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區2021年上半年政府工作報告

雨花台區2021年上半年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雨花台區2021年上半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雨花台區人民政府
  • 索 引 號:000014349/2021-76441
  • 生成日期:2021-07-15
 一、上半年工作總結
2021年以來,區政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統籌推進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事業和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半年,預計實現GDP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6.8億元、增長1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1億元、增長18.5%。
一是產業基礎更加堅實。雙輪驅動、軟硬結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軟體信息產業質效提升。加快布局信創和積體電路產業,獲批“江蘇省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產業生態基地”,實現軟體業務收入1170億元,同比增長21.2%,新增涉軟企業220家,新增涉軟從業人員1.2萬人。新型都市工業加快發展。出台都市工業培育計畫,建立都市工業企業培育庫,掛牌10個都市工業園區(樓宇),簽約卓勝自動化、世秦電力等一批重點企業,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304.1億元,增長51.1%,增幅排名全市前列。產業生態不斷最佳化。圍繞八大產業鏈,組建上下游發展聯盟,實現人工智慧產業鏈收入22億元,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鏈收入108億元,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鏈收入25億元。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套用場景72個,舉辦2021年雨花智慧政務套用場景發布會。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加強項目招引,完成實際利用內資73.3億元,簽約項目總計62個,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達457.7億元,均超序時進度。加快重大項目建設,17個實施類市重大項目實現在建16個,完成年度投資41.2億元,超序時進度7.3個百分點;110個區重大項目實現在建85個,完成年度投資175.2億元。
二是雙創成效更加凸顯。打造雙創示範基地升級版,雙創工作再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創新主體持續壯大。落實“四大”培育計畫,51家企業入選南京市獨角獸、培育獨角獸、瞪羚企業名單,總數排名全市第三,運滿滿成為全市唯一的超級獨角獸企業。完成503家高企申報和104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高企總數排名全市前列。創新載體持續增長。新增運營新型研發機構7家;申報市級新型研發機構5家,4家通過遴選。建立區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培育庫,已入庫6家。人才引育持續發力。申報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2人,國家火炬計畫3人,省雙創團隊1個。舉辦軟體谷2021春季IT人才專場招聘會等活動。交流合作持續深化。推進“百校對接”,在山東大學舉辦2021年南京市創新政策傳播月政策推介會。大力推動南京(愛爾蘭)海外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運營。組織開展16場“2021南京創新周”系列活動。
三是市場貿易更加活躍。真金白銀扶持企業,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惠企舉措再加力。出台《雨花台區支持企業春節留寧穩崗、節後復工復產方案》,發放補貼223萬元,惠及246家企業、900餘個農貿市場攤位。舉辦資本市場直通車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撬動近18億元社會資本投資運作,扶持區內優質企業成長。新增“四上”企業21家、個體工商戶7656戶;新增新四板掛牌企業15家,擬上市企業達60餘家。“放管服”改革再創新。完善“及時雨”政策直達平台,為企業配備虛擬服務專員,上線惠企政策43條,兌現“免申即享”獎補資金460萬元,入選市“放管服”改革首批十佳案例。在全市率先實現企業開辦6個環節0.5個工作日辦結、率先實現“跨省通辦企業開辦一件事”、率先實現企業開辦銀行一站式服務。消費需求再激發。組織開展軟體谷第一屆汽車節等活動,實現限上批零住餐銷售額593.8億元,增長17.6%。新增商務商貿設施面積29.6萬平方米。對外市場再拓展。組織企業參加2021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等重點展會。實際利用外資完成2.01億美元,增長64.5%;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74億元,增長32.5%。
四是城市品質更加彰顯。推動產城融合發展,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形象。空間資源利用更為高效。搭建“一源多用”區域衛星遙感綜合套用空間系統。推進33個地塊徵收拆遷,完成拆遷面積15萬平方米。舉辦2021年雨花台區土地出讓推介會,推介土地31幅;在南京首次集中掛牌土拍活動中成功出讓8幅約850畝優質地塊。獲評2020年度“江蘇省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範縣(市、區)”稱號。城市建設加快步伐。推進182個城建項目,實現開工75個、竣工12個,完成投資31.5億元。數字大道、機場二通道等重點道路建成通車,提檔升級農村公路1.5公里。潘窯、馬家店等6個保障房項目加快建設,“兩橋”A5地塊徵收安置房正式開工。建成停車場12處,新增停車泊位1445個。完成6.95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進場施工。精細化管理水平再上台階。建成625座垃圾分類亭房,建立三類公交化垃圾收運專線。完成7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打造2條特色街區,實施路長吹哨、部門報到街巷管理模式。
五是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為引領,高品質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創新長江大保護舉措。落實岸線長責任制,整合13個部門力量,成立區長江大保護綜合執法中心、長江禁漁聯動執法中心、漁政執法大隊,完成長江智慧禁捕系統建設。4月15日舉辦全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會議現場觀摩會,向農業農村部及沿江15省(市)演示。完成三橋公園修復工程。水氣土治理卓有成效。開展4項暗涵整治、水環境提升工程,推進8個雨污水管網建設項目,8個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推進工業企業廢氣治理提檔升級和餐飲油煙污染防治,空氣優良率達81.8%,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4%。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危廢固廢安全專項整治檢查等工作。綠化景觀提檔升級。在全市率先建立雙林長制。啟動雨花台區公園綠地布局規劃編制,加快推進普德寺後山遊園等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及城市綠道建設。搭建綠化養護智慧型巡檢系統,提升園林管養效果。
六是民生福祉更加夯實。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水平發展民生事業。基本保障穩步提升。安排10件49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發布39項、433條“我為民眾辦實事”任務清單。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累計接種新冠疫苗約26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7201人,新增大學生就業12008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7萬元,增長13.8%,排名主城區第一。救助困難民眾6780人,發放救助金2480.5萬元,實現4920名養老在冊困難人員、5953名醫療在冊困難人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深入推進根治欠薪工作,追回各類勞動報酬、補償款2840.7萬元。公共服務全面最佳化。推進中華中學等學校建設,緊密型合作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57.89%,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監測水平達93.75%,位居全市前列。與省人民醫院深化醫聯體合作,省婦幼保健院總部項目成功落戶“兩橋”並全面啟動前期手續辦理;建成首批“江蘇省社區醫院示範區”,實現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達標率、省社區醫院建設覆蓋率兩個“全省第一”,基層衛生工作再次獲省政府督查激勵表彰。開展各類民眾性文體活動536場次,雨花夢想劇場舉辦5場文藝活動,雨花美術館舉辦5場高品質書畫展覽。安全生產壓緊壓實。全面啟動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行動,形成191項任務清單。推進危化品使用安全治理、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九小場所”安全生產整治等重點工作,累計發現問題隱患10353條,已整改10182條。
七是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加現代化。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政府治理創新年”行動,高標準推進政府自身建設。依法行政從嚴從細。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辦理省人大建議1件、市人大建議7件、區人大建議142件。落實政府投資工程項目聯合會審制度,累計節約項目投資金額6.85億元,工作報導獲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投資審計轉型創新做法獲國家審計署肯定並列入全國試點推廣。出台政府契約管理辦法,發揮審查監督效能,加強全過程閉環監管。認真落實信息公開要求,依法公開政務信息2048條。行政體制改革走深走實。啟動國企改革,初步形成區級方案和任務清單。推進街道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改革,印發《雨花台區賦予街道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目錄(行政處罰類)》,實現6部門68項行政處罰事項下沉街道。持續鞏固街道集成改革、開發園區體制機制創新管理等改革成果。智慧雨花建設取得成果。與華為、360等龍頭企業合作,最佳化並形成“智慧雨花”數字底座建設方案。搭建軟體谷智慧園區信息系統,形成5大模組210項功能。完成區應急指揮中心一期項目,加快推進區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台建設。
總體而言,上半年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各項工作有序有力推進,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是項目支撐仍顯不足。重大產業項目、大額投資項目較少,已落地運營項目達產率、升規率較低,經濟成長缺乏後勁和支撐。對華為、中興、梅鋼等個別大企業依賴度較高,獨角獸瞪羚企業、高技術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對經濟運營貢獻偏弱。二是城市功能品質還不夠完善。南部片區綜合交通體系還不完善,軌道交通、公共運輸覆蓋面小、服務半徑不足,民眾出行不便。停車設施、充電樁等公建配套難以滿足民眾需求。三是優質公共服務還不平衡。學校、三級醫院等重大民生項目需要加快推進,名校、名所、名館、名醫院等優質資源仍需加大引進和培育力度。四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現代化、格線化治理方式需要進一步創新豐富,放管服改革仍有提升改進空間,數字政府建設需要加快進度。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逐步加以解決和克服。
二、下半年工作措施
下半年,我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繼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頭、起好步。全年力爭實現GDP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軟硬結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立數字經濟新優勢。圍繞“數字經濟看雨花”目標,持續做強軟體信息、積體電路主導產業,布局培育區塊鏈、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產業,實現軟體業務收入2600億元,爭創首批國家軟體名園、省軟體名園和省信創產業先導區。培育都市工業新動能。落實都市工業智慧型製造企業培育計畫,全力推進禹州、9424等都市工業載體建設,高標準開展創業創新城、開發區9號工坊等工業樓宇招商,打造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45億元,增長26%;淨增規上工業企業不少於20家。構建融通發展新生態。實施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支持關聯企業組團發展、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力爭實現人工智慧產業鏈收入35億元,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鏈收入190億元,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鏈收入50億元,積體電路產業鏈收入25億元。開發80個新套用場景,推動供需精準對接。實現項目建設新突破。整合資源招商引資,聚焦軌道交通科技產業園等重點項目,確保簽約註冊一批、開工運營一批,實現簽約項目投資總額81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123億元,億元以上籤約項目數85個。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確保17個實施類市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71.86億元;確保110個區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00.9億元,宇龍通信等項目建成運營。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持續做優雙創品牌。推動雙創示範基地再升級。抓實創業政策落地、科技成果轉化、中小企業培育、創新創業資源開放等關鍵任務,增強持續創新創業能力。加強雙創互動交流和深度合作,舉辦2021年創響中國活動。推動創新主體再壯大。落實兌現“四大”培育計畫,力爭新增獨角獸瞪羚企業10家,淨增高新技術企業333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54家,完成技術契約交易額103億元。推動創新生態再最佳化。確保新增市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實現新研機構及孵化引進企業營收3億元。集聚紫金山英才高峰計畫頂尖人才1人,培育紫金山英才先鋒計畫創新型企業家14人。發揮軟體谷雙創服務中心、華為雲、中軟國際解放號等平台優勢,推動“產業+項目+人才”聯動發展。積極參與軟博會、智慧型製造大會等重大活動。推動對外合作再深化。加強中愛人工智慧與生命科學研究院、南京腦穀人工智慧型研究院、零壹人工智慧技術研究院等海外合作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促進人才、項目“引進來”和“走出去”。
三是堅持賦能提效,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做實“及時雨”政策直達平台,確保政策應進盡進,直達資金應撥盡撥,實現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辦”。加大政府引導基金投入和運作,預計新增2~3支子基金,子基金規模總額超百億元。升級最佳化雨花金服平台,滿足區內企業股權、債權融資需求。確保新增市場主體2萬戶,推動新視雲等3家企業掛牌上市。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擴大“不見面審批”“一件事一次辦”等改革成效,深化政府投資項目聯合會審、投資審計轉型等改革成果運用。拓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升“一網通辦”能力。最佳化審管銜接、先解決問題再說、疑難工單快速處置等工作機制,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多措並舉開拓市場。舉辦汽車節、購物節、美食節等形式多樣的促銷活動。推進睿灣商業廣場等重點商務商貿項目建設,確保新增商務商貿面積50萬平方米。緊盯外資龍頭項目、跨國總部,擴大引資規模,實現實際使用外資2.6億美元。推進跨境電商平台建設,幫助企業穩定訂單,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32億元,增長8.5%。
四是堅持品質優先,改進城市功能形象。更大效益地利用空間。完成秦淮新河入江口南岸、板橋新城中部組團等片區規劃修編工作。加快推進捷運10號線等重點征拆項目,全年力爭實現征拆面積59萬平方米。完成荷塘B等地塊掛牌上市,確保全年實現出讓經營性用地918畝。更高標準地建設城市。全力配合推進南沿江鐵路、寧蕪鐵路外繞擴能等涉鐵項目,積極推動寧馬高速改擴建、大方互通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紫荊花路西延、濱江大道等節點道路。紮實推進小村、綠洲南路等保障房項目,確保實現新開工40萬平方米、竣工27萬平方米。穩步實施9個棚戶區改造項目,高標準完成菊花小區等8個老舊小區改造。最佳化公交線路8條,完成171個公交站台提檔升級,新建公交場站1座。新建公共停車場19處,新增停車泊位2007個。更加精細地管理城市。紮實開展垃圾分類,建立點、站、中心三級可回收物中轉分揀場所。加大環衛保潔力度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街巷機械化清掃率。完成怡園路等3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加強“門前三包”、戶外廣告、停車秩序、垃圾清運等重點環節管理。
五是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環境提升綠量。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分類整治234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落實長江十年禁捕要求,嚴查非法捕撈垂釣行為。發揮長江大保護雨花綜合執法中心作用,加強聯合聯動執法。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編制區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快推進4個水環境提升、暗涵整治工程,5個污水主通道建設工程,3個片區污水主次乾管修復工程,提高水環境質量。嚴格落實“點位長”制,實施VOCs污染防治“六個一”工程,確保實現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物總量和濃度穩步降低。開展土壤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推進賈東村等污染地塊治理修復,確保土壤質量穩中向好。持續增綠添彩。加快林長制信息化平台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修復,確保林木覆蓋率保持並穩定在31.31%。推進雨花城市公園、玉蘭廣場、卡子門大街等15處園林綠化項目建設,確保建成區綠地率達46.02%,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72%。
六是堅持改善民生,最佳化服務完善配套。全力保基本、穩就業。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高標準完成10件49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擴大疫苗接種面。豐富靈活用工、共享用工模式,力爭新增城鎮就業1.2萬人、大學生就業2萬人。深化醫養融合,落實80歲以上老人普惠養老服務。為六類困難群體發放生活救助和大病救助。全力優配套、優服務。開辦雨花外國語國小東校區、軟體谷中學和2所幼稚園,全面實施“名校、名師、名校長”培育工程,舉辦“首屆全國紅色教育高峰論壇”。深化“府院合作”,加快推進省婦幼保健院總部、區公共衛生中心等項重點項目,建成開診岱南、開發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掛牌成立雨花台區精神衛生中心。舉辦“2021雨花滿天”全國畫展和“詩意雨花”系列書畫展覽,組織第九屆文化藝術展演月、雨花文藝大講堂等活動,確保全年開展民眾文化活動500場以上。推進村組人居基礎環境整治,加快建設美麗家園。全力抓安全、守底線。深化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攻堅整治“九小場所”、“三合一”、電瓶車充電、非法加油車等重點場所、重點環節風險隱患。全面完成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工業企業安全風險報告、危化品使用治理、應急救援演練等重點任務。
七是堅持苦練內功,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紮實推進政府自身建設。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制定法治雨花建設規劃、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方案,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法律顧問建設,推進法律服務進園區。推進非訴訟糾紛綜合化解體系建設,推動法律援助向刑事領域深度拓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紮實開展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規範調整機構設定,理順政府與事業單位關係。深化拓展園區去行政化改革、街道集成改革等改革成效。加快建設數字政府。開展“智慧雨花”方案評估,修改完善建設內容和途徑,初步建成智慧雨花數字底座。完善豐富城建、城管、環保、水務、審計、市場監管等智慧平台和場景套用,提高治理效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