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望賦

《雨望賦》是北宋文學家張耒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分兩段,前段寫暴雨忽至和雨既停時的天象,繪聲繪色,比喻恰切;後段抒寫感受,以自己地位卑下,不足以窺人向之絕觀,鬱悒惆悵,寓有深切的身世之悲。全賦對雨的描寫大開大合,筆力雄健,行文簡潔而跌宕起伏,氣完神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望賦
  • 作者:張耒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張耒集·卷一》
  • 作品體裁: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望賦
淡海天之蒼茫,觀驟雨之滂霈。飄風擊而雲奔,曠萬里而一蔽,卒然如百萬之卒赴敵驟戰兮,車旗崩騰而矢石亂至也。已而余飄既定,盛怒已泄。雲逐逐而散歸 ,縱橫委乎天末。又如戰勝之兵,整旗就隊,徐驅而回歸兮,杳然惟見夫川平而野闊。
夫雲霞風月之容,雷雨電雹之變,非巧力所能為,蓋人間之絕觀。必也登雄樓傑閣之崢嶸,憑高山巨海之空曠,徹除耳目之障蔽,而後能窮極變化之奇狀。嗟我居之卑湫兮,束視聽於尋丈。顧所欲之莫得兮,徒臨風而惆悵。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淡:動盪的樣子,一作“談”。《長門賦》:“淡偃蹇而得曙兮,荒亭亭而復明,”
  2. 滂霈(pāng pèi):形容雨大。潘尼《苦雨賦》:“始蒙蔑而徐墜,終滂霈以難禁”
  3. 飄風:旋風。《詩經·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飄風自南。”
  4. 卒然:同“猝然”,突然。《孟子·梁惠王上》:“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赴敵:奔赴戰場。《隋書·于仲文傳》:“昔周亞夫之為將也,見天子,軍容不變。此決在一人,所以功成名遂。今者,人各其心,何以赴敵?”
  5. 已而:不久。余飄:將要停息的旋風。
  6. 縱橫:奔放,不受拘束。委:通“萎”,衰弱。《周禮·考工記·梓人》:“則必頹爾如委矣。”天末:天邊,指極遠的地方。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7. 杳(yǎo)然:深遠無際的樣子。
  8. 巧力:精巧奇妙的人力,與“天工”相對而言。所:一作“之”。
  9. 絕觀:無與倫比的景象。
  10. 崢嶸(zhēng róng):高峻的樣子。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1. 憑:依靠。
  12. 徹除:除去。徹,通“撤”。《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徹我牆屋,田卒污萊。”
  13. 卑湫(qiū):低下。
  14. 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尋。視:一作“觀”。
  15. 顧:回看,四下瞻望。《詩經·檜風·匪風》:“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16. 徒:白白地。臨:面對。《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在蒼蒼茫茫、波濤搖動的大海與長天之間,觀看疾驟而來的滂沱大雨。你看,那旋風搏擊著烏雲,而烏雲又飛奔擴展。霎那間,曠遠萬里的空間整個地被遮蔽無餘。大雨突然降臨,猶如百萬雄師殺奔前敵而倏地在戰場上出現。戰車隆隆,旌旗獵獵,如山巒崩塌,野馬奔騰。同時,箭矢狂射,礌石飛滾,亂紛紛地來到面前。轉瞬之間,旋風安定下來,海浪收斂了盛怒,烏雲相逐著飛散而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邊。此時景象更像凱旋的士兵,戰旗高舉,整齊列隊,慢慢地回歸駐地,越走越遠,只留下平靜的川水、寥闊的荒野。
雲霞風月的形象,雷雨電雹的變幻,都不是巧妙的人力所能造做,這大概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景觀了。不過,人們一定要登上聳然獨立的危摟高閣,憑依空曠寥闊的大海崇山,排除遮擋耳目的屏障,然後才能盡賞那千變萬化的情狀。可嘆我身居低下,視力聽力被並不很高的屏障所拘束,環視四周而望不到想獲得的境界,只有徒然地面對悽然的清風惆悵不已。

創作背景

張耒是蘇軾門人,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宦海沉浮,曾被捲入黨爭的漩渦。 從作者為“居之卑湫”而“徒臨風”的浩嘆來看,此賦所寫不僅僅是觀雨,可能別有抱,系寄託之辭。由此賦首二句推斷,此賦可能是作者閒居期間驟雨突至時創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是一篇有真情實感的抒情小賦,分兩段。
前段重在寫景,寫在天海間所望雨景,重點寫了雨至、雨收。雨至之時,仿佛作者也全身披掛、縱馬上陣,“長驅直踏老上庭,手拔干將斬狂虜”了。雨收之時,則宛然作者也建功立業、披紅掛彩,“歸來解甲見天子”並“高揖群公佐明主”了。總而言之,這一段描寫了一場氣度不凡的大雨,表現了作者一番氣度不凡的心胸。
後段重在議論,寫這場風雨攪起的作者胸中心潮的波瀾,主要議論了居高臨遠、處下無得兩個方面的人生哲理,抒發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就身世感慨而言,議論中“嗟我居之卑湫兮,束視聽於尋丈。顧所欲之莫得兮,徒臨風而惆悵”的反面命題,是作者慨嘆自我,自然也不排除對造成自己“莫得”的客觀原因的譴責。而“必也登雄樓傑閣之崢嶸,憑高山巨海之空曠,徹除耳目之障蔽,而後能窮極變化之奇狀”的正面命題,所指就應該包含自我和外物勢均力敵的兩面。
藝術上,此賦很有特色。就中關於雨的描寫,觀察細密,表現準確,尤其以戰喻雨最富特色。首先,其中有顯喻,如以兵卒的赴敵、回歸比喻雨至、雨收;又有隱喻,如以山之崩、馬之騰比喻車的行進、旗的舒捲;而且這比喻還是喻中喻。這種比喻形式本身就具有磅礴氣勢,有助於內容表達。其次,所採用的博喻也別具風采。此賦一連串的比喻中,作為喻體的事物始終為一,是同一母體事物中有機聯繫的多種子體事物,不夾雜與此無關的其他形象,這就保持了景物總體形象的整一完美,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創造準備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且喻體蘊涵著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理想追求,即對參戰殺敵的嚮往,因而造成了好景深情、情景交融的壯美意境。此外,全賦對雨的描寫大開大合,筆力雄健,行文簡潔而跌宕起伏,寫法與所表現的內容恰相吻合,互為表里,氣完神足,令人盪氣迴腸,拍案叫絕。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棗莊:《雨望賦》描寫風雨氣勢,在立意遣辭上都有超過唐人辭賦之處。

作者簡介

張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生於楚州淮陰(今江蘇淮安),“蘇門四學士”之一。熙寧年間進士,歷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崇寧五年(1106年)冬至大觀元(1107年)左右歸居淮陰,晚年留居陳州(今河南淮陽)。擅詩詞,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詞流傳很少,語言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有《張右史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