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1956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成立。
1978年,歷史學系成立。
1979年,恢復重建。
1986年,獲批設立專門史(中國民族史)碩士學位點
前輩學者先後參與了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寫等工作,曾主辦《民族學報》《民族調查研究》《民族研究譯叢》《民族考古譯叢》等。馬曜、王叔武、宋恩常、黃惠焜、王敬騮、楊德鋆、汪寧生、謝本書、王宏道、蔡家麒等著名學者先後在此執教,為學科建設、專業發展奠定了厚實基礎,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師資隊伍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師資力量雄厚, 擁有一支科研實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現有在崗教職工67人,含專任科研、教學人員59人,其中教授(研究員)20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9人,講師(助理研究員)20人;具有博士學位45人。擁有國家民委民族研究中青年優秀專家2人,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2人,雲南省“萬人計畫”教學名師1人,雲南省“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2人;有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雲南省高校
歷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綜合素質較高且發展潛力大的師資隊伍。一批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在省內外居於領先地位,在學術界具有廣泛影響。
辦學條件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現擁有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民族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民族學、中國史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史學科是雲南省(2018-2020)擬培育建設的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單位。設有民族學、歷史學2個本科專業,民族學為
國家級特色專業,歷史學為省級特色專業,2019年均入選雲南省一流本科專業。擁有雲南省高峰A類學科(民族學)1個,雲南省高峰B類學科(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史)1個。擁有國家民委“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基地1個,國家民委“民族關係與和諧治理”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民委“‘環喜馬拉雅’國別研究中心”1個,以及
雲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雲南省藏學研究中心、民族團結進步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基地);辦有“民族學與人類學”微電子雜誌;擁有獨立的民族博物館、攝影攝像實驗室、圖書資料室等教學科研實踐機構。
學科專業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
| | |
|
|
| | 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0602L2) |
|
|
|
|
研究所
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由雲南省委宣傳部和雲南省邊疆工作委員會專門起草報告,正式向雲南省委請示建立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機構,經雲南省委批准,1956年8月8日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時任雲南省邊委書記的孫雨亭兼任所長,時任省邊委第三副書記、省委秘書長的侯方岳任常務副所長。研究人員有范義田、張鳳歧、李文初、楊毓驤、楊毓才、王均、黃超鳳、傅素裴、徐志遠、高滋生等。1958年省委任命
雲南民族學院黨委書記賈敦芳為所長,侯方岳為副所長。1962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與雲南大學歷史研究所合併。“文革”時中輟。
1978年,根據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關於恢復重建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的指示,開始籌建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的雲南省民族研究所。1979年1月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恢復。由省委宣傳部、和省民委領導,雲南民族學院主管,由副院長董子健擔任所長,王叔武、汪寧生、魏德明任副所長。當時研究人員主要有宋恩常、王宏道、張鳳歧、易問耕、王均、許鴻寶等人。1980年至1984年,又調入蔡家麒、高立士、楊德鋆、朱德普、傅於堯、楊均、刀世勛、王敬騮、劉光智、李和林、李子泉、和志祥、趙嘉文、王築生、雷宏安、田敬國、鄒世恆等人,並吸收從大專院校畢業的部分年輕人來所從事科研工作。1984年,雲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劃歸雲南民族學院單獨領導,設有民族學、民族史、語言、藝術、教育、考古、宗教、經濟八個研究室。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繼承了50年代以來的工作基礎,繼續保持以雲南各少數民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初期,雲南省民族研究所部分專家學者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
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少數民族》等辭書的撰寫和編寫。參加了《中國各民族原始資料集成》等項目、著作的撰寫。開展了以下重要的集體性學術調查活動。
民族學
民族學是雲南民族大學最具優勢和特色的學科,不僅是雲南省省級重點學科和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點學科,也是國家級特色專業。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是雲南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也是雲南第一所開設民族學本科專業的高校,1987年至今招收本科生,迄今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大批從事民族文化研究的高素質專門人才;2006年,民族學被列為雲南省“十一五”重點學科;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3年獲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獲項目博士後招收權,2014年獲民族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雲南民族大學的民族學學科積澱深厚、人才薈萃、成果豐碩。上個世紀50年代,以馬曜為代表的老一輩民族學家曾參與編撰出版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等影響巨大的成果,提出了“直接過渡”等重要理論,不僅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為我國民族理論的豐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新一代學者主持完成了
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美國大自然協會以及國家社科重點基金等多項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和國家級研究課題,出版了“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史叢書”、“社會文化人類學叢書”、“雲南民族文化叢書”等有影響的系列叢書,為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在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族學學科領銜人:和少英教授。領銜申報成功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公開出版《生存在全球化的時代》(英文版)、《社會文化人類學初探》、《納西族文化史》、《
人類學一百年》、《逝者的慶典》、《中華文化通志·民族文化第3典》、《雲南特有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等著、譯十餘部,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公開發表中英文論文近百篇。多項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和“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專家。曾多次赴歐美名校訪學,自2003年起擔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和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雲南民族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民族學首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