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系統 比鄰星位於
半人馬座 ,又稱半人馬座α星C,與半人馬座α星A、半人馬座α星B共同構成三星系統。比鄰星離地球約4.246光年遠(具體數值會隨最新觀測數據變化),是已知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從地球觀測,比鄰星離半人馬座αAB雙星視角約2°,相當於滿月直徑的4倍。
圖:半人馬座α三合星系統相對太陽系的位置。灰點是比鄰星的投影,投影與太陽的距離和半人馬座αAB雙星與太陽的距離相等。圖中距離單位pc:秒差距;ly:光年;Pm:拍米,即10米。
在這樣一個三體星系中,A和B兩顆星質量較大,它們圍繞各自對方為中心旋轉組成轉動周期約80年的雙星系統,旋轉半徑為17.57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縮寫AU)。比鄰星則在距離它們0.2光年遠的地方繞著它們公轉,偏心率約0.5,周期預計約51萬年。 但是,比鄰星再小也是一顆恆星,擁有巨大的引力,因此三體的軌道並不是簡單的兩層圓軌道嵌套,而是互相影響、不斷發生微小變動且難以預測的。
圖:2017年5月2日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拍攝的半人馬座α三星系統。圖源:可見光波段:[MOU3] 歐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縮寫ESO)/Zdenek Bardo; X光波段: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NASA)/Chandra X射線中心/科羅拉多(Colorado)大學/ Tom Ayres等
亮度 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只有太陽的1/8左右,直徑只有太陽的1/7左右。它是如此的昏暗,直到1915年才由當時約翰內斯堡聯合天文台的主管羅伯特·因尼斯在南非發現。在這組三合星中,A星和B星組成雙星系統,C星(比鄰星)繞A、B星的
質心 公轉。A星的光譜型為G2V,B星的光譜型為K1V,與太陽(G2V)相類似。比鄰星的
光譜型 為M5.5Ve。
圖:南門二三合星的成員的大小與太陽的比較圖
通常紅矮星的亮度都很弱,以肉眼觀測是看不見的,比鄰星也不例外。它的視星等是11等,絕對星等15.5等。而人眼通常只能看到6等星,所以不用天文望遠鏡是無法看到它的。如果從半人馬座α三合星的其他兩個星觀測,比鄰星將是4.5等星。在整個電磁波段上,比鄰星的輻射量只有太陽的0.16%,但在可見光波段,它只有太陽的0.0056%。比鄰星輻射的能量中85%以上都屬於紅外線。
圖:南門二三合星和太陽在赫羅圖上的位置,橫軸是表面溫度(開氏度),縱軸是相對亮度 | 圖源:歐洲南方天文台
科學研究 形成和壽命 比鄰星的形成年代與A星和B星相同,為約48.5億年前,比太陽的46億年略早些。有科學家認為它原來並不屬於南門二恆星系統,而是被南門二AB雙星捕獲的。
比鄰星的質量很小,熱核反應的速率很慢且不穩定,天文學家推算它的壽命可達4萬億年。
表面活動 比鄰星有很活躍的色球層活動,在X-光波段可觀測到它色球層的噴發,因此它屬於典型的耀星(變星記名:半人馬座V645)。在紫外線波長觀測它的色球層的變化,得知它的自轉周期大約89.8±4天。
比鄰星的色球層十分活躍,光譜顯示出強烈的單電離鎂譜線,波長280nm。比鄰星88%的表面都處於活躍狀態,這個比例遠高於處於太陽周期峰值時的太陽表面活動。即使是在寧靜狀態,很少或幾乎沒有耀斑活動時,其星冕溫度仍能達到350萬K(
開氏度 ),相比之下太陽星冕溫度只有200萬K,並且比鄰星的總X射線強度也與太陽相當。比鄰星的總體活動強度在紅矮星中處於較低水平,它的年齡已有48.5億年,在經歷數十億年後紅矮星的自轉速度降低,活動強度因此減弱。它的活動周期約為442天,短於太陽的11年(約為4,000天)周期。
比鄰星的星風較弱,由此造成的質量損失率不超過太陽風的20%。但由於比鄰星的體積較小,因此每單位面積的質量損失可能是太陽表面的8倍。
生命存在 20世紀90年代,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的數據顯示,比鄰星應存在有一顆尚未觀測到的暗淡伴星,此伴星可能是一顆大質量行星或棕矮星。2016年,歐南台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 縮寫VLT)發現,這顆“伴星”——比鄰星b——應當是比鄰星的行星,並且其位於宜居帶上,有可能存在生命。比鄰星b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公轉周期約11天,距比鄰星約700萬千米。
2019年初,科學家利用苔絲(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縮寫TESS)衛星和一系列地面望遠鏡觀測到比鄰星的耀亮事件。2019年5月2日晚,科學家觀測到一個巨大的光學耀斑,估計總能量輸出為16×10焦耳。在太陽上,類似的耀斑每十年或二十年只發生一次。但在比鄰星上,它們每隔幾周就會發生一次。這使得比鄰星周圍的環境十分惡劣。劇烈的耀亮活動往往伴隨著射電、X射線等波段的爆發,這對於生命是致命的。所以儘管比鄰星b位於宜居帶,它是否存在生命還有待研究。
圖:2019年5月2日晚來自比鄰星的無線電和光學數據。上圖是澳大利亞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ASKAP)拍攝的無線電頻譜圖隨時間的變化;下圖是光學望遠鏡拍攝的光強變化 | 圖源:Andrew Zic/悉尼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縮寫CSIRO)
鄰近恆星表 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依次為:
南門二(αCen,半人馬座α)4.3光年
巴納德星(Barnard's) 5.96光年
盧曼16(Luhman 16) 6.52光年
WISE 0855-0714 7.17光年
沃夫359(Wolf359) 7.78光年
拉蘭德21185(BD+36°) 8.29光年
天狼星(Sirius,大犬座α) 8.58光年
魯坦726-8(Luyten726-8) 8.73光年
WISE 1541-2250 9.3光年
羅斯154(Ross 154) 9.68光年
羅斯248(Ross 248) 10.32光年
天苑四(εEri,波江座ε) 10.52光年
拉卡伊9352(Lacaille 9352)10.74光年
羅斯128(Ross 128) 10.92光年
圖:太陽系附近9光年內的恆星雷達圖,每層同心圓代表一光年的間隔,邊緣24個數字代表它們所在天球的赤經,橫線到菱形的箭頭長度代表它所在的赤緯,實線代表南緯,虛線代表北緯。
行星系統 截止2023年,在比鄰星系統已觀測到三顆行星(2顆已確認,1顆尚有爭議)。其中比鄰星d是迄今為止通過視向速度法測得的質量最輕的系外行星之一;比鄰星b大小與地球相當,並位於宜居帶;比鄰星c是一顆可能的氣態矮星,公轉軌道半徑比另外兩顆行星更遠。
考慮比鄰星的輻射強度,它的宜居帶半徑範圍大約在0.023-0.054 AU(3.4-8.1 × 10 km)。
圖:比鄰星宜居帶(右側)與太陽系水星軌道(左側)的對比[MOU1] | 改自資料
比鄰星b 2016年8月,Anglada-Escudé等人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論文,宣布在比鄰星附近發現一顆行星比鄰星b。他們通過光譜儀HARPS和UVES的視向速度觀測,發現了一顆最小質量為1.3個地球質量的行星,並以周期11.2 天圍繞比鄰星運行,軌道半長軸為0.0485 AU,可能位於宜居帶。觀測還給出,在系統內可能存在另一個周期為60-500天的第二個信號,但由於恆星活動影響且觀測數據不足,難以確認是否存在比鄰星c。
圖:HARPS自2016年1月1日起對比鄰星相對於地球的視向速度觀測三個月的結果。帶有黑色誤差槓的紅點代表數據點,藍色曲線是數據擬合曲線。視向速度曲線的振幅和周期則可用來推估行星的質量下限。
圖:比鄰星b的藝術想像圖 | 圖源:ESO/M. Kornmesser
據估算,比鄰星b的平均表面溫度為-39℃。如果它存在大氣層並具有一些溫室氣體,那有相當的可能存在碳基生命。但是比鄰星b接收接收到的X射線平均強度是地球的500倍,在耀斑期間甚至能達到50000倍,這並不利於生命存在。
考慮到比鄰星b的公轉半徑很小,它極有可能被比鄰星潮汐鎖定,也就是始終只有一面朝向比鄰星,一面背對比鄰星。如果比鄰星被潮汐鎖定,那么在它的晨昏圈附近有可能存在一片適宜生命存在的區域。然而,比鄰星b被潮汐鎖定只是理論上根據它離比鄰星很近的推斷。事實上,水星離太陽也很近,但它並沒有被完全地潮汐鎖定,而是按自轉周期:公轉周期=2:3的方式共振。所以比鄰星b究竟是否被潮汐鎖定還有待進一步觀測的確認。
比鄰星c 比鄰星c是一顆尚在爭議中的行星。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7倍,大約以1.49天文單位(223,000,000千米)的距離,每1928日(5.28年)繞行比鄰星c。如果將比鄰星b類比於地球,那么比鄰星c就是系統中的海王星。它距離比鄰星遙遠,不在適居帶內,平均溫度約為39K。
2019年4月,義大利天體物理學家馬里奧·達馬索(Mario Damasso)和同事首次提出了這顆行星的存在。達馬索的團隊已經注意到在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高精度視向速度行星搜尋器的數據中,比鄰星的視向速度有輕微的運動,這可能是有第二顆行星環繞著比鄰星。此發現在2020年1月發表在《科學》雜誌上。2020年6月,科學家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在1995年的天體測量數據再次確認比鄰星c的存在,並初步確定其軌道傾角和質量。同樣在2020年6月,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研究人員用光譜比色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SPHERE)獲得了比鄰星c的直接成像,但結果並不能十分肯定它的存在。對比鄰星c的質量和年齡的行星而言,檢測到的亮度太亮了,這意味著這顆行星可能有一個行星環,半徑約5倍木星半徑。
比鄰星d 2019年,葡萄牙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所的朱·法莉亞(Joo Faria[MOU3] )和同事在使用岩質行星與穩定光譜觀測階梯光柵光譜儀(ESPRESSO,它是將歐南台甚大望遠鏡的4架子鏡聚合起來等效成更大的光學干涉儀)測量比鄰星b的質量時,注意到一個周期只有5.15天的視向速度變化信號。經過進一步驗證,他們在2022年2月發表了更準確的觀測結果,確認了信號來自於一顆行星在繞著比鄰星運行。
圖:在ESPRESSO中匯聚為一的甚大望遠鏡子鏡光線| 圖源:歐洲南方天文台/L. Calçada
這顆行星是該系統中檢測到的第三顆行星,被稱為比鄰星d,軌道半徑約0.029AU,公轉周期5天多一點,質量只有地球的26%,是火星質量的2倍。比鄰星d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輕的系外行星之一,也是用視向速度法探測到的質量最低的行星。
利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研究團隊觀察到比鄰星會發生周期性擺動,從而發現了這顆行星。
比鄰星d離比鄰星很近,它的平均表面溫度預計可達到360K(87 °C),也許在極地地區有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
目前雖然在比鄰星周圍發現了一些行星,但比鄰星輻射出的X射線較強,很可能會摧毀星球的生命。半人馬座α星A和B輻射出的X射線更弱些,如果它們周圍有行星,上面存在生命的幾率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