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棲息地選擇及時空動態》是依託北京林業大學,由時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雪豹棲息地選擇及時空動態
- 依託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時坤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雪豹分布範圍廣、數量稀少、行蹤隱秘、棲息地自然環境惡劣、調查難度及成本高,全球範圍內對雪豹的研究迄今仍十分有限,我們對雪豹的生態習性還所知甚少。作為全球棲息地面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的雪豹分布國,我國對雪豹的研究還存在很大差距,亟待加強。本項目以在祁連山北部地區分布的雪豹為研究對象,運用GPS追蹤、自動紅外照相及樣線調查等研究方法,套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祁雪豹種群的分布和移動規律、食物生態位及其影響因子,解讀不同空間尺度下雪豹棲息地的生態特徵和季節變化,闡明雪豹棲息地利用的時間和空間格局及其限制因子的作用機制,科學評價和確定雪豹棲息地的類別、功能和質量等級,填補關於雪豹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空白,為確立科學適用的雪豹保護及其棲息地管理技術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結題摘要
雪豹分布範圍廣、數量稀少、行蹤隱秘、棲息地自然環境惡劣、調查難度及成本高,全球範圍內對雪豹的研究迄今仍十分有限,我們對雪豹的生態習性還所知甚少。作為全球棲息地面積最大、種群數量最多的雪豹分布國,我國對雪豹的研究還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加強。本課題以祁連山北部分布的雪豹為研究對象,運用自動紅外照相及樣線調查等方法,套用GIS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祁連山雪豹種群分布,科學評價雪豹棲息地的功能和質量,為確立科學適用的雪豹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通過分析紅外相機陷阱獲得的數據和樣線調查中發現的足跡、糞便、刨痕和尿液等雪豹活動痕跡數據,採用貝葉斯空間標誌重捕模型對雪豹種群密度進行評估的結果表明,採用半正態模型擬合的運算方法,推算甘肅祁連山保護區雪豹種群密度為3.31隻/100 km2,非空間模型所得的雪豹種群密度為8.31隻/100 km2;推算鹽池灣保護區雪豹的種群密度為1.318±0.377隻/100 km2。通過ArcGIS10、MAXENT和R等軟體對雪豹棲息地的空間動態及適宜性評價,祁連山山脈雪豹適宜棲息地面積約為7780km2;分子糞便學分析結果表明:2014-2016三個年度共採集212份糞便樣本,共實現137份樣本的物種鑑別,雪豹(Panthera unica)98份(46.23%)、歐亞猞猁(Lynx lynx)10份(4.72%)、灰狼(Canis lupus)4份(1.89%)、豺(Cuon alpinus)3份(1.42%)、赤狐(Vulpes vulpes)8份(3.77%)、石貂(Martes foina)1份和犬10份(4.72%)。 以祁連山區域內紅外相機拍攝的雪豹分布位點數據為主,結合實驗室分析雪豹糞樣得到的數據,篩選出具有生物學意義的9個連續型環境變數:海拔、坡度、坡向、崎嶇度、人類足跡指數、7月份平均溫度、等溫性、年降雨量和雨季降水,建立物種分布最大熵法(MaxEnt)模型,分析區域內雪豹分布機率和棲息地適宜度,預測潛在棲息地的分布。採用Jacknife方法評估環境變數的重要程度,通過重複運行模型, AUC均值為0.921±0.008 (SD)的最優模型。結果表明,崎嶇度對雪豹出現機率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次為年降雨量和7月份平均溫度,即崎嶇度較高,年降雨量低,夏季氣溫較低的區域雪豹分布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