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蝙蝠攜帶重要病毒病原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

《雲南省蝙蝠攜帶重要病毒病原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由塗長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蝙蝠攜帶重要病毒病原生態學與流行病學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塗長春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蝙蝠是多種烈性人獸共患病病原的自然宿主,在人類新發和再現傳染病流行中有重要作用。雲南省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具有十分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重要的蝙蝠棲息地。近年來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開發,使雲南省與周邊國家聯繫日益緊密,對傳染病,尤其是新發傳染病的傳入和流行構成威脅。項目組前期研究發現雲南省蝙蝠至少攜帶7-8種人獸共患病病毒,但缺乏系統研究,因此蝙蝠攜帶病毒的病原生態學和流行病學研究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本項目在雲南省邊境及重要地區設立20個監測點,採集蝙蝠樣品8000份,構建蝙蝠源永生化細胞系,進行病毒核酸及抗原/抗體檢測、病毒分離鑑定及致病性和抗原性分析,開展重要人獸共患病病原生態學、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認識病毒在蝙蝠種群中的流行分布及傳播動態,揭示蝙蝠攜帶病毒的種類及基因型、血清型差異,構建風險評估技術方案,為雲南省防控動物源性傳染病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雲南省地處西南邊陲,與緬、老、越三國接壤,是我國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門戶,該省是多種人獸共患病的自然疫源地,棲息著大量的人獸共患病病毒宿主蝙蝠。蝙蝠是許多新發病毒性傳染病的重要傳播來源,為了防範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和跨境、跨種傳播,全面掌握雲南省及周邊地區蝙蝠攜帶病毒的病原生態學本底數據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 本項目於2010-2014年間,從雲南及周邊的廣西和鄰國緬甸設定了33個採樣點,共採集了29個種4477隻蝙蝠的組織或拭子樣品。在成功建立病毒宏基因組學(Viral Metagenomics)的基礎上,對以上蝙蝠樣品進行了大規模檢測,結果檢測到58種病毒的基因序列,證明了不同地區、不同蝙蝠種類攜帶的病毒組具有顯著差異。項目針對重要病毒,設計特異PCR方法對蝙蝠樣品進行篩查,同時開展病毒分離與鑑定,鑑定了18種新病毒,分別屬於10個科13個屬,同時獲得了部分病毒在雲南蝙蝠群的攜帶率。通過全基因組序列測定,結合抗原性分析或形態學觀察,國際上首次發現蝙蝠肝炎病毒並闡明了該病毒的遺傳多樣性,被國際病毒分類委員(ICTV)正式命名為正嗜肝病毒屬“蝙蝠肝炎病毒”新種。從蝙蝠體內還鑑定了SARS樣冠狀病毒、α-冠狀病毒、輪狀病毒、漢坦病毒、星狀病毒、腺病毒和呼腸孤病毒等一系列具有公共衛生意義的新型哺乳動物病毒。通過血清學調查發現雲南省蝙蝠對乙腦病毒、登革熱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抗體陽性率,表明存在2種病毒的感染。此外項目還額外檢測了蝙蝠攜帶的人獸共患寄生蟲,首次證明雲南蝙蝠感染弓形蟲,感染率為13.6-29.3%。為了快速有效地檢測和區分蝙蝠攜帶的狂犬病毒屬7個主要基因型,項目國際首次開發了狂犬病毒屬基因分型檢測晶片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為了獲得病毒資源,項目成功地構建了一株蝙蝠源胎兒腎細胞系,該細胞系具有良好的生長特性,對蝙蝠呼腸孤病毒和輪狀病毒具有敏感性。隨後通過細胞培養在國際上首次分離到2株蝙蝠輪狀病毒、1株呼腸孤病毒。還從蝙蝠體表的一種未知昆蟲體內分離到2株新型布尼亞病毒並測定了它們的全基因組序列。 總之,該項目超額完成了研究內容和指標,首次全面地揭示了雲南蝙蝠攜帶病毒的病原生態學本底,發現了多種具有公共衛生意義的新型蝙蝠病毒,豐富了我國哺乳動物病毒資料庫,為評估該我國蝙蝠病毒對公共衛生的威脅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對防範和預警新發傳染病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