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圍棋

雲南圍棋

雲南製作圍棋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其中可考證的歷史在1200年以上,元、明、清三代曾享有盛名。

棋子的材料也十分眾多,如木石之類,金玉之類,但歷史最為久遠的要算雲南永昌地方所產“永昌之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圍棋
  • 起源時間:唐代
唐宋時期,明代,清代,復興之路,現狀,

唐宋時期

唐代傅夢求的《圍棋賦》有記載到:“枰設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爐”(在唐代,最好的棋盤是楸木,最好的棋子出自滇南)由此可見,雲南在唐代就開始燒制圍棋。
唐宋時期圍棋唐宋時期圍棋
唐宋時期的圍棋為黏土捏制,放置窯爐燒制。黑白不均,且會反光,長時間對弈造成視覺疲勞。

明代

劉昆所撰《南中雜說》記載著: “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為第一。其色以白如蛋清,黑如鴉青者為上。若鵝黃、鴨綠,中外通明者,雖執途人而贈之,不受也。燒棋之人,以李德章為第一,世傳火色,不以授人也”。
永子發明人 李德章永子發明人 李德章
明代嘉靖年間,永昌人(現今保山隆陽)李德章,成化十六年(公元1481年)生,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卒,享年59歲。曾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後被貶在京城負責保管珠寶玉器庫,一次宮廷失火,他發現熔化後的珠寶玉器凝固後竟有黑白二色。返鄉之後冥思苦想,多次嘗試,最終將南紅瑪瑙、琥珀、翡翠等20多種珍貴玉石高溫融化後再經手工滴制,於1512年發明了“永昌之棋”(又名“永昌棋”、“永棋”,現今恢複製作後稱為“永子”)。1539年,嘉靖皇帝將“永昌棋”定為朝廷貢品,李德章的窯爐也成為了李氏官窯。
《滇志》(明·劉文征):“永昌之產……貨物中料棋、料絲燈二種甚佳考列郡第一”。
《徐霞客遊記》(明·徐弘祖)卷十八亦有云:"棋子出雲南,以永昌者為上"。

清代

1856年,杜文秀(1823年-1872年,保山板橋人) 起義,自立為“總統兵馬大元帥”。政權極盛時,占有東至雲南楚雄,西至騰越,南至耿馬,北至麗江等地[4]。
1860年(鹹豐十年)9月,杜文秀率兵攻打永昌。 1861年(鹹豐十一年)6月攻破永昌城,李氏官窯在戰亂中毀壞殆盡。
《一統志》(清·和珅):"永昌之棋甲天下"
《滇遊記》(清·陳鼎)也記載:"永昌出圍棋子,光潤如玉琢"
《永昌府志》(清·劉毓珂)卷六十二中記載:"永碁,永昌之碁甲於天下"
《南中雜說》(清·劉昆):"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為第一”
《寄園寄所寄》(清·趙吉士):“其色以白如蛋清,黑如鴉青者為上。若鵝黃、鴨綠,中外通明者,雖執途人而贈之,不受也。燒棋之人,以李德章為第一,世傳火色,不以授人也”

復興之路

民國時期解坤找到保山李德章後人恢復永子製作,後因日寇從緬甸攻入滇西,永子再次被迫停產。
永子歷代傳承人永子歷代傳承人
1951年,解坤在昆明開始燒制圍棋,但是沒有李氏家族的配方,燒制出的棋子與永子差距甚大,改稱為“滇玉”,1954年停止生產。
上世紀80年代,在保山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下,組織和抽調了李德章家族的後人李學堂、李國偉,再次對永子進行恢復生產,由於近百年未製作棋子,在科技並不發達的當時,其恢復過程難度巨大,經過兩代人近20年的努力,經過成千上萬次試驗,永子的配方及工藝得以恢復,李德章的圍棋製作工藝定為了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狀

雲南製作圍棋的廠家眾多,被熟知的有保山永子、昆明雲子、大理雲扁等……
永子”、“永昌”棋產於雲南保山金雞鄉的永子文化園,非遺傳承人為李國偉。永子採用了南紅瑪瑙、翡翠、琥珀、黃龍玉等近20種珠寶礦石為原材料,經高溫融化後手工滴制,棋子的大小、厚薄、圓形在手工滴制時形成。因遵循古法匠心滴制,每年產量僅幾千副。
雲子”圍棋是產於昆明的雲南圍棋廠,該廠是國企,前生是昆明第十二中學於1974年創立的校辦工廠,後改為雲南圍棋廠,上世紀生產的“雲子”統稱為“老雲子”。雲子主要使用瑪瑙石、紫瑛石、紅丹粉、硼砂等為原材料。使用自主研發的圍棋成型機,用機器代替手工“滴子”,其速度是人工的四倍。2017年雲南圍棋廠的年產量超過19萬副。
“雲扁”是產於大理南詔圍棋廠,該廠成立於2017年底。主要使用原材料是石英砂、瑪瑙石、紫瑛石、螢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