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力量
著名教授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師資力量較強。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先後在本學院任教。著名阿拉伯文學翻譯家、《
一千零一夜》譯者納訓教授,全國著名民族文學專家、《
阿詩瑪》主要整理者楊知勇
教授,全國知名修辭學家、原西南修辭學會會長程家樞教授,全國知名
美學專家
金丹元教授,現代文學專家
張直心教授等優秀學者曾執教於本院,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贏得良好學術聲譽。
師資結構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擁有一支由教授、博士等組成的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46人,其中,
教授5人,副
教授13人,
博士3人,留學回國人員1人。校級學科帶頭人2人,校級骨幹教師4人。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東昕博士,副書記尹子能。院長
陳友康教授,副院長
謝國先博士、李騫教授,
教學任務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要承擔
漢語言文學專業、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育技術學本科生的教學,並承擔全校大學語文和電化教學任務。
教學成果
教師們潛心治學,認真執教,教學水平得到學生和社會認可,取得良好教學業績。過去曾多次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000年以來,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培養目標
發展前景
現在,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正以學校更名為民族大學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最佳化育人環境,在教學科研上取得更大成績,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和雲南省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教學情況
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的根本保證,也是學院發展的基石。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一直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從思想認識、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業務素養等方面嚴格要求教師,教學上精益求精,從而培養出政治合格,基礎紮實,知識面寬,業務過硬,富有創新精神,適應21世紀雲南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小康社會建設需要的合格的大學生,並使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38人。從職稱看,專任教師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中級職稱15人。從學歷看,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14人,研究生學歷1人;在讀博士2人,在讀碩士2人。35歲以下的教師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16人。目前有校級學科帶頭人2人,校級骨幹教師5人。基本形成了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其他中青年教師即使沒有以行政的方式確認學科帶頭人或骨幹教師身份,但在實際工作中起到了類似作用。
教學條件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室面積達到有關規定,能滿足教學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4個年級9個班,學生總人數為437人;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有3個年級6個班,學生總人數為304人;教育技術學專業1個班,48人,都有教室。
學院有供全校師生使用的電教中心和學院的專業實驗室。有2個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驗室:攝錄編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教育技術學專業有1個專業實驗室。學生實驗課能夠正常開展。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建立了8個校外實習基地,設施基本能滿足因材施教的實踐教學要求。為了充分利用社會條件辦學,爭取社會各方面對學院辦學的支持,學院先後與大理市人民政府、麗江縣人民政府、西雙版納電視台、西雙版納廣播台、
西雙版納報社、大理電視台、
大理日報社、《
春城晚報》社等單位簽訂了提供實習場所的協定。這些措施,為學院加強實踐教學創造了較好條件。
教學建設與改革
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導,轉變教育理念應該從教師做起。舊的教學體系造成綜合教育的削弱、創新教育的忽視、實踐觀念的淡薄,使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差、個性發展受到忽視、嚴重製約了創新思維的發展。如何認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關係,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使人才培養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處理好知識傳授與素質培養的關係、人文教育與技術教育的關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教與學的關係等諸多問題,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教學計畫修訂和課程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根據多年的探索實踐,與時俱進,制定了符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要求,體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利於人文素養、科學素質提高以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培養的教學計畫。
新的教學計畫的特點是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適當壓縮了一些課程理論教學的學時,補充了一些適應工作需要或有利於鞏固專業知識的選修課,相應增加了實驗操作、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比例,使整個教學計畫更有利於培養目標的實現。
課程建設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各專業課程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按照“寬專業,厚基礎,強素質”的觀念構建課程體系,培養適應性和競爭力強的學生。首先,主要課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開設,並根據云南民族學院學生實際和培養目標適當調整。其次,參照其他高校相同專業的課程體系開設相關課程,以與先進高校接軌,構建相近的知識體系和素質能力,為學生報考研究生創造條件。第三,根據社會需要和教師的專業特長開設選修課。專業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需要,增設實用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專業背景,開設專業性人文性課程,提升學生知識水準,加強心性品格培養。
課程的教學內容也與時俱進,在保證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下,去除一些過時的內容,注意吸納學術界的新成果新信息,使教學內容更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要求。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注意處理好傳統內容與現代內容、傳授知識與提高素質、基礎與套用、繼承與創新以及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係。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2000年以來,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
教材建設
好的教材為教學提供了高的起點,對做好教學工作十分重要。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材使用和教材建設有明確的思路。一是選用能反映學科前言信息、能實現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的教材。為此,大量使用優秀教材,引進新的先進教材。具體而言,就是使用教育部評選的優秀教材,以及“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九五”國家重點規劃教材等。這類教材的比例已達到40%。二是根據民族院校及民族大學生的特點編寫特色教材。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實驗教學系列和實踐教學系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單一知識結構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已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備一定人文、社科素養,綜合素質較高,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倍受社會的青睞。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十分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
作為人文科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為表達能力。根據這一特點,在實踐教學方面,我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強化寫作能力培養。把畢業論文作為考查學生綜合素養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認真抓好。同時,為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論辯能力,建立了論文答辯制度。重視平時的論文寫作,派教師認真指導,嚴格要求,寫出規範的論文參加各種競賽,並取得成績。2000年,學生彭黎雲獲雲南省首屆挑戰杯論文一等獎。其次,積極支持學生開展社團活動,鍛鍊他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寫作編輯能力。三是抓好畢業實習和學年實習。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則根據專業特點制訂了實踐教學計畫。有些是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同的,如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方面通過新聞作品寫作和論文寫作來鍛鍊。而使用儀器進行採訪、攝錄、編輯和播放等就必須進行專業實踐。這方面的實踐教學通過兩種方式來體現,一是課程設計,即有專門的技術類課程,二是通過初級實習和畢業實習加以強化。為此,學院已在多加新聞機構建立了實習基地。
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支撐。自2000年以來,為了充分利用社會條件辦學,爭取社會各方面對學院辦學的支持,學院先後與8家單位簽訂了共同辦學和提供實習場所的協定。按照雙方互惠互利原則簽訂合作協定,制定了學生實習基地管理規定,做到基地相對穩定,基地管理有章可循,並聘請實踐經驗豐富、學術造詣較高、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擔任校外實習基地指導教師,自1999年來,基地按計畫接納學生實習。學生在校外基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實踐所獲鞏固了理論知識,達到了所學知識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再到理論的升華。同時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並為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提供了機會。
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
加強教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規範教學行為,是鞏固教學改革成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近幾年來,我們堅持一手抓教學改革,一手抓教學管理,通過規章制度建設來鞏固改革成果,並使教學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逐步使教學管理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關於教學方面的規章制度有《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關於加強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若干辦法》、《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關於教師上課的規定》、《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聽課制度》、《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關於嚴肅考風考紀的規定》、《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課堂教學質量標準》、《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關於畢業實習的規定》、《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畢業論文工作細則》等。這些規章制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認真執行,效果顯著。並且對各個環節的教學工作都作了要求和監控。
經過多年的摸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形成了成熟的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一是堅持院領導和教研室主任聽課制度,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堅持學生評課制度。教師每上一個班的課,期末都由學生打分評估,所上班級及課程總數的平均分為該教師當學年的最終得分。這樣做,增強了學生評估的客觀性,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從而更加認真地投入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三是積極支持校督導團的教學督導工作。四是利用座談會等形式聽取學生對教學的意見,並及時向有關教師反饋,與教師一期研究及時處理解決。五是開展教學檢查。學院嚴格進行期中、期末教學檢查。考風建設與考試管理、課堂教學秩序、教學實習與實踐、教學檢查等環節也列為教學管理中的日常事務,經常監督檢查,並對停課、調課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通過這些工作,使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得到有效監控,維護了良好的教學秩序,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具有良好的學術研究傳統和豐富的科研成果。學院一方面鼓勵教師根據教學和專業建設需要開展個人化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積極組織申報各種科研基金項目,尋找橫向合作項目,通過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的結合互補保持良好的學術生態,促進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現有研究項目6項,研究經費累計10餘萬元。其中,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學院所屬電教中心擁有價值近600萬元的先進配套的現代化儀器設施,有專為學院建設的實驗室3個,能夠滿足廣播電視新聞學和教育技術學教學、科研需要。教師的科學研究成果水平較高。他們的成果發表於《外國文學評論》、《國外文學》、《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復旦學報》、《文史哲》、《中國比較文學》、《民族文學研究》、《文獻》、《東方叢刊》、《文學自由談》、《中國廣告》等著名專業刊物,或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權威刊物轉載或檢索,引起學術界關注,參與了全國性學術對話並產生影響,提升了本院的學術水平。歷史上,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的科研成果曾獲國家民委、雲南省人民政府獎勵。2000年以來,獲雲南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3項,校級科研成果獎8項。某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在省內居於領先地位。
科研成果
優秀成果
1、陳友康《當前古典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2001年獲雲南省第五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曾慶雨《郭兆麒與〈梅崖詩話〉》,2001年獲雲南省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3、曾慶雨《商風儒韻——金瓶梅中的女人們》2003年獲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學者成果
4、王陽副教授的敘事學研究進入國內前沿
王陽副教授畢業於湘潭大學外國文學專業,師從著名俄羅斯文學專家張鐵夫教授,獲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敘事學研究,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國外文學》(北京大學)、《文史哲》(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學報》、《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等權威刊物發表數十篇高質量學術論文,並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權威檢索刊物轉載、摘登。他與北京大學申丹教授在《外國文學評論》就敘事學問題展開學術爭鳴,深化了有關問題的研究。他出版的43萬字的專著《小說藝術形式分析:敘事學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堅持鮮明的理性主義宗旨和嚴格的邏輯分析立場,運用數學工具和符號學方法,在現象學、分析哲學和結構主義的背景下對敘事學範疇系統進行了全面清算,力圖成一家之言,是一部嚴謹而富於創新性的學術著作。《“文史互證”的極限》(《文史哲》1999年第5期)對陳寅恪先生、錢锺書先生的觀點進行補正,明確界定了歷史真實和文學真實的範式區別和傳統文論中文史互證的極限。光明日報電子版1999年11月19日作了摘要。王陽副教授的敘事學研究進入全國前沿,被認為是國內用數理方法研究敘事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社會活動
5、舉辦“彩雲之南·人類學記錄片展”,產生良好社會影響
2003年3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與雲南省博物館,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人類學系,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諾地卡藝術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彩雲之南·人類學記錄片展”。北京、上海、福建、雲南等地的人類學家和攝影家帶來作品參展。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亞洲辦事處、中國、德國、英國等國專家進行評審,評出“青銅獎”等獎項。這是國內第一次民間性的人類學記錄片展,產生良好社會影響。雲南電視台、《南方周末》等媒體作了報導。雲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作為分會場,舉辦6次影片展及講座,使學生面對面感受當代優秀的記錄片及其製作者的精神氣質,受到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