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參,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茸毛木藍Indigofera stachyodes Lindl.的根。分布於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滋陰補虛,調經攝血,活血舒筋之功效。常用於崩漏,體虛久痢,腸風下血,潰瘍不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肝硬化,疳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雪人參
- 別稱:鐵刷子、血人參、山紅花、紅苦刺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豆科
- 屬:木藍屬
- 種:茸毛木藍
- 分布區域: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後
- 用量:內服:煎湯,15-6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微苦,性溫。
歸經
歸肝、腎、大腸經。
功效
滋陰補虛,調經攝血,活血舒筋。
主治
崩漏,體虛久痢,腸風下血,潰瘍不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肝硬化,疳積。
相關配伍
1、治漏底傷寒,下痢日久體虛:血人參60g。蒸雞或燉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2、治大腸下血:血人參、羊奶奶根各60g,小血藤30g,棗兒紅15g。燉豬大腸吃。(《貴州民間藥物》)
3、治外傷潰瘍日久,氣血兩虛:血人參60g。燉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或燉肉。
使用注意
《貴州民間藥物》:“忌生冷食物、發物、豆腐、南瓜。”
採集加工
秋後採收,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米。莖直立,灰褐色,幼枝具棱,密生棕色或黃褐色長柔毛。羽狀複葉長10-20厘米;葉柄極短,葉軸上面有槽,密生軟毛;托葉線形,長5-6毫米,被長軟毛;小葉(9-)15-20(-25)對,互生或近對生,長圓狀披針形,頂生小葉倒卵狀長圓形,長1.2-2厘米,寬4-9毫米,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上面綠色,兩面密生棕黃色或灰褐色長軟毛,中脈上面微凹,側脈兩面不明顯。總狀花序長達12厘米,多花;總花梗長於葉柄,與花序軸均密被長軟毛;苞片線形,長達7毫米,被毛;花梗長約1.5毫米,被毛;花萼長約3.5毫米,被棕色長軟毛,萼筒長1.5毫米,萼齒披針形,不等長,最下萼齒長約2毫米;花冠深紅色或紫紅色,旗瓣橢圓形,長1-1.1厘米,寬約5毫米,外面有長軟毛,翼瓣長約9.5毫米,無毛,龍骨瓣長約1厘米,上部及邊緣具毛,餘部無毛;花葯卵形,兩端無毛;子房僅縫線上有疏短柔毛。莢果圓柱形,長3-4厘米,密生長柔毛,內果皮有紫紅色斑點,有種子10餘粒;果梗粗短,長約1毫米,下彎或平展;種子赤褐色,方形,長寬各約2毫米。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2400m處的向陽山坡或山地疏林灌叢中。分布於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現代套用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痢疾日久體虛,腸炎下血,外傷潰瘍等。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方藥集》:“滋陰補腎,補氣攝血。治大腸下血,久痢,婦女血虛,脾弱食差等。”
2、《貴州民間藥物》:“滋陰補腎,調經活血。治漏底傷寒,下痢日久體虛,外傷潰瘍日久,氣血兩虛,大腸下血。”
3、《雲南中草藥》:“活血止痛,舒筋活絡。主治崩漏,跌打,風濕,肝硬化,疳積,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