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忻州市區境內,寧武縣東南部,原平市境內,靜樂縣境內,陽曲縣境內,地質地貌,地質構造,地貌特徵,自然資源,礦藏,草地資源,生態保護,地理環境,氣候,土壤,植被,水文,社會經濟,社會,關隘,交通,
位置境域
雲中山脈,盆地西部的山地均屬之。山脈的總體走向。大致是北偏東或近南北向延伸,與雲中背斜的展布基本一致,成為忻定斷陷盆地與寧武一靜樂向斜盆地的界山;其北段山脊的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向北延伸至原平、寧武境內。主要山峰有龍王腦、
石窯子南山、大嶺山、雲中山等。南部海拔漸降至1600~1700米,延伸至靜樂、陽曲縣境內,山脊線之東由於受到流水的分割,成為群山匯集的景象,諸山雖又各有其名,然皆為雲中山脈的東翼余支。至山前以大斷層與盆地的平原相接,通常在10餘公里的範圍內,海拔即降到800~900米。其中,主要山峰有:
主要山峰
忻州市區境內
龍王垴,位於忻縣西北邊境處,海拔2348.5來,相對高差千米以上。居境內群峰之首。由花崗片麻岩及花崗岩組成,山頂呈平台狀。其東坡陡直,多懸崖峭壁;西坡開闊平緩,深入寧武境內。
雲中山,位於縣境西北上沙溝村西南。山坡常為雲霧環繞,陰天尤甚,山峰若隱若現,故名。峰頂海拔2105米,相對高差達千米以上。山峰由花崗岩組成。
五峰山,位於縣境西北的上沙溝與蒲閣寨之間,因有五峰屹立如指,故名。山頂海拔1612米,相對高差達700米。山體由細粒花崗岩組成,質地堅硬,山脊形似魚脊,陡峭險峻。
陀羅山,位於縣境西陀羅村西約2.5公里。山頂海拔1503.2米。其東以斷層與盆地相接,拔地而起,相對高差達700米;西坡平緩,相對高差只有400米左右。山體呈圓穹形。
獨擔山,位於城西南約9公里。山頂海拔1168.7米,相對高差僅200餘米,山勢和緩。
寧武縣東南部
座落於圪𪤗鄉境內的有:東梁山,海拔1791米。石峽山,海拔2049米。雞冠山,海拔2161.2米。後溝背,海拔1864米。松林子背,海拔1898米。李家坡,海拔1902米。劉家山,海拔1848米。
座落於東馬坊鄉境內的山有:東溝背,海拔1851米。乾溝山,海拔2243米。牛槽窪梁,海拔2050米。南嶺,海拔2031米。蓮花山,海拔2213.1米。石窯子南山,海拔2213.1米。黃花嶺,海拔2186.5米。大注頂,海拔2095米。寨子山,海拔1723米。
座落於原輝順溝鄉境內的山有:南天門,海拔2322米。油樓山,海拔2378.8米。西梁山,海拔2395米。白點坡,海拔2324.6米。前梁山,海拔2353米。後梁山,海拔2312米。神溝梁,海拔2351.2米。小石人梁,海拔2273米。大石人梁,海拔2428.1米。龍王垴,海拔2348.5米。芥菜背,海拔2156.8米。堡子背,海拔2175米。
原平市境內
雲中山脈,從西南入境至陽武峪,主要山峰有:
老君洞,位於城區西北,神山堡鄉黑水圪綏村南,山勢呈南北走向,其主峰海拔2384米,為本縣最高峰。山頂有廟,山麓有林,多草,是天然牧場。
雙山頂,位於城區西北,長梁溝鎮車水窪村東南。因山有兩峰而得名,海拔2366.9米。山腰有松林。
水背尖,位於城區西北,軒崗鎮東南,因此山在水泉背後,故名。山呈東西走向,長約5公里,主峰海拔2364.3米。南北山麓為杉、樺林區。山西省廣播局在山上建有山西電視轉播台。
紅崖頂,位於城區西,長粱溝鎮大王營村北。因山為紅砂石結構,故名。其主峰海拔2317米。
浮橋樑,位於城區西,長梁溝鎮車水窪村西北,因山樑狹窄,形似浮橋,故名。其主峰海拔2233米。
跑馬梁.位於城區西北,長梁溝鎮裡岔口村東南。梁頂可跑馬,故名。其主峰2218.5米。
香草嶺,位於城區西,長梁溝鎮神岩壑村北。因山上有香草,故名。其主峰海拔2186米。
芥才貝山,位於城區西,樓板寨鄉與寧武縣趙來咀村交界處。山呈南北走向,長約5公里,寬1.5公里,其主峰海拔2l56.8米,山上有樺林,占其總面積的60%。
燕嶺山,位於城區西北,神山堡鄉黑水圪綏村北。因山狀如燕,故名。山呈南北走向,長l公里,其主峰海拔2072米。山麓有泉,泉水終年不斷,是永興河之發源地。
玉皇峁,位於城區西北,樓板寨鄉荊芥村北。因山頂曾建有玉皇廟,故名。山呈東西走向。其主峰海拔l882.5米。山北麓樺林繁茂,山南麓百草叢生,山巔有泉,涓涓常流。玉皇廟故址猶存。
申堰山,位於城區西,長梁溝鎮化灘村西北。因山形似壩堰,故名。其主峰1969米。
高腦坡,位於城區西,樓板寨鄉大龍門村西北。其主峰海拔l685米。
靈泉山,位於城區西南,閻莊鎮水油溝村北。因山有泉,名靈泉,故名。其主峰海拔988米,山上建有“靈泉寺”。靈泉寺殘存碑文載:“崞之南,距城七十里有寺,土聖,又名靈泉”。為崞縣舊八景之一,“土聖晚鐘"即在此,現為閻莊鎮林場所在地。
滴水崖,位於城區西偏北,樓板寨鄉屯瓦村西北。因山上有懸崖滴水,故名。峰頂高程1375.6米。《崞縣誌》載:“懸崖數十丈,一泓涓涓長滴”,為崞縣舊八景之一,名日:“石人瀑布,,o
靜樂縣境內
黃韋山,位於雙路鄉,海拔高度2421米,北緯38°30’~38°32',東經112°08’~112°11'。
天林岩,位於堂爾上鄉,海拔高度2194.1米,北緯38°28'~38°29’,東經112°167~112°17’。
雞冠山,位於刁兒溝鄉,海拔高度2189米,北緯38°37'~38°38',東經112°10’~112°12’。
萬花山,位於堂爾上鄉,海拔高度2175米,北緯38°34’~38°35’,東經112°157~112°16’。
巾字山,位於娑婆鄉,海拔高度2162米,北緯38°28’~38°29’,東經112°13’~112°15'。
響峁圪塔,位於辛村鄉,海拔高度2156.2米,北緯38°34'—38°35',東經111°49’~1l1°51’。
二峰站,位於辛捎鄉,海拔高度2141米,北緯38°33’~38°347,東經111°47'~111°48'。
黑慶山,位於堂爾上鄉,海拔高度2116米,北緯38°30’~38°31’,東經112°17'~112°18'。
四方嶺,位於康家會鎮,海拔高度2113.4米,北緯38°24’~38°25’,東經112°07’~112°08’。
雲中山,位於堂爾上鄉,海拔高度2105米,北緯38°28'~38°28',東經112°17'~112°19'。
三角山,位於赤泥窪鄉,海拔高度2077米,北緯38°16'~38°17’,東經112°08’~112°10’。
對把子山,位於娑婆鄉,海拔高度2044米,北緯38°27'~38°28',東經112°17’~112°18’。
玉石窯山,位於赤泥窪鄉,海拔高度2041.1米,北緯38°17'~38°17’,東經112°08’~112°10’。
壽土山,位於赤泥窪鄉,海拔高度2041米,北緯38°16'7~38°16’,東經112°08’~112°10'。
南山岩,位於娑婆鄉,海拔高度2039.9米,北緯38°25’~38°25',東經112°18’~112°19’。
望鄉台,位於辛村鄉,海拔高度2035米,北緯38°32’~38°33',東經111°46'~111°48’。
草帽頂,位於杜家村鎮,海拔高度2033.2米,北緯38°33'~38°34’,東經112°12’~112°14’。
桃子山,位於赤泥窪鄉,海拔高度2011米,北緯38°16'~38°16’,東經112°08’~112°10’。
陽曲縣境內
棋子山,位於北留鄉、泥屯鎮交界處。東抵北留村,西達泥屯河,南至北郊區北山頭村,北接五里溝,呈南北走向。為土石荒山,土層較薄。近年已封山育林。主峰海拔1417.9米。
文廟梁,位於黃寨鎮與高村鄉交界處,南至西蔡村,北抵高村鄉溝北村,呈東西走向。樑上建有文廟一座而得名。為黃土山樑。海拔1071米。近年國家投資,飛播牧草,稱為萬畝草場。
梁鴻山,位於高村鄉境內。東接老爺山,西至狼來山,南臨峪莊,北連象咀山。屬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395米。
老爺山,位於高村鄉境內,東臨南白村,西接梁鴻山,南望馬頭村,北至蟠龍村。原名南寨山.相傳明朝年間山上修建老爺廟而得名。此山藏有石灰石。忻州地區南白水泥廠建於此山腳下。主峰海拔1129米。
象咀山,位於高村鄉與忻州市交界處。東臨赤塘關,西望細腰村,南連梁鴻山,北接忻州市太河村。主峰海拔1186米。
狼來山,位於岔上鄉境內。東接梁鴻山,西連松樹山,南鄰莊兒梁村,北至東方山村。呈東西走向。此山荒涼貧瘠,狼蟲虎豹出沒無常,故名。主峰海拔1443米。
松樹山,位於岔上鄉境內。東接狼來山,西臨西岔公路,南望泥屯鎮,北連西方山村。呈東西走向。山上松樹茂密。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442米。
大尖山,位於岔上鄉與忻州市交界處。東北兩側入忻州市,西連石家莊,南接好地窳,呈南北走向,山峰挺拔峻峭,山上灌木叢生,現屬西山林場林區,已封山育林。主峰海拔1480米。
平安山,位於岔上鄉與忻州市交界處。東接桃桃山,西、北兩側入忻州市,南至石家莊,呈南北走向。山頂建玉帝廟一座。相傳北宋時期,兵亂紛起,當地居民為求安居樂業,取名平安山。主峰海拔1538.4米。
娘娘山,位於岔上鄉境內。東起後交村,西至赤泥社,南連耀子村,北接文昌山,呈南北走向。山頂建有娘娘廟,故名。為土石荒山。主峰海拔1536米。
文昌山,位於岔上鄉與忻州市接壤處。東至龍王莊,西達南龍泉,南抵西岔河,北人忻州市。呈南北走向。山上灌木叢生,建有文昌廟,故名。主峰海拔1721米。
馬頭山,位於岔上鄉與忻州市接壤處。東、北兩側入忻州市,西、南兩面龍泉河環繞。呈西北~東南走向。以山貌得名。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713米。
分水嶺,位於岔上鄉境內。東抵赤泥社,北達南龍泉。呈東南一西北走向。因地形較高,河水自此分南北流向,故名。主峰海拔1330米。
南寨山,位於岔上鄉境內。東望王滿坪水庫,西臨大河溝,南連母豬窪,北抵西岔河。呈南北走向。此山位於岔上村南,山上建有寨子,故名。為黃土荒山,灌木叢生。近年已封山育林,屬西山林場區。主峰海拔1502米。
母豬窪,位於西凌井鄉、岔上鄉、泥屯鎮交界處。東鄰泥屯鎮,西接駱駝山,南達連山坡,北抵西岔河,呈南北走向。據傳舊時該山附近常有野豬出沒,故名。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松林,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711.7米。
大刀灣,位於西凌井鄉境內。東接鴉鵲梁,西臨凌井溝,南到牛道村,北連母豬窪。以山貌得名。山上灌木叢生。東南山的白雲洞,山谷中的觀音廟尚存。主峰海拔1523.2米。
駱駝山,位於西凌井鄉境內。東接母豬窪,西臨泉水溝,南連西凌井,北望高峁山。呈南北走向。兩嶺突起形似駝峰而得名。山上表層沙、土覆蓋,北坡灌木叢生,南坡光禿貧瘠。多山雞野獸。主峰海拔1625米。
高峁山,位於岔上鄉與西凌井鄉交界處。東至井溝,西達西凌井鄉,南連駱駝山,北接寨山。此山頂部圓禿,緊靠寨山而高於寨山,故名。山上灌木叢生,喬木稀疏。主峰海拔1680米。
寨山,位於岔上鄉境內。東臨耀子村,西至北溝,南連高峁山,北接赤泥社,呈南北走向。舊時山頂建有寨子,故名。因位於耀子村之西,又名西寨子。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551米。
牙兒山,位於岔上鄉境內。東臨赤泥社,西接麻地岔,南連高峁山,北接南龍泉。呈南北走向。以山脊參差不齊,似鋸齒排列,故名。山上有小面積樹林,屬西山林區。主峰海拔1744米。
麻岔山位於岔上鄉與西凌井鄉相接處。東接牙兒山,西連繩子溝,南達西凌井,北至拉水溝。呈南北走向。東、西兩側各有四條溝岔。以其分岔較多,形似麻葉而得名。山上灌木叢生,松林稀疏。主峰海拔1824.4米。
嘹城峁,位於北小店鄉與西凌井嘹城峁,位於北小店鄉與西凌井鄉相接處。東鄰麻岔山,西、南兩面西安公路環繞,北依白草峁。該山高聳突兀,山坡陡峭,站立山巔可望太原城區,遂得名嘹城峁。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松林,屬西山林區。主峰海拔1848米。
轎頇山,位於北小店、西凌井與岔上三鄉相接處。東臨龍泉河,西至箭桿河,南連白草峁,北抵忻州市王道凹。因山頂有一塊長方形平地,酷似轎頂,故名。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松林,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868米。
白草峁,位於北小店鄉與西凌井鄉相接處。東抵龍泉河,西連箭桿河,南臨嘹城峁山,北抵轎頂山。以山上白草茂盛得名。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松林,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872.4米。
堡子山,位於北小店鄉境內。東臨西安公路,西望海子灣,南抵梁莊,北達六固。呈南北走向。以山上建有堡子得名,現堡子遣跡尚存。山上有小面積松林,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562米。
雞道嶺,位於北小店鄉與靜樂縣交界處。西、北兩面入靜樂縣,東達箭桿河,南至六固村,呈東西和東北、西南走向。山北松林茂密,灌木叢生,山南灌木稀疏。忻靜公路橫貫北坡腳下。主峰海拔為1743.1米。
兩嶺山,位於北小店鄉與靜樂縣交界處,東臨六固,南望石莊,西、北兩側屬靜樂縣。該地有南北兩個山嶺,分別稱南、北嶺山,合稱兩嶺山。為交通要道。主峰海拔1627.8米。
南山,位於陽曲縣、古交市、靜樂縣三縣(市)交界處,東北兩側柳林河繞過。西至古交市南岩溝,南連龍山咀,以其位於靜樂縣龍家莊之南而得名。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林木,系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726.5米。
洞峁山,位於西莊鄉與古交市交界處。東臨柳林河,西接古交市高足梁,南至洞溝,北抵邊紅溝,因山勢高峻,山上有東仙洞,故名。主峰海拔1835米。
龍山咀,位於西莊鄉與古交市接壤處。東起柳林河,西至古交南岩溝,南連洞峁山,北抵南山。以山貌得名。山上灌木叢生,系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675米。
黃圍岩山,位於北小店鄉與靜樂縣交界處,東到蒿草溝,西入靜樂縣,南抵柳林河,北達鄭家梁。呈南北走向。以其山勢巍峨,山上有黃土覆蓋,故名。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松林,山中有牛角寨,東坡有九股泉,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956.2米。
寨子山,位於北小店鄉境內。東臨西安公路,西入忻州市,南至新陽村,北抵北小店,呈東西走向。以山頂建寨子而名。山上有小面積松林。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700.4米。
老安頂山,位於西莊鄉境內,東起九林背,西至壇南莊,南連西莊,北接活松溝。原以形似馬鞍而得名鞍頂山,後演變為今名。山上灌木叢生,間有林木,屬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650.9米。
黃崖山,位於西凌井鄉境內。東北靠西安公路,西至馬駒岩,南臨西西公路。呈東西走向。該地區的山,多為石質,此山黃土覆蓋,故名。現封山育林,系西山林場林區。東、北、南三面臨公路。主峰海拔1451米。
長梁背,位於西凌井鄉境內。東至凌井溝,西接石大王山,南鄰伙路坪鄉,北連西西公路。呈東西走向。因山脊東西長約數十里故名。山上灌木密布,問有松林,屬西山林場林區。北側有公路通過。主峰海拔1768.1米。
石大王山,位於西莊鄉境內。東接長梁背,西至嶺底,南抵客伏,北I|缶廟溝渠。以其範圍廣闊,山勢高峻為當地君山之冠,故名。山上灌木叢生,喬木稀疏。主峰海拔1856.9米。
下石坡,位於西莊鄉境內。東起朱土堰,西至榆樹兒,南連南背,北接榆樹峁。因山坡皆石頭,故名。為土石荒山,雜草叢生。山南西西公路通過。主峰海拔1535米。
神垴山,位於伙路坪鄉境內。東起伙路坪村,西接柳林河,南到榆樹樑,北達後斧柯。山上灌木叢生,間有小面積松林,系西山林場林區。主峰海拔1677.8米。
道紅里山,位於伙路坪鄉境內。東起西西公路,西至鳳子地,南連華十里山,北抵坪地窯。舊時此山樹木茂盛,每逢秋季,樹葉盡成紅色,山路亦被映紅,故名。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698.5米。
華十里山,位於伙路坪鄉境內。東起韓南溝,西至伙路坪,南連架山,北接道紅里山,呈南北走向。山上灌木叢生。主峰海拔1563米。
架山,位於伙路坪鄉境內。東起新寨村,西至大水闊,南臨汾河,北望華十里山。其山層層遞高,狀如梯架,故名。山上黃土覆蓋,有小面積樹林。主峰海拔1494.6米。
地質地貌
地質構造
雲中山脈位於山西陸台的北部。為呂梁復背斜的北段,寧靜向斜和滹沱河槽地。境內褶皺、斷裂構造均很發育。蘆芽山西麓以東廣大地區為祁呂賀蘭巨型山字型構造東翼弧的展布範圍。反映在地貌上,五台山、恆山、雲中山脈及滹沱河上遊河谷和忻定盆地等均呈北東65"-'70度的方向展布,隆起和凹陷呈雁行式排列,構成明顯的“多”字型。位於蘆芽山以西,即鄂爾多斯東緣,為祁呂賀蘭山字形構造脊柱和反射弧之間的穩定地塊的一部分。受東部呂梁隆起影響,整個岩層基本向西傾斜,並在局部地段產生一系列“棋狀”撓曲與斷裂,同時伴隨有少量岩漿岩侵入,構造比較簡單。
地貌特徵
雲中山脈的總體走向,大致是北偏東或近南北向延伸,與雲中背斜的展布基本一致,成為忻定斷陷盆地與寧武一靜樂向斜盆地的界山;其北段山脊的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向北延伸至原平、寧武境內。主要山峰有龍王腦、石窯子南山、大嶺山、雲中山等。南部海拔漸降至1600~1700米,延伸至靜樂、陽曲縣境內,山脊線之東由於受到流水的分割,成為群山匯集的景象,諸山雖又各有其名,然皆為雲中山脈的東翼余支。至山前以大斷層與盆地的平原相接,通常在10餘公里的範圍內,海拔即降到800~900米。
自然資源
礦藏
雲中山脈位於寧武煤田範圍內。寧武煤田處於寧武、靜樂、原平及神池縣境內,是山西6大煤田之一。
主要含煤地層為上石英統太原組,其次山西組及侏羅系中統大同組,雖整個寧武煤田均有分布,但最發育的地區為煤田北部。寧武縣城以南至靜樂縣一帶石碳系主要可採煤層與北部一致,但煤層埋藏較深,地質構造複雜,地形陡峻,開採條件較差,僅個別地界宜於小規模開採,如靜樂縣杜家村、秦家崖、馬家凹等地。寧武陽方口至原平軒崗一帶煤層埋藏較淺,為主要開發區。其中太原組為本區主要含煤地層,其含煤5層,煤層總厚度平均17.06米,含煤係數18.08%~21.27%。可采或局部可採煤層3~4層,即2、3、5、6號煤層,其中5號煤層為全區主要可採煤層,其它多為局部可采。5號煤層(上冒丈)最為穩定,而且厚度較大,分布面積廣。煤層厚度6.3~18.7米,平均12.17米,在陽方口地區平均厚13米,軒崗礦區一般厚5~11米。5號煤層是本區目前開採的主要煤層。
山西組含煤3層,均很不穩定。煤層平均總厚度1.56米,含煤係數3%,其中僅有一層為局部可採煤層(1號煤,土名一尺煤),產於本組的中下部,其厚度變化大,平均厚度0.96米,其它煤層均不可采。
侏羅系大同組煤系地層分布於寧武至靜樂一帶的寧靜向斜核部。本組含煤6層,一般均達不到可采厚度,其中最上層16號煤為本組主要煤層,在寧武縣化北屯一西馬坊一帶可采(煤層新編為乙號)。該層厚度0.75~5.81米,平均3.22米,分布較穩定。其次在16號煤層下,30~50米為15號煤層,煤層厚0.58"--1.72米,平均1.29米,在靜樂縣境局部可采。但由於遭受長期的構造變動與剝蝕,大部分殘留在半山腰和低丘陵等地,只宜於小窯開採,80年代後的當地土法開採小煤窯多屬此層。煤種以氣煤為主,肥煤次之,焦煤少量。
雲中山脈中,鋁土礦資源較豐富,礦石質量較好,是有發展遠景的礦產資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原平、寧武、神池、靜樂、五台、保德、河曲、偏關等地。已經勘探或作過一定地質普查工作並獲得一定礦石儲量的產地17個,其中屬大型規模礦床3個,共有鋁土礦探明遠景儲量23253.08萬噸。已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原平縣長梁溝礦區、紅池礦區、南嶺礦區、保德縣郭偏梁——雷家峁礦區、天橋礦區、寧武縣寬草坪礦區、五台縣南頭礦區等7個產地(未列入儲量表的有原平縣角川礦區)。合計探明鋁土礦石保有儲量14263.86萬噸,占全省總儲量的18.87%。
已知境內有忻州市彭四家溝、饅頭山,原平縣王家莊和靜樂縣松樹溝4處產地,除松樹溝外,共探明保有儲量25.5萬噸,占全省探明保有儲量41.0%。
已知境內有忻州市白馬山、石人崖和石圪疊3處產地,探明保有總儲量21.0萬噸,占全省保有儲量9.26%。其中白馬山和石人崖為沉積變質的石英岩,產於五台系變質岩中,二氧化矽含量為7.09----97.15%,三氧化二鋁0.68%,三氧化二鐵0.17%。石圪疊為偉晶岩型石英,規模小、質量好,二氧化矽含量96~98%。
草地資源
山地灌叢類草地,這類草地一般分布在林線以下,海拔在1700米至2000米之間,全區14個縣(市)均有分布,以五台、岢嵐面積較大。這類草地牧草一般生長在暖坡地帶,是山羊冬春的重要牧地。
山地草原類草地,除忻府區外,各縣均有。該類草地的特點是,分布於溝壑邊坡上和部分山地、階地、山樑地帶,屬於比較乾旱的一類草地。植物以旱生多年生禾草為主,混生一定數量的中旱生和早中生植物。主要建群種有多種針茅、羊茅、蒿類、百里香等。伴生有披鹼草、小型菊科草。牧草生長期長達180天以上,青草放牧期較長。覆蓋度一般在50%以下,牧草等級較低,每20畝至25畝草地可養標羊一隻(青草期為8.5畝),是當地牛、羊的主要牧場。
山地草甸類草地,主要分布在雲中山周圍海拔2000米至2700米地區,以寧武、靜樂較多。草地植物組成以中生禾草為主,混生有濕生和中旱生植物。草地坡度較緩,覆蓋度一般可達70%到90%以上,是優良的天然夏季牧場。
疏林草地類草地,亞高山以下,草地與森林交錯地段或林間出現的草地,間生有疏稀的灌木和穩定的草本植物。分布在原平、寧武等縣雲中山區。
生態保護
山西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晉西北呂梁山系中北端,地處管涔山以南,行政區劃屬忻府區範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5'28-"112°33'36",北緯38°16'26"-38°40'52"之間。總面積39800hm2,森林覆蓋率64.4%,保護區管理機關目前設在三交鎮田家堰村,與靜樂.寧武兩縣相鄰。
本區海拔較高的山地主體主要為太古代片麻狀花崗岩,部分地區土層分布有石灰岩,各大山脈兩翼蓋層岩素主是碳酸鹽類岩石,厚度為140—480m,主要包括白雲質灰岩,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及頁岩組成。
山西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山區氣候。由丁該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雖地處暖溫帶,但從溫度條件看,高山區可達到寒溫帶氣候標準,平均氣溫在4.2℃,≥0℃積溫為2550℃,最低氣溫1月份平均氣溫-14℃至-21℃之間,最高氣溫7月份平均溫度15℃,無霜期90—125天,年降水量600mm以上,主要集中於夏季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9.1%-64.5%,冬季以降雪為主,年蒸發量1720mm,年平均日照2674.5小時。
山西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國家重點Ⅰ級保護野生動物褐馬雞(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及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氣候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特點: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
差懸殊,降水高度集中。
其中忻定盆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
秋雨多於春雨,春溫高於秋溫,各地溫
冬季受極地大陸冷氣團控制,盛吹偏北風,乾冷少雪。1月份最冷,平均氣
溫一8℃~一18℃,年極端最低氣溫一21℃~一45℃。季降水量2"-27毫米,占
年降水量的3%左右。
’春季屬極地大陸氣團衰退和副熱帶海洋氣團西進北上交替之季,形成溫暖、
乾燥、多風沙氣候。4月份平均氣溫一4。C~12℃。季降雨(雪)量42----120毫
米,占年降水量的7~17%左右。該季風多風大,溫度回升較快,蒸發強盛,
“十年九春旱"。
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高溫、潮濕多雨。7月份最熱,
季平均氣溫10℃"---24℃;年極端最高氣溫20。C---,40℃。降雨量高度集中,季降
雨量達220----44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6"-'74%左右,尤以7、8兩月為最高。因
該季副熱帶海洋氣團強弱和進退早晚不定,形成降雨很不穩定,年際變化大,致
使早、澇不均。
秋季副熱帶海洋氣團削弱南退,極地大陸氣團重返南下,形成短時秋高氣
爽天氣。隨著冷氣團的迅速控制,溫度很快下降。10月份平均氣溫一3℃~IO。C,
季降水量70,--.,18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7~26%左右。
土壤
山地草甸土
‘
主要分布於五台山、恆山、雲中山、管涔山、大澗山等海拔約2000米以上
的一些山樑頂部及緩坡上,面積40.61萬畝,占全區總土壤面積的1.13%。山
地草甸土分布區因寒冷風大,林木難以生長,植被以五花草甸草或草原草甸草
為主。資源特點,宜牧不宜農林,雖有部分農墾地帶,但產量甚低。自然草原
草甸植被生長非常茂密,是優良的天然牧地。.
+棕壤
主要分布於西部管涔山區、雲中山區,東部五台山區海拔約1800"--'2700米
之間的高中山地帶,即深山森林區,為本區的森林土壤,面積265.61萬畝,占
全區總土壤面積的7.45%。該土類可分為山地棕壤、生草棕壤、棕性土3個亞
類。山地棕壤亞類分布在針葉林覆被的廣大陰坡上;生草棕壤則分布於原針葉
一55—第二編自然地理
林覆被遭受破壞,森林被茂密的次生草灌所代替了的廣大陰坡及陽坡緩坡上;棕
壤性土多分布在覆被較差、有一定水土流失的陽坡陡坡,懸谷兩側等地形部位
上。總的說,山地棕壤區陰冷潮濕,屬於寒溫濕潤氣候。植被以雲杉、落葉松
等天然寒性針葉林為主,其次混有白樺、刺梅、六道木、莎草、苔蘚等。土壤
發生著強腐殖質化、淋溶脫鹽基、粘化澱積為主的成土過程。土壤性狀為:表
層一般有明顯的枯枝落葉層,鬆軟有彈性,其下腐殖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達
6~15%,通體無石灰反應,呈微酸性。心土層一般有明顯的粘化層,土體質地
多為上輕下粘型。保蓄水肥能力強,土體常保持濕潤狀態,肥力水平高。山地
棕壤為宜林土壤,是境內天然的用材林基地,所處氣候條件很適宜針葉林的生
長。
植被
從水平地理分布考察,境內植被由高到低形成明顯的群落分布,可分為6個
自然帶。
亞高山草甸帶
分布於五台山、管涔山的頂部。植被以蒿草為主,其次有苔草、蘭花棘豆
等草甸群落。草體高度5厘米左右,覆蓋度達100%,呈草毯、草丘狀,為牧草
帶。
山地草原草甸帶
分布在山脈上部、山頂平台緩坡處。植被種類主要有:苔草、蒿草、蘭花
棘豆、菱陵菜、苔蘚、地衣,還有小葉龍膽、金蓮花、零零香、火絨、珠芽蓼、
短穎鵝冠草、深山米芝、小叢紅景天、高山蒲公英、莎草、狼毒、羽茅、鐵桿
蒿叢及多種菊科草共同組成的五花草甸群落。草體高度約5---.20厘米,覆蓋度
90,-.-,100%,為牧草資源帶。
森林灌叢帶
分布於海拔1700----2700之間的深山山地上。在這個林線內,其上部主要
以雲杉(白桿)、落葉松、油松等針葉林為主,與林下的苔蘚類構成生態群落;
其下部是以針闊混交林為主。闊葉樹種主要是樺樹、山楊等。內部混雜著野刺
梅、丁香、山桃、山杏、繡線菊、胡榛子等灌叢以及一些莎草等草本構成的生
物群落。覆蓋度80,--.100%,為森林帶。
灌叢草本帶
處於海拔1200""1900米廣大的土石山地上,植被以山楊、山杏、酸刺、繡
線菊、刺梅、胡榛子、荊條等灌木和鐵桿蒿、胡枝子、狼毒、莎草、柴胡、黃
芪、野蔥、早熟禾、黃花鐵線蓮、羽茅、地梅、蘭花棘豆、菊科等草本為主構
成草灌群落,覆蓋度約50,--,90%,為林牧業和木本糧油、中草藥帶。
水文
陽武河,相傳,古時有南方夷人持罐來河吸水、河乾水涸,李陽武飲羊見之,奪罐倒水,河水複流。為祀之,故名。源於白仁岩和龍王腦。在馬圈以上分為南北兩支,因有馬圈泉水補給,以上河段為常年性河流。《崞縣誌》載:‘‘陽武流金者,蓋以水利言之。"解放前有“十八村水地"之稱,現已擴展至70多個村莊。流域面積972平方公里,有總乾渠和7條幹渠,支渠、毛渠甚多。經下合河入滹沱河,全長85.6公里,灌溉面積15萬畝。其河床寬20~80米,平時水面寬7米,水深0.3米,流速l米/秒;洪水期水面寬14米,水深0.5米。河口正常年徑流量為0.9037億立方米。跨河公路橋有軒崗橋、黃甲堡橋、馬圈橋、陽武河橋;鐵路橋有瓦窯橋、後口橋、軒崗橋、蘆莊橋、沙峪橋、自彪橋。
永興河,位於縣城西南部,曾名屯瓦河,後改名為永興河,皆以村名命名。發源於燕峪山,分兩支流,北支流為屯瓦河,南支流為山水河,後流入雲中河。1958年在樓板寨口築起觀上水庫,為閻莊、王家莊流域灌溉之水源。水庫灌區分3條幹渠,數十條支、毛渠,灌溉面積4.5萬畝。流域面積195平方公里。幹流長37.5公里,河床寬為30~50米,洪水期水面寬50米,水深1.5米,流速2.3米/秒,正常年徑流量為0.1761億立方米。
雲中河(北支),位於縣城南偏西,發源於雲中山脈之北溝嶺(屬忻縣)俗稱沙河。清順治十年(1653),忽沖徒北流,由小白水村南入縣境,自西南向東北,至界河鋪口入滹沱河,流域面積244.8平方公里,幹流長45.5公里,境內流程13公里,河床寬30"-"50米,平時水面寬3米,水深0.3米,流速0.7米/秒。洪水期水面寬50米,水深0.8米,流速1米/秒。正常年徑流量0.23億立方米。河上有鐵路、公路橋各1座。
同河,位於縣城東南,因地處同川,故名。源於老師尖山石門溝,自西北而東南,經上莊、東社、南白3鄉,流向定襄入滹沱河。金長25公里,流域面積250.45平方公里。幹流長33.24公里,河床寬為15--40米,平時水面寬2米,水深0.2米,流速O.7米/秒。洪水期水面寬30米,水深0.8米,流速1.5米/秒。平常年徑流量0.1327億立方米。河畔建有小型水庫4座,電灌站34座,可灌溉1.5萬畝土地。河上建有公路橋4座。
長樂河,位於縣城東北,曾名蘇龍口河,後改名長樂河,均以村名命名。發源於老師山,在西峪、白石、長樂、蘇龍口等地常年有地表水和潛流匯入成河,經白石、蘇龍口、匙村入滹沱河,流域面積170平方公里,幹流長22公里,河床寬為20~80米。平時水面寬2米,水深0.2米,流速1.1米/秒;洪水期水面寬50米,水深0.9米,流速2.2米/秒,正常年徑流量0.095億立方米。河畔均為山地、丘陵,灌溉面積約1.7萬畝。河上建有公路橋1座。
泥屯河,發源於岔上鄉的石家莊和赤泥社分水嶺,由西北兩岔匯於岔上,南經思西、歸朝、伽東、泥屯。出蘆家河,進入太原市北郊區,注入汾河。幹流長35.5公里,支流有方山河、峪莊河,流域面積220平方公里,坡降19%,流域平均寬度7.08米。河床平均寬度為17米。王滿坪水庫以上有少量清水流入庫區,沿河有5公里以上支溝8條,5公里以下支溝62條。
凌井河,發源於北小店鄉石莊村一帶,由西北向東南,經海子灣、北小店、大b、珍珠卜、掃峪、西凌井,順凌井溝出天門關,進入太原市北郊區,注入汾河。幹流長35.5公里,支流有韓莊河、劉家嶺河、馬圈溝河、圪叉居河。流域面積255.35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度為7.3米,坡降19%,河床平均寬度為20米,有5公里以上支溝8條,5公里以下支溝82條。上游北小店、梁莊有微量清水,清水流量0.0118立方/秒。
柳林河,發源於靜樂縣的沙灘村和古交市的邊山。呈西北東南流向,入境後經西莊鄉柳林、前嶺底、青崖槐、寺石槽,在伙路坪鄉懸泉寺1公里處注入汾河。幹流長20公里,支流有西莊河、韓陽五井河。流域面積216.4平方公里。坡降17.8%,河床平均寬度為100米,流域平均寬度10.8米。5公里以上支溝6條,5公里以下支溝72條。
牧馬河,發源於陽曲縣白馬山南麓,東南流至六固村附近,折轉東北從牛尾莊西南人縣境。上游各支流流經冀道嶺、上嶺、洞門、馬圈、塔習、新開及陽子等七座嶺,故又名七嶺河。流至三交後折轉西南,在西社附近出山,向東經過莊磨到向陽,再轉東北過豆羅,經縣城東南隅流去,於安邑村南數里處出境,流至定襄蔣村東北注入滹沱河。幹流長118.3公里,本縣境內流長65公里,沿途匯納石符橋溝、團峪溝、塌塌溝、水馬川、馬圈溝、土嶺溝、大溝、葫蘆河、雙海溝、西溝及田村河11條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176.1平方公里,彎曲係數1.3,為季節性河流,屬格子狀水系。
雲中河,發源於縣境西部之雲中山東麓,全長64公里,在本縣境內長58公里。境內沿途匯納安子溝、沙溝、魚龍海、柳溝、寬灘溝、婁子溝、橫河溝、南陌溝及屬南雲中河之陀羅河、合索河、淘金河、尹村溝,和屬北雲中河之白馬河、東岔溝14條較大支流;流域面積近800平方公里,亦為季節性河流,屬樹枝狀水系。自米家賽出山後,以下河道分為兩支,分稱南、北雲中河。
南高溫泉,位於城西北45里,奇村與南高村之間,以村名而得名。這個溫泉是1976年南高村打井時發現。溫泉地下水位深度4米,井深37米,水溫68℃。與奇村溫泉系一條水脈。現配備4時水泵,常用不竭。水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沐浴身一體盯治療皮膚病等多種疾病。南高村在此修建了澡塘,附設旅店、飯館,供洗澡和療病者食宿使用。該村還利用溫水修建了暖畦,常年種植蔬菜,供應居民和市場的需要。
奇村溫泉,位於城西北45里,奇村東2里半處。1976年開掘,以村名而得名。溫泉地下水位深度4米,井深37米。水溫62℃,與南高溫泉系一條水脈。現配備4時水泵,常用不竭。水中所含化學成分,與南高相同。奇村村民委員會也在此修建了澡塘和旅店,飯館。還利用溫水修建了暖畦菜園。
社會經濟
社會
位於山西省北中部,東經110。5373Ⅳ——113。58’,北緯38。6’5"——
39。407之間。北倚內長城與大同市、朔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為界,西臨黃河與陝
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相望,東傍太行山與河北省接壤,南抵石嶺關與太原市、陽
泉市、呂梁地區毗鄰。全區轄忻州市和定襄、五台、原平、代縣、繁峙、寧武、
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靜樂13個縣,293個鄉(鎮),5049
個村。總面積25157.641平方公里。1988年有漢、蒙、回、藏、滿等15個民
族,人口2584527人。其中少數民族1081人,約占人口總數的0.042%。忻
州地區行政公署駐忻州市。
忻州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新石器時期,境內許多地方就有
人類繁衍生息。公元前5世紀,境內已形成霍人(在今繁峙縣境)、汾陽(在今
靜樂縣境)等城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不少名人,諸如金代著名文豪元好問、元
代四大雜劇家之一白樸、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清代福建巡撫兼閩浙代總督徐
繼畲等就誕生在忻州這片土地上。這裡還養育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續
範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忻州地區有豐富的資源。境內地域遼闊,土地面積達3773萬畝,人均14.6
畝,居全省各地市第一位。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品種多、儲量大、品
位高、易開採而著稱。已探明的有煤、鐵、鋁、鈦、鉬、金、銀、銅、鉛、鋅、
矽、石英、花崗岩等50餘種。其中以煤、鐵、鋁土為最。境內河東、寧武、五
台3個煤田,分布在河曲、保德、偏關、寧武、原平、靜樂、神池、五台等8個
縣,含煤面積預測為4519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18.5%;預測總儲量為l160
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420億噸。鐵礦儲量達17.65億噸,占全省保有總儲量
的50.6%;鋁土儲量達1.42億噸,占全省的18.87%;鈦礦儲量為159.26萬
噸,占全省的54.1%;金礦儲量為19.08噸,占全省的30.02%。此外,忻州
地區還有溫泉地熱資源,經勘探地熱面積達19.3平方公里,熱儲量厚度5.52至
158.85米,熱儲量達569627692×104千卡,熱流體溫度平均為36℃~53.6℃。
忻州市奇村溫泉水質優良,有天下第一泉之譽。忻州市頓村溫泉度假村被山西
省省長鬍富國題名為“三晉第一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忻州地區人民勵精圖治,艱
苦創業,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農業有突飛迅猛發展。東
邊忻定盆地以種植高粱、玉米、穀子、小麥為主,其中忻州高粱名冠全省;西
邊神池、五寨、岢嵐、寧武等地以種植莜麥、薯類、胡麻為主,其中神池縣的
油料產量居全省首位。解放前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平均畝產不過百斤。.1978
年全區糧食總產量為700000噸。1988年糧食總產量為920000噸,比1949年
的360000噸增長155%,比1978年700000噸增長31.4%;1988年農業總產
值55842萬元,比1949年的17957萬元增長2倍多,比1978年的35432萬元
增長55%;1988年農村人均純收入363.6元,比1978年的95元增長2.8倍。
全區工業有長足的進步。到80年代,能源重化工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基本
形成,工業門類已具有36個行業,並形成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工、輕
紡、建材、食品八大支柱產業。1988年底全區鄉及鄉以上工礦企業1019個,其
中國營的243個,集體的772個,其它企業4個,共有職工12.82萬人。鄉及
鄉以上獨立核算單位工業固定資產原值達至112i.6億元,比1949年工業固定資
產原值30萬元增長700多倍。1988年,工業總產值1.53377億元,比1949年
的533.9萬元增長285倍多,比1978年的5913萬元增長26倍。1988年獲部
優產品稱號的有雲中河牌19.7滌粘混紡紗、細冬粉等6種產品,獲省優產品稱
號的有雲中牌土黴素鹼、雲中牌32s本色粘棉混紡紗等44種產品。全區打入國
際市場的工業產品共104個,年出口剖匯總值2億多元。
關隘
石河山關隘口,位於縣東部石河村東2公里忻靜交界處。此關呈馬鞍形,南北由兩個山頭所夾。北側山高100米,傾斜度35度;南側山高79米,傾斜度為30度,南北寬約50至400米。關口東面是30度以上的陡坡,溝深谷窄,長達4公里至忻州土川溝;關口西面是20度的緩坡地,溝谷較寬,長達2公里至石河村。忻界舊路從此通過,戰時可控制此路,阻擊由忻州進犯之敵。1948年日軍曾在關口築有碉堡,已平毀。
朱家嶺關隘口,位於縣東部莊兒上村南1.5公里處。此關由南向北,東西被兩個山頭所夾。東側山高50米,傾斜度60度,最窄處寬7米,關南是20度的緩坡。路西為陡坡,路東為斷崖,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忻界瀝青公路由此通過,貫通忻州、靜樂,關口兩側為風化石和土質,易塌方。戰時是控制忻界公路的重要關隘口。
永安鎮關隘口,界於本縣西北部永安鎮與寧武縣吳家灣之間。關中為汾河通道,關西是永安鎮村北的亂母梁,關東為吳家灣背後的南莊梁,均系黃土,構築工事方便。關長1公里,寬500米,寧靜公路從關中汾河西岸通過。關口東南兩側均有人行小道通向山樑。關口南面是寬闊的汾河川面,關口北面川面狹窄,沿汾河北上直通寧武重鎮東寨,兩側系黃土梁或陡山。此關亂母梁居高臨下,視界開闊,是控制寧靜公路、永安鎮、吳家灣的重要制高點。西側有龍王溝直通岔上鄉石門子,長8公里,寬100至300米,溝內有村莊、山林、河流、煤礦,便於部隊、物資疏散隱蔽、集結。
石嶺關,古稱“白皮關”、“石嶺鎮”,位於陽曲縣大盂鎮上原村北1公里處。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陽曲縣誌>記載:“石嶺關在縣城(今太原城)東北一百里,為並代雲朔要衝,勢甚險固”。吳中丞生生撫晉疏云:“過忻州四十里為石嶺關,有險可守。唐時設防,稍有遺蹟,今盪為平丘。旁多小路,可以南通陽曲,西走靜樂,過此則直抵太原”。從唐朝到清末,歷代王朝都在此駐有兵丁戍守,並屢有戰事發生。此關經歷代戰火,大部分已毀,但中門至今尚存。
赤塘關,位於今高村鄉河莊村北。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相傳後魏劉赤塘曾隱居於此。加之此處地勢低凹,又位於羊馱寺山與梁鴻山兩山的山澗之間,地面土質為紅色粘土,而且常有積水,故取名為赤塘關。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唐宋時期,官方曾在此設防駐守,直接管理赤塘、石嶺關的軍事防務。此關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前已廢。但舊關的一道土牆遺蹟至今依然存在,現北同蒲鐵路由此通過。
天門關,位於泥屯鎮楊家井村西南方,現太原市北郊區東關口村北。據清道光《陽曲縣誌>記載:天門關為七屬咽喉。在天門關的東北山崖上,有隋煬帝任晉王時所開鑿的棧道——楊廣道,路通舊嵐管州。“天門凌井一道,互為首尾,山勢嵩嶺,辨路一發。二崖山骨輪困,東為天門山,西為凌井山,兩山回合如門,並北要隘也”。今古蹟尚存,有石刻可供考證。
兩嶺關,位於現北小店鄉與靜樂縣境的交界處。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天門、兩嶺屬西北七屬咽喉,路通舊嵐管州,在管州內者,一日兩嶺山,二日婆娑嶺隘”。明洪武初年,此地築有土城,太原左衛官俱調兵把守,屬陽曲出晉北路之又一關隘要道。
陽曲灣、三交口隘,位於古陽曲皇后園至青龍鎮一帶,屬著名古軍隘、古戰場之一。據清道光《陽曲縣誌>載:“狼孟城在縣城東北六十里,陽曲灣在縣城北三十里,三交寨在縣城東北五十里”。又載:“兩鎮三關至陽方口,當雲朔馬邑之沖,通忻代嵐石諸邦之路,極為要害。南通太原,鳴鞭即至。蓋陽曲灣為太原之隘日,而陽方口又為陽曲灣之隘口也”。陽曲灣、三交口、狼孟城均在縣城(今太原城)東北30公里境內。其中太原城距陽曲灣15公里,陽曲灣距三交口10公里,三交口距狼孟城5公里。陽曲灣隘口之位置,在今太原市北郊區的陽曲鎮或其附近。建有三交寨的三交隘口,在今陽曲縣的青龍鎮附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北宋版圖示示,三交口在太原城東北方位,與<陽曲縣誌>所述方位一致。從今<太原市地形圖>查證,青龍鎮東北附近,正是楊興河、中社河及深溝河三水系匯流處。傳說禹王治水打開的“龍門會”峽口也在此地,稱之為“三交口”名符其實。又因三交口是陽曲灣東北向的出人口,且在陽曲之陽,稱之為“陽方口”。陽曲灣和三交口是古陽曲縣城(今太原城)東北向互成首尾的重要軍防隘口,或似太原北出石嶺關大門之門庭過道。此地沖溝網布,雨裂織密,地形險雜,極為要害。
凌井埡口(凌井溝),位於西凌井鄉人口處,南起天門關口,北至西凌井村南,西為凌井山,東為天門山,全長約15公里。兩山對峙,怪石嶙峋,溝長而窄,山高而險。在溝的東側半山腰中,有通往西凌井、西莊、北小店鄉的二級公路。
交通
雲中山脈是忻州盆地與汾河上游谷地寧武、靜樂之間的交通屏障。翻越山脈的主要線路有南部的忻磧線,和北端的崞水線。
崞水線(省道305),起於原平縣崞陽鎮東(國道108線486公里+588米處),向西北行,經峪口、軒崗鎮、段家嶺鄉、寧武城,再北行至陽方口,又西行經神池城、義井鎮、三岔鎮接209線,經偏關縣樓溝鄉、窯頭鄉、陳家營鄉,至偏關水泉堡,全長217公里(其中與209國道複線81公里,即三岔至水泉堡),實有里程136公里。崞陽至神池地形起伏較大,為山嶺重丘區;神池至三岔地形平坦,為盆地微丘區。該路至51公里+136米處,通過段家嶺埡口,長200米,寬11.5米,深20米,地質系土夾石。
忻磧線(省道313),起於忻州市長征路,經靜樂城、嵐縣城、方山縣熊家峪後,折西經臨縣城至磧口為止。忻磧線在忻州境內,經合索鄉、三交鎮、牛尾莊鄉入靜樂縣境,再經康家會鎮、娘子神鄉、靜樂縣城,過汾河大橋,經上店、王端莊至窯會溝出靜樂入嵐縣界,全長101.806公里,重複里程545米。
忻保線(省道312),由忻州市新路村(忻磧線5公里+330米處)為起點,經忻州奇村、楊胡、寺坪、後河堡入靜樂縣境,再經靜樂縣堂兒上、杜家村至寧武縣川胡屯,由此北行經寧武縣壩門口、寧化、化北屯、東寨,折西北經岔上、宋家崖至壩溝灣入五寨縣,經五寨縣城、小河頭、三岔鎮、韓家樓入河曲縣經陰塔、沙泉,達保德縣窯圪台、橋頭、越山至保德黃河大橋,全線經1市5縣20鄉鎮,全長270公里。(包括複線60公里,寧武縣川胡屯至東寨為太寧公路複線29公里、五寨縣城至三岔為209國道複線3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