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內毛楠

雲南內毛楠

雲南內毛楠(學名:Endocomia macrocoma subsp. prainii (King) W.J.de Wilde)是肉豆蔻科、內毛楠屬植物。喬木,高達24米,胸徑30-45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葉堅紙質,倒卵狀長圓形至提琴形。雄花序圓錐狀,分枝稀疏,腋生,長12-15厘米,有時可達30厘米。果序圓錐狀,長10-18厘米,通常著成熟果1-3個;種子卵球形至卵球狀橢圓形;種皮厚,硬殼質,基部偏生卵形疤痕。花期5-7月,果期翌年4-6月。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至西南部。生長於海拔500-800米的溝谷密林或山坡密林中。

木材略輕柔緻密,刨面光滑,可做箱板材,如加防腐處理後亦可作輕建築的板材;種子含固體油57.39%,可作工業用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內毛楠 
  • 拉丁學名:Endocomia macrocoma subsp. prainii (King) W.J.de Wilde
  • 別名:琴葉風吹楠、雲南風吹楠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毛茛目
  • 肉豆蔻科
  • :內毛楠屬
  • :內毛楠
  • 亞種:雲南內毛楠 
  • 命名者及年代:(King) W.J.de Wilde,1984 
  • 保護級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
  • 同義學名:Horsfieldia prainii (King) Warburg
  • 同義學名2: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H. H. Hu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物種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植物學史

中國植物學家胡先驌先生於1963年命名發表,但是五十年來琴葉風吹楠的分類學位置一直有爭議。胡先驌同時發表提琴葉賀得木(Horsfieldia pandurifolia)和長序梗賀得木(Horsfieldia longipedunculata),1977年出版的《雲南植物志》將兩種合併,名之琴葉風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Hu)。
據1979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記錄,琴葉風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於1975年被歸併入內毛楠(Horsfieldia macrocoma),但是因為兩種的花序、果實及種子特徵明顯不同而分開處理,後來中國國內的諸多著作都沿用琴葉風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這個學名,並記為雲南特有種。
1984年,德懷爾德(de Wilde)在審校風吹楠屬(Horsfieldia)植物時,將琴葉風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歸併入雲南風吹楠(Horsfieldia prainii),再將雲南風吹楠(Horsfieldiaprainii)作為亞種組合入內毛楠(Horsfieldia macrocoma),然後將內毛楠(Horsfieldia macrocoma)作為模式種建立一個新屬內毛楠屬(Endocomia de Wilde),將琴葉風吹楠的學名變更為Endocomia macrocoma ssp. prainii。內毛楠屬(Endocomia)得到國外學者的承認,而且他們從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進一步獲得了證據,證明內毛楠屬(Endocomia)與風吹楠屬(Horsfieldia)的親緣關係較遠。
2003年,在《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一書中承認了Endocomia,譯為內毛楠屬,對琴葉風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併入雲南風吹楠(Endocomia macrocoma ssp. prainii)的處理未提出異議。2004年,葉脈認為內毛楠屬(Endocomia)與風吹楠屬(Horsfieldia)兩屬的分類界限不明,取消了內毛楠屬(Endocomia),恢復內毛楠(Horsfieldia macrocoma)。
在2008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中,取消了內毛楠屬(Endocomia),將琴葉風吹楠的學名改為Horsfieldia prainii,名之“雲南風吹楠”。
2012年併入內毛楠(Endocomia macrocoma)作為在中國亞種分布,命名為雲南內毛楠(Endocomia macrocoma subsp. prainii (King) W.J.de Wilde)。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15-24米,胸徑30-45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小枝粗壯,無毛。葉堅紙質,倒卵狀長圓形至提琴形,長(10-)16-34厘米,寬6-9.5厘米,先端短漸尖至突然細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稀為圓形,兩面無毛;側脈(9-)12-22對,彎曲,邊緣處幾不網結,第三次小脈幾不明顯;葉柄稍粗壯,長2.2-3厘米,粗2-3毫米。
雄花序圓錐狀,分枝稀疏,腋生,長12-15厘米,有時可達30厘米,無毛;花序軸紫紅色;雄花卵球形蕨長約1.5-2毫米;花梗長約雄花的2倍;花被裂片通常4,較薄,基部下延;雄蕊10枚,合生成球形,微具短柄。雌花未見。果序圓錐狀,長10-18厘米,通常著成熟果1-3個;果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不偏斜,下延漸狹成0.2-0.3厘米長的短柄,成熟時長3-4.5厘米,直徑2-2.5厘米,黃褐色;花被裂片早落;果皮木質狀殼質,約厚1.8毫米,外面光滑;假種皮鮮紅色,先端微撕裂狀;種子卵球形至卵球狀橢圓形,長2.5-3.2厘米,寬1.6-1.8厘米,頂端具明顯的突尖;種皮厚,硬殼質,灰白色,光滑微亮,具脈紋及淡褐色斑塊,基部偏生卵形疤痕。花期5-7月,果期翌年4-6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等地產的內毛楠(Endocomia macrocoma (Miq.) W. J. de Wilde)相近。但該種雄花橢圓形;花被3裂,外面被毛;雄花序短,不超過10厘米;小花密集;果頂端鈍;種子不具小突尖等特徵,有較大差異,故該種應予分開。也近越南產的風吹楠Horsfieldia amygdalina (Wall. ex Hook. f. et Thomson) Warb.),不同點在於該種葉較大,成倒卵狀長圓形至提琴形;花序特長,有時可達30厘米,易於區別。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800米的溝谷密林或山坡密林中。分布區年平均溫19-21℃。極端最低溫不下0.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勻,80-90%多集中在5-10月雨季,但乾季有霧,以補償水分的不足,相對濕度82-86%。土壤為三迭紀紫色砂頁岩形成的磚紅壤或山地黃壤,pH值4.5-5.5。在熱帶季節性雨林中局部的地形和生境條件下,可成為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種,居上層者較多,下層時則零星分散。伴生植物主要為番龍眼、千果欖仁樹、輪葉戟與白顏樹等。在喬木層覆蓋度約50-60%,林下灌木層稀疏的林分中,天然更新良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至西南部。在勐臘、景洪、勐海、瀾滄、雙江、孟連、耿馬、鎮康、瑞麗、盈江、江城和河口的河谷地段有分布。
雲南內毛楠
雲南內毛楠

繁殖方法

適宜於子種繁殖,因種子富含油脂,容易酸敗,不宜久藏,最好即采即播,如存放超過10天,發芽率即降至85%,存放20天,則發芽率僅有30%。播種時以帶種殼播種為好,適當蔭蔽,保持土壤濕度,播後11-13天開始萌動,20天左右完全出土。幼苗生長快,6個月苗高可達42.8厘米。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略輕柔緻密,刨面光滑,可做箱板材,如加防腐處理後亦可作輕建築的板材;種子含固體油57.39%,可作工業用油。廣泛用於合成化妝品、醫藥、香料、殺蟲劑,以及紡織工業。
研究:雲南內毛楠是典型的熱帶季節性雨林成分,為中國特有,在熱帶植物區系研究中有一定學術意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

物種現狀

雲南內毛楠是中國熱帶季節性雨林中的一個特有種,分布區狹小。由於數量少,雨林過度毀壞,雌株為數不多,天然繁殖較差,又因商業部門收購種子,民眾伐樹收果,因此植株日漸減少。

瀕危原因

雲南內毛楠開花結實正常,種子飽滿且萌發率高,保苗率高,移栽容易成活,但是種子萌發過程對水分條件要求較高,表明自身生物學特性限制了分布範圍,但不是導致瀕危的主要原因。雲南內毛楠分布區破碎,呈斑塊狀,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現存的少量植株也是處於分布區的邊緣,再也沒有擴大種群的自然空間。雲南內毛楠自然繁衍對生境的需求和人為導致瀕危生境是造成種群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保護措施

分布區大部已劃為自然保護區,應明確列為保護對象,加強保護,並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天然更新。建議產區有關部門,合理採收種子,進行栽培種植,確保這一重要資源永續利用。
  1. 加大原生環境保護力度:原境保存可以保存物種原有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被稱為靜態保存,是種質資源保存的最理想的方法。在原境保存下,植物通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繁衍方式實現種族延續。自然保護區保存是原境保存的主要方式之一。雲南內毛楠的現存植株大部分位於自然保護區內,具備原境保存的自然條件,但是大部分“小居群”的下游已經是開墾多年的耕地,至2011年仍然繼續耕種。應加大對原生環境的保護力度,杜絕林地受到蠶食和植株受到砍伐。如果條件可能,應通過退耕還林手段,擴大雲南內毛楠的生存和繁衍空問。
  2. 人工輔助繁殖擴大種群數量:雲南內毛楠種子是大種子,不能通過風力傳播,可通過溪水向下游傳播,這也可能是沿溝谷分布的原因之一;在距離集中分布林分較遠且較乾旱的地段也偶爾會有植株,可能是動物傳播的結果。在土壤覆蓋下,即使較乾,也能萌發,苗木一旦紮根成活,可忍耐較乾旱的條件。在果實成熟季節,通過人工拾取成熟脫落的種子,選擇土壤濕潤,林冠遮蔭好而林下較空曠的環境播種,或通過採種集中育苗,然後在原生環境下人工造林,以擴大種群數量。
  3. 種源收集實行遷地保護:雲南內毛楠分布區破碎,而且分布邊緣化,各“小居群”問的變異較大,“小居群”問沒有基因交流的可能。雲南內毛楠“小居群”問和“小居群”內單株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變異。為了避免由於“小居群”內個體數量少而導致的遺傳漂移和近交衰退造成遺傳多樣性減少,有必要選擇適宜的立地環境,收集各地種源和單株的種子集中播種育苗,人工營造大群體,創造基因交流和重組的條件,以保存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擴大物種的環境適應多態性。
  4. 通過開發利用實現資源保護:開展資源利用研究,營造人工林,擴大種群數量,這是資源保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雲南內毛楠種子含油率高,而且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可以作為油料樹種開發利用,營造經濟林或與其它樹種營造混交林。應加雲南內毛楠資源培育、油脂開發利用和人工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實現利用促進保護,促進發展的良好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