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後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菌的孢子囊)。病葉局部散裂,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莖上病斑多發生於節的附近 ,影響葉片、葉鞘光合作用和養分運輸,嚴重時葉片乾枯死亡。
(2)防治方法
a、玉米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火燒或深埋,減少病菌初浸染來源。
b、合理排灌,降低田間濕度,創造不利於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c、不用病株作飼料或漚肥,否則必須充分腐熟後再施入田間。
d、重病田應和其他作物輪作2-3年。
根腐病
(1)病因及症狀
玉米根腐病在玉米幼苗期至抽穗吐絲期均可出現症狀,整株植株莖葉暗綠。病葉自葉尖向下或從邊緣向內逐漸變黃乾枯。病株的葉片由下而上發展而呈焦枯狀;鬚根初期表現水漬,變黃,後腐爛壞死,根皮容易脫落。當玉米植株長到七、八片葉時,根部變黑腐爛,葉片至下而上逐漸變黃枯萎;或抽雄以後根部迅速腐爛,植株枯黃倒伏死亡。輕病植株可抽穗,但籽粒不充實,甚至秕癟,穗抽疏鬆,禿尖,嚴重減產,重至枯萎。玉米根腐病已成為常見的毀滅性病害,病原微生物 :腐黴菌、立枯絲核菌、串株鐮刀菌、禾穀鐮刀菌
(2)防治方法
a、是用鉀肥防治玉米根腐病。病株率在10%以上的,畝用氯化鉀3-5公斤,或草木灰50公斤。病株率在10-20%的,畝用氯化鉀8-10公斤,或草木灰80-100公斤。病株率在30%以上的,畝用氯化鉀10-15公斤,或草木灰100-150公斤。施用鉀肥時,氯化鉀最好溶水灌埯,草木灰宜單獨施用,切忌與化肥和水糞一起施用。也可選用多元複合微肥加磷酸二氫鉀葉面噴霧。
b、藥物防治,用50%多菌靈、 40%乙磷鋁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40%乙磷鋁1000倍液灌根。
穗腐和粒腐病
(1)症狀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並出現粉紅色、藍綠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黃褐色霉層。病粒無光澤、不飽滿、質脆、內部空虛,常為交織的菌絲所充塞。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黏結在一起貼於果穗上不易剝離。倉貯玉米受害後,糧堆內外則長出疏密不等、各種顏色的菌絲和分生孢子,並散出發霉的氣味。
(2)防治方法
a、實行輪作,清除並消毀病殘體。
b、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促進早熟。
c、注意蟲害防治,減少傷口浸染的機會,及時採收,充分曬乾後入倉貯存。 d、藥劑防治,可用5%井岡黴素水劑,每畝用藥50~75毫升,兌水75~100升或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50%多菌靈懸浮劑700~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4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3000~4000倍液。視病情防治1次或2次。還可用20%井岡黴素可濕性粉劑或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200克製成藥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點心,防效可達80%左右。
e、藥劑防治 在玉米4~5片葉進行預防,或在發病初期用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葉面噴霧。
b、及 時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穫後清潔田園,減少初浸染源,重病區避免連作,實行輪作。
c、 粗耕細作,適期播種,促使種子 芽早,出土快,減少發病。
d、藥劑防治,用種子量0.5%的 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0.8%的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0.2%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 或用種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衛福(包衣劑)拌種可有效防治該病。
(2)防治 a、收穫後徹底清除並銷毀病田的病殘體,以防病菌在田間擴散。
b、常 年發病地塊選種抗病品種,並與非禾本科作物如棉花或豆類輪作。
c、加強檢疫,避免從病區病田調種
d、搞好玉米健身栽培,提高田間排水能力,防止苗期田間積水。
e、播種前每100千克玉米種用3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200~300克拌種,乾拌或 濕拌均可,濕拌時應將藥劑配成藥液再拌種。發病初期,每畝用60%滅克錳鋅可濕性粉劑 80~1200克,對水兩噴霧器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