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雪竇游志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鄧牧
- 作品出處:《伯牙琴》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雪竇游志1
歲癸巳春暮2,余游甬東3,聞雪竇游勝最諸山4,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囗堰達江5。江行九折,達江口。轉之西6,大橋橫絕溪上7,覆以棟宇8。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泉口。凡舟楫往還9,視潮上下,頃刻數十里;非其時10,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11,岩壑深窈12,有曰“仙人岩”,巨石臨水13,若坐垂踵者14;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鳴飛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15,曳舟不得進16,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17,僧多讀書,不類城府18。
越信宿19,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迴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20,高下聯絡21,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徵逐22,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23,則輿夫樸野24,不深解吳語25,或強然諾26,或不應所問27,率十問僅得二三28。次度大溪29,架木為梁,首尾相齧30,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31,獨野人往返捷甚32。次溪口市33,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34,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35?
漸上,陟林麓36,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37。花粉逆風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38,他香無是清也39。越二嶺,首有亭當道40,髹書“雪竇山”字41。山勢奧處42,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43,則廓然開朗44,一瞬百里45。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46;相對數步為漱玉亭,覆泉47,竇雖小48,可汲49,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50,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夢名山”其上51,刻石其下,蓋昭陵夢遊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茲山是也。左折松徑,徑達雪竇52。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53,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餘十丈54,植海棠環之,花時影注水涘55,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支徑亦達寺,而繚曲56。主僧少野57,有詩聲58,具觴豆勞客59,相與道錢塘故舊60,止余宿61;余度詰旦且雨62,不果留63。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64,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臨崖端,引手援樹下顧65,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66,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沾醉67,清談玄辯68,觸喉吻69,動欲發,無足與雲者70;坐念平生友71,悵然久之。寺前秧田羨衍72,山林所環73,不異平地。然側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百丈;仰見在上峰巒,高復稱此74。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75,俯視山址環湊76,不見來路。周覽諸山77,或紺或蒼,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不可殫狀。遠者晴嵐上浮78,若處子光艷溢出眉宇79,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80,勝觀花焉81。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82,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83。余亦興盡,不暇登陟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雪竇:山名,四明山支脈最高峰,在今浙江奉化市溪口鎮西北。
- 歲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春暮:晚春。
- 甬(yǒng)東: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島。
- 游勝最諸山:遊覽之美好是眾山中最突出的。
- 北囗堰(yàn):中間一字原缺;堰:攔水壩。
- 之:往。
- 橫絕:橫斷,橫跨。
- 覆以棟宇:在橋上蓋了亭子;棟宇:泛指房屋、亭閣一類的建築物。
- “凡舟”三句:謂凡是船隻來往,看潮水漲落而上下的,一會兒就行駛幾十里。楫(jí):船槳,此指船。
- “非其時”三句:意謂如果不在漲潮季節,則船隻來往靠人力來牽引,就既費力又緩慢。時:季節,指潮汛季節。 挽:牽,拉。
- 薄:迫近。
- 岩壑(hè)深窈(yǎo):山谷幽深。
- 臨:從高處往下靠近。
- 若坐垂踵者:好像一個人放下腳坐著。踵:腳後跟。
- 益:更加。澀(sè):不通暢,指水淺,行船艱難。
- 曳(yè):拉,牽引。
- 負:背,背靠。
- 不類城府:意謂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類:類似。
- 越:過。信宿:連住兩夜。
- 畦(qí)、隴:園田間的長條土埂。
- 聯絡:連線。
- 牧豎(shù):牧童。徵逐:追逐。
- 地所歷名:所經之處的地名。
- 輿夫:轎夫。樸野:質樸土氣。
- 不深解吳語:不很懂得吳地(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方言。
- 或強然諾:有時勉強答應。
- 或不應所問:有時答非所問;不應:對不上。
- 率:大致、大抵。
- 次:接下去,接著。度:過。
- 相齧(niè):相接;齧:咬。
- 修:長。且:將近。跬(kuǐ):半步,實指一舉足的距離,等於今稱“一步”。
- 野人:指當地村民。捷甚:輕快得很。
- 溪口:地名,即今奉化縣溪口鎮。市:街市。
- 間(jiàn):間或,偶而。誦聲:讀書聲。廊廡(wǔ):堂前兩側的廂房。
- 陟(zhì):登,上。林麓(lù):樹林覆蓋的山腳。
- 睨(nì):斜看。
- 不去:謂花粉不掉落。
- 是:指花粉香。
- 首:起頭。當道:正處在路上。
- 髹(xiū)書:用漆塗飾書寫。髹:把漆塗在器物上。
- “山勢”三句:謂從山谷抬頭看去,天空狹窄得就像在陷阱中所見一樣。奧:深。
- 林際:樹林邊緣。
- 廓然:廣闊的樣子。
- 一瞬:一眨眼;這裡有一眼望去的意思。
- 不暇:沒有空閒。
- 覆:遮蓋。
- 竇:孔,這裡指泉眼。
- 汲(jī):由下往上取水。
- 值:正對。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
- “先朝”五句:據記載,南宋理宗夢遊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醒來後下令繪畫天下名山進閱,認為雪竇山就是他夢中所到之處,故親筆寫了“應夢名山”四字賜寺刻石。先朝:指宋朝。昭陵:古代宗廟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右方,稱“穆”。這裡“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絕境:風景最佳的地方。圖:畫。茲山:此山。
- 徑達:直到。雪竇: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觀音禪院,至宋真宗時,賜名雪竇資聖禪寺,是禪宗十剎之一。
- 因橋為亭:就著橋蓋了一座亭子。
- 徑餘十丈:直徑有十丈多。
- “花時”二句:謂海棠花開時節,花影投在水邊,燦爛似錦。註:投。水涘(sì):水邊。疑(nǐ):通“擬”,比擬。
- 繚曲:繚繞曲折。
- 主僧:主持寺廟的和尚,法號少野。
- 有詩聲:謂作詩有點名氣。
- 具觴(shāng)豆勞客:準備了酒菜招待客人。 觴:酒器。豆:盛菜器。勞:慰勞。
- 錢塘故舊:杭州的老朋友。
- 止余宿:留我住一夜。
- 度(duó):揣度,估計。詰(jié)旦:第二天早晨。
- 不果留:沒有留宿。不果:事情沒有實行。
- 右偏:右側、右邊。
- 引手援樹:伸手攀樹。
- 練:白絹。
- 沾(zhān)醉:大醉,謂為風景陶醉。
- 清談玄辯:談論老莊學說的話語。
- 觸喉吻:指話到了嘴邊;吻:嘴唇。
- 無足與雲者:沒有夠得上共談的人。
- 坐:因。平生:一生,這輩子。
- 羨衍:延伸,擴展。
- “山林”句:謂秧田雖在山林圍繞的高處,卻與平地沒有不同。
- 高復稱此:意謂從雪竇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莊的距離相當,也有數百丈。稱:相當。
- 危石:高聳的岩石。突岩畔:突出在山崖邊。
- 環湊:合攏聚集在一起。
- “周覽”六句:謂環視眾山,有的黑中透紅,有的山色青綠;像盆盂倒扣的,像古代禮帽的,像蛟龍跳起、野獸蹲坐的,不能一一描述。紺(gàn):稍帶紅的黑色。委弁(biàn):周代的禮帽,用絹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狀像倒扣的杯子,前頭高而寬,後面矮而尖。 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踞(jù):蹲坐。殫(dān):盡。
- 晴嵐(lán):晴天山中的霧氣。
- 處子:處女。溢出眉宇:充滿表露於眉額之間。
- 陵登:指爬山。
- 勝:超過。
- 小雪竇:即白岩山。
- 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屬於雪竇山。
白話譯文
癸巳年的春末,我去甬東遊歷,聽說雪竇山的景致比眾山都好,於是我就去觀賞了。
二十四日那天,我從石湖上了船,走了二十五里,過了北囗堰,就進了江流中。沿著江流浮行,又多次轉折,到達了江口。從江口轉折往西行,有一座大橋橫跨在溪流之上,上面還建築著些亭廊。從橋下進入溪流前行,又幾次轉折,到達了泉口。凡是在這裡來往的船隻,都得看著潮水的漲落或上或下,如此就能眨眼幾十里。如果不是利用潮水漲落的時機,用人力拉牽行船,那就既辛苦而又緩慢。從這裡前行,首先遇見的是,一條巨大的溪流靠近山跟流轉,懸岩下的山谷很幽深。有一個地方叫“仙人岩”,乃是一塊大石瀕臨水邊,好象一個人坐在那裡把腳下垂的樣子。還有一個地方叫“金雞洞”,相傳古人鑿石破山時,有一隻金雞從這裡飛出,但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時代的事情了。
往前走水勢越來越小,水淺拖船不能行進。下船陸行六七里,到了藥師寺。寺廟的後面靠著紫芝山,這裡的和尚大多數都精讀詩書,不象府城中和尚那樣。
在這裡過了兩夜,於是又沿著小溪,從山的左邊出去,淌過溪水。這裡四面山峰環繞,遙見一條白色的大蛇,屈曲蜿蜒地奔向深谷,原來是一條澗水。桑田麥隴,山上山下絡繹連線;許多農舍,掩隱遮蔽在竹、樹中間;樵童牧豎,在山坡上互相呼喚追逐,這真是走入圖畫裡邊來了。打算問一下所經過的地方的名字,而轎夫很質樸愚陋,不太懂吳地方言,有時勉強地應答,有時又答非所問,大抵問上十句能明白兩三句。隨即又渡大溪,溪上有一座木橋,首尾連線兩岸上。寬有三尺多,長約一百餘步,當地的土人在上邊來來往往,非常便捷。到了溪口市,這裡所有深大的宅院,幾乎都頹舊,但不時地卻聽有讀書的聲音,從廊廡中間傳出,聽了半天不知是什麼書,大概是所說的《兔園冊》吧?
從這裡漸漸往山上走,攀越過山腳下的樹林,山路開始越來越險峻。回頭斜視,方才所過的松林,已經是在腳下了。這時,一片段預告粉迎風而起,像是瀰漫的黃塵,落到衣襟上久久不掉,我嗅過的其它香氣,沒有比這再清馨的了。翻越了兩座山嶺,首先遇有一亭當道,上面有紅油漆寫的大字:雪竇山。山勢幽深的地方,須仰視才能看見天空,其深奧狹窄,像是落進陷阱。而突然轉出林邊,則跟前豁然空闊寬廣,舉目可望百里之外。過一亭叫“隱秀”,小亭蔭蔽在茂密的杉樹中間,清脆的溪流聲響從亭下走出山去。過一亭叫“寒華”,有很多遊人的題字、題詩,可惜沒有來得及細讀。與“寒華亭”相對,有幾步遠近,還有一“漱玉亭”,亭旁有泉,泉的洞穴雖然很小,但是可以從中汲水,喝起來很甜。又過一大亭,正當進山的路口,把山路分成兩個支徑。先朝理宗皇帝御筆親寫“應夢名山”四字在上邊,下邊是刻石,原來昭陵皇帝作夢遊覽的佳美勝地,他發出詔書讓把天下名山都畫出呈進,結果就是這座山。從這往左拐,穿過松樹林中的小徑,就直達雪竇了。從右邊轉入,道中的橋上建築著個亭子,叫作“錦鏡”。亭的下邊是一圓形的水池,直徑有十丈多,周圍都栽種著海棠,花開時節花影投在池水中,光彩燦爛看去像繡錦,亭子就因為這個得的名。穿過亭子的小徑也可到達山寺,然而山路很曲折。山寺中的方丈名叫“少野”,這個人很有能詩的聲名,他拿出酒和食物來慰勞客人,我們互相談起臨安城中的故人往事,他很希望我在這裡住下。我估計明晨將要下雨,而沒敢彌留。
出了山寺往右側走,登上千丈岩,見一湍流的瀑布從“錦鏡”湧出,瀉落到絕壁下面的深潭中,而潭深則不可測量。走到懸崖的邊緣上,牽手攀樹往懸崖下俯視,則頓覺眼花心跳。一條泉水,剛湧出時像是一條潔白的熟絹,而觸落到崖石上,則噴薄如急雪從空中飛下,因此它上邊的亭子才叫“飛雪亭”。我休息在亭上,不時地感到濃烈的醉意,真想漫無邊際地論辯玄妙的事理,話語都來到喉嚨,嘴唇啟動就要發出,只是沒有可以與之談話的人。坐在這裡思念平生好友,心中不禁悵然,久久沒能過去。山寺前是一片廣闊平坦的秧田,它被山和茂林環繞,與平地無異。從這山側出去望山下的村落,與這裡來比則相差有幾百丈高。而抬頭再看上面的峰巒,其高度又和這裡相當。
過妙高台,懸垂欲落的大石突出在山崖上,回頭俯視山腳下,則群山環聚,已經看不見來時的山路。而在這裡環眺群山,有的深紅有的深青,像是戴著蓋的缽盂,像是遺棄的古弁,像是蛟龍旋躍,像是猛獸蹲伏,不能一下描繪盡它們的形狀。遠方晴天下的山嵐,輕輕地浮上天空,很像處女的光艷溢出眉間,未必是有什麼情意,而她的倩影則自然動人。凡是登覽此山觀賞的,都感到勝於去觀花。
當地的土人說,還有叫“小雪竇”,叫“板錫寺”,叫“四明洞天”的一些景勝。但我的興致已經盡了,沒有閒適的心情再去登臨。
創作背景
鄧牧入元後,心情常悒悒不樂。他拒絕做官,隱居深山,與好友謝翱、周密等遊覽名山大川,也是借山川之景勝消遺心中的憂愁。這篇文章便是鄧牧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暢遊寧波奉化雪竇山後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開門見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僅用八個字就點出了雪竇山勢峻奇,風景幽美。這一點,不但給全文造成一種懸念,令讀者頓生莫大的興味,而且還隱隱透出了作者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厚感情和對和平生活的熱切嚮往。可是接下來,作者偏又不去直接寫出雪竇山,而是遙遙落筆,沿著他的遊覽路線,依次寫了五處勝景,通過這五處勝景來概括雪竇山的全貌。
最先是寫“江行九折”後的大溪景致。大溪景致的特點是水急石怪。“舟楫往還,視潮上下,頃刻數十里,”是寫水流之急;“岩壑深窈”,是狀山岩之怪。由水急石怪構成一奇境,進而引出仙人臨水坐化的傳說,金雞一鳴飛天的神話,把人帶入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仙異境界。其次是寫山中農家景致。在這裡,可以看到桑田麥壟連線的景象,茂林修竹清新的色彩,山峰澗水縈繞的奇觀,可以嗅到花粉迎風而起的馨香,還可以聽到樵童牧豎在山坡上互相呼喚追逐的聲音,——這是渾和的自然生趣,是無擾的自然景觀,是粹然的天籟,是脫俗的清韻,這使得作者有一種“真行圖畫中”的快感。然而作者似乎意猶未盡,又在文中加進了“輿夫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這一筆,把農家的僻遠與風俗的淳樸,描繪得入景入情、惟妙惟肖,也給這寧靜的山裡平添了歡悅的氣氛。其三是寫進山後所見景致。或許是因為雪竇山遊覽路線設定了眾多小亭的緣故,作者在這裡將用筆的重點放於寫小亭上。這些小亭,在作者搖曳生姿的筆下,每亭一景,每景獨絕:如“山勢奧處”的雪竇山亭,“翳萬杉間”的隱秀亭,“多留題”的寒華亭,泉水甘美的漱玉亭,先朝御書其上的御書亭,花水掩映的錦鏡亭等等,它們就像一顆顆鑲嵌在雪竇山徑上的珍珠,神彩各異,別具特色,卻絲毫沒有那種疊床架屋式的重複瑣碎感。“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作者後綴一筆,更為這古雅的亭子帶來了盎然生意,增加了無限情趣,使人怡然陶醉。其四是寫登臨千丈岩的景致。這裡重點寫了一瀑一崖,以及作者的觀感。“流瀑”從錦鏡轟鳴奔涌而出,“瀉落絕壁下潭中”,“噴薄如急雪飛下”,這是描繪瀑布雄奇壯觀的氣勢;站在懸崖的邊緣上,牽手攀樹往下俯視,“率舉目眩心悸”,這是突現山崖高峻危峭的特徵;“憩亭上,時覺沾醉”,“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則是敘寫作者感懷舊友的心情。這裡的景與情都寫得很生動形象,景情渾然契合,蔚成絕美的畫面。其五是寫妙高台的景致。作者站立於台頂,俯瞰四際,萬千景象紛呈眼前:有懸垂欲落的大石,有散落的丘巒,有簇集的群山;或如戴著蓋的缽盂,或如遺棄的古弁,或如蛟龍旋躍,或如猛獸蹲伏;山勢環倚相濟,岩崖怪妍相間;遠處的山峰似緩緩離去,近處的山峰猶迎面撲來。而那遠方的山嵐,在晴日絢爛的光照下,輕輕地浮上天空,仿佛處女的光艷溢出眉間,更令人為之魂動神搖,嘆為觀止。
整篇文章,隨著作者游之所至,目之所及,將五處勝景寫得既有格局,又有層次;既有整體,又有局部;既有靜態,又有動勢;既有色澤,又有亮度,而雪竇山多彩多姿的特點,正在這細緻入微、神形畢肖的描寫中展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可以說這既是一篇出色的遊記散文,也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郭預衡《宋遼金元散文選注》:作者採用隨行記游,移步換景的手法,將沿途所見桑田麥壠、田家牧童、曲溪亭橋、幽谷古剎、雪瀑錦鏡,一一寫出,似信手點染,卻燦然成畫。其中不僅有“周覽諸山,或紺或蒼,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這樣生動的描摹,而且有“遠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艷溢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這樣傳神的妙喻;不僅有深谷觀瀑“目眩心悸”、“噴薄如急雪飛下”的感受,而且有“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無足與雲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的情愫。有意到筆隨,涉筆成畫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