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鴴

雪鴴

雪鴴(學名:Charadrius nivosus):是鳥綱、鴴科的小型涉禽。全長約16.5厘米。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至灰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

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棲息地為沿海和內陸地區,通常是鹹水體、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分布於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西部和加勒比地區。

曾經是環頸鴴亞種之一,2014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雪鴴體長16.5厘米。 以前是環頸鴴亞種之一,2014年劃分為獨立物種。 頭圓、頸短,具短而細長的黑色鳥喙,胸側有深色暗斑。前胸所有的羽毛都顯示出白色,有白色的超級絨毛,具白眉。喉嚨和下體白色,上體淺棕色至灰色。 腿相對較短,呈淺灰色。 繁殖期雄鳥在後背上顯示出一條紅褐色帶。主要為灰褐色,中冠,耳朵上有黑色斑紋,胸部兩側有斑點。雌鳥通常在這些區域變成棕色,但可能會顯示出一些黑色。 類似環頸鴴,但平均羽色略深,有較長的腿,繁殖雄鳥通常在後枕上有更廣泛的黑色。
與相似種環頸鴴比較體羽平均較黑,腿稍長且更黑,繁殖期雄鳥通常在色斑上有更廣泛的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河岸沙灘、沼澤草地上,通常單獨、或者3-5隻集群活動於海邊潮間帶、河口三角洲、泥地、鹽田、沿海沼澤和水田;在內陸的河岸沙灘、沼澤草地、湖濱、鹽鹼灘和近水的荒地中亦比較常見。

生活習性

遷徙期集群活動,有時與其他小型鴴鷸類結群覓食。在集小群覓食時,雪鴴的啄食頻次顯著大於不集群的時候。在南方一些地方並不遷離,而是遊蕩。雪鴴具有很強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如果親鳥遇見危險,常常裝扮成受傷的樣子,將一側的翅膀拖拉在地面。將威脅者引離鳥巢。會發出安靜的“ ku-wee”聲和低的“ knut”聲。
以蠕蟲、昆蟲、軟體動物為食,兼食植物種子、植物碎片,覓食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蠕蟲等,也食植物的種子和葉片。

分布範圍

現存(留鳥):安圭拉、智利、古巴、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海地、秘魯、波多黎各、聖巴托洛繆島、聖基茨和尼維斯、 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英屬維京群島和 美國維京群島。
現存:巴哈馬、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 庫拉索、多米尼加、宏都拉斯、墨西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
現存(非繁殖地):阿魯巴島、哥倫比亞、聖馬丁(法語部分)、聖馬丁(荷蘭語部分)。
雪鴴
雪鴴分布圖

繁殖方式

4-7月為繁殖期。營巢於沿海海岸和北極苔原以及內陸河流、湖泊岸邊、沙灘或卵石灘上、長有稀疏鹼蓬的裸露鹽鹼地段上,在營巢周圍的雜草高度均在30厘米以內。巢甚簡陋。窩卵數2-4枚,以3枚居多。卵的顏色為淡褐色或土灰色,密布黑褐色的雜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窩卵數3枚與4枚的孵化時間明顯不同,4枚卵者孵化期延長。雛鳥為早成鳥。在孵化階段雄鳥的體重下降較多,而且雄鳥通常在夜間臥巢。

亞種分化

雪鴴(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雪鴴指名亞種
Charadrius nivosus nivosus
Cassin, 1858
2
雪鴴西部亞種
Charadrius nivosus occidentalis
Cabanis, 1872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

雪鴴是北美、中美洲、南美洲西部和加勒比海地區的一種廣泛的部分遷徙鳥類,它們居住在沿海生境和內陸,通常是鹹水體。 2012年估計,北美的總繁殖種群為25,869隻繁殖個體,其中約42%的北美繁殖種群居住在兩個地點。猶他州的大鹽湖城和俄克拉荷馬州的鹽平原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比較德克薩斯州南部高平原地區兩個湖泊中1999-2000年至2008-2009年間成年雪鴴的計數,這些湖泊支撐了該地區的大部分雪鴴,並顯示,在一鹽濃度下它們減少了78%。湖泊(從80隻成鳥到8隻成鳥的調查),儘管它們在另一個湖泊保持不變(從45隻成鳥到41隻成鳥的調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南部的一個小型繁殖地點,繁殖季節期間的個體數量從2007年的141隻下降到2015年的37隻。
估計北美數量為25,869隻。平均估計,南美洲西部的西部亞種有8,000-10,000隻,指名亞種約有2500隻。 墨西哥灣沿岸、巴哈馬和加勒比海地區2014年估計,暫定總數約為36,000-38,000隻,大致相當於24,000-26,000隻成熟個體。
趨勢論證:各地區的趨勢各不相同,但總體上出現了適度快速的數量下降(在15年內接近30%[估計了三代人]),這是根據區域下降的證據以及諸如生境退化和干擾等持續威脅所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