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雪鷺是一種小型
涉禽,體長47.5-68厘米,
翼展84-105厘米,體重290-475克。以其壯觀的交配展示,瘋狂的覓食行為和美麗的全白羽毛而聞名。在繁殖季節期間,這隻中型鷺鳥沿著脖子、胸部和背部以及頭部後頸形成一條短而粗糙的嵴,形成長而細的絲狀蓑羽。在繁殖季節的高峰期,鼻孔和眼睛之間裸露的區域會由黃色變成紅色。腳上的黃色也變的明亮和更加豐富,常常帶有淡紅或橙色的色調。繁殖的雄性和雌性看起來很相似,幼鳥類似非繁殖期的成鳥,喙基略蒼白,腿背部綠色,這種顏色延伸到小腿到膝關節。在覓食時,白鷺直立行走,脖子略微拱起,翅膀深深地拍打著翅膀,黃色的腳明顯地拖著身體後部。
雪鷺往往容易與亞成鳥的
小藍鷺混淆,但可以通過翅膀上的純白色尖端,純黑色鳥喙和明亮的黃色小腳來區分,這給人的印象是鳥兒穿著手套。
棲息環境
雪鷺的棲息地各種各樣,生活著許多類型物種的永久性和
季節性水淹濕地、溪流、湖泊、沼澤和人造棲息地,以及沿海沼澤地、淺海灣和紅樹林。它們在內陸和沿海濕地中,鳥巢通常放置在淺水中的木質灌木叢中。
生活習性
遷徙種類。白晝或黃昏活動,在淺水區附近覓食。雪鷺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覓食技術,使用一系列快速瘋狂的動作來驚嚇其獵物,包括輕拂翅膀,快速行走,在飛行中徘徊,撥動鳥喙,攪動腳爪,耙動和探測水面下。也採取典型的蒼鷺覓食策略,站立不動,耐心地等待,直到獵物走得非常靠近以至於可以用長長的鳥喙來啄食和襲擊並抓住它的目標,飛快地攫食。
食物包括魚、甲殼類動物、昆蟲、青蛙、蜥蜴、蛇、嚙齒類動物、蝸牛和蠕蟲等。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巴泰勒米、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島(荷蘭部分)、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
遊蕩:美屬薩摩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冰島、葡萄牙、聖赫倫那,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南非、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英國。
繁殖方式
在美國內地的大湖和南美洲沿海的沼澤地繁殖。由於雪鷺分布的範圍非常大,繁殖時間差異也很大,但築巢期通常與熱帶地區的潮濕季節有關,在美國繁殖期發生在3-5月之間。雄性雪鷺首先到達築巢場地,建立築巢區域。雄鷺在繁殖期的表現既奢侈又不尋常。在下降到棲息處之前,它在空中盤旋,在那裡它將鳥喙指向空中,然後將頭部上下揚起,一直“哇、哇”呼叫。隨著求偶的繼續,繁殖的鳥類會配對,之後雄鳥會進行一些額外的不尋常的表演。
雪鷺是一種極其集群居的物種,繁殖區與其他鷺類物種混群,巢位極密集,經常將自己的鳥巢建在與另一隻雪鷺相近的地方。鳥巢營建在灌木叢或紅樹林中,是一個簡陋的盤狀的淺底平台,放置在距地面3-10米以上的樹杈上。雌性用雄性收集的棍棒築巢。每窩產2-6枚卵,孵化期20-24天,兩隻成鳥用反芻食物飼餵
雛鳥。小鷺在大約30天后離巢,並且通常在第二年進行第一次繁殖。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雪鷺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亞種 | Egretta thula brewsteri | Thayer & Bangs, 1909 |
---|
2 | 雪鷺指名亞種 | Egretta thula thula | Molina, 1782 |
---|
種群現狀
隨著美國部分地區雪鷺種群數量的下降,保護該物種的努力也在加強和延續。例如,在新澤西州,前繁殖地的生態正在恢復中,吸引雪鷺前來生息和繁殖。佛羅里達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以及環境保護部門,為了限制人類的干擾,也確定規劃了接近涉禽群落野生環境的最小距離約為100米的生態區域。
澳大利亞政府和美國政府批准的候鳥法條例法案也禁止狩獵雪鷺,並且防止雪鷺(包括其巢和卵)被殺死或受到傷害。針對雪鷺的其他推薦保護措施:包括管理濕地以防止水深快速變化,恢復和維持退化濕地的水流模式,並通過建立儲備來保護繁殖和覓食棲息地。
保護等級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