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文學與傳媒學院是在雲南民族大學建校之初即成立的
漢語言文學系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老牌學科院系之一,也是雲南民族大學辦學歷史最悠久、學科規模較大、基礎條件雄厚、享有良好社會聲譽的辦學實體。
1951年,學校成立之初即在承擔少數民族幹部短期輪訓任務的同時,直接參與了全省民族工作的開展;1956年組建少數民族語文部,並開辦了兩年制漢語文班;1972年3月,一度被撤銷的
雲南民族學院恢復後被列入國家普通高等院校序列,正式設立了語文系,下設漢語文專業,走上專業教育教學之路;1977年12月,恢復高考後的雲南民族學院漢語文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3年12月31日,雲南省編制委員會批准雲南民族學院漢語文系正式更名為漢語言文學系; 2002年6月,雲南民族大學召開第二次黨代會,對辦學體制進行重大調整,建立學院制並組建了15個學院(部),漢語言文學系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7年6月,學校決定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合併原人文學院的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專業,組建了新的人文學院;2015年6月,根據學校七屆二次教代會審議通過的《雲南民族大學“三定”方案》,學校再次決定將人文學院拆分為文學與傳媒學院、人文學院和國際學院。
學科專業
經過近70年的辦學興校,文學與傳媒學院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設有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網路與新媒體4個本科專業;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下設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另有1個民俗學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點;正在立項建設“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至此,學院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為重點的多層次、多學科綜合性人才培養體系。
辦學條件
學院教學條件良好,擁有全媒體演播廳及各類實驗室6個,實習實訓基地35個,圖書館分館1個;先後與美國、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緬甸、寮國等多個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地區的多所大學與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並與泰國東方大學等國外高校互相承認學分與學歷證書。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人,其中本科生近1000人、碩士研究生130多人、留學生近60人;共有教職工5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8人,多為學有所成、成果豐碩、影響廣泛的專家學者。
學院致力於培養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的高級專門人才,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近2萬名畢業生,其中不少人已成長為優秀領導幹部、知名專家學者和所在單位的業務骨幹;近年來,碩士、博士升學率分別在8%和10%以上;本科和研究生年終就業率均在99%以上。
國際傳播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南亞東南亞
國際傳播學院,是在中國“一帶一路”發展倡議背景下,為落實建設
世界一流大學及一流學科的總體目標任務,於2016年初由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民族大學共建成立的新學院,其主要任務是為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國家培養“傳媒+語言”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學院掛牌在文學與傳媒學院,由副校長李炳澤教授兼任首任院長。學院於2016年起招收南亞東南亞國家留學生攻讀
廣播電視學專業四年制本科學位;現有52名緬甸、寮國、泰國留學生在讀;今後將常年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招收留學生。
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學院依託雲南民族大學60多年辦學經驗,利用地緣優勢和專業優勢,在全國率先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傳媒+語言”模式特色優勢專業,建立多語種、跨文化、全媒體高端傳媒人才培養和語言文化交流中心,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地區高校合作,擴大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交流,為雙邊各級各類媒體及文化部門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畢業生將具備堅實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基礎知識和系統的國際新聞理論與業務知識;熟悉中國的宣傳報導方針、政策和南亞東南亞國家傳媒法規、倫理;精通一門以上的外國語,能熟練運用中文及南亞東南亞其中一國語言進行國際新聞采、寫、錄、編、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