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黍約,漢語詞語,拼音jī shǔ yuē,指友誼深長、聚會守信。雞黍,即以雞作菜,以黍作飯。指招待賓客的家常菜餚,也用以表示招待朋友情意真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黍約
- 拼音:ī shǔ yuē
- 注音:ㄐㄧ ㄕㄨˇ ㄩㄝ
- 解釋:指為友誼深長、聚會守信
釋義,典故,原文,註解,
釋義
雞黍約,亦作“雞黍”。
1、指餉客的飯菜。
語本《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北史·盧道虔傳》:(盧道虔)為尚書同僚於草屋之下設雞黍之膳,談者以為高。
宋司馬光《招鮮于子駿范堯夫》詩:軒車能朅來,雞黍足充餒。
明徐復祚《紅梨記·初會》:雞黍慚無,深媿居停。
清方文《禊日與蔡芹溪同舟作》詩:良朋鹹在茲,先期命雞黍。
2、借指深厚的情誼。
唐秦系《早秋宿崔業居處》詩:雞黍今相會,雲山昔共游。
唐王起《和李校書》:詰朝始趨鳳闕去,此日遂愁雞黍違。
五代李瀚《蒙求》詩:陳( 陳重 )雷( 雷義 )膠漆, 范( 範式 )張( 張劭 )雞黍。
清錢謙益《送蕭孟昉還金陵》詩:雞黍交期雪涕頻,相看不語且沾巾。
唐唐彥謙《道中逢故人》詩:良會若同雞黍約,暫時不放酒杯空。
宋蘇軾《送沉逵赴廣南》詩:君歸赴我雞黍約,買田築室從今始。
清吳蔚光《瑣窗寒·暮秋》詞:待小春,開了山梅,重尋雞黍約。
典故
原文
東漢範式在他鄉與其至友張劭約定,兩年後當赴劭家相會。劭歸告其母,請屆時設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劭謂式信士,必不乖違。至其日, 式果至。二人對飲,盡歡而別。事見《後漢書·獨行傳·範式》。後以“雞黍約”為友誼深長、聚會守信之典。
註解
“雞黍之約”是在金鄉縣流傳的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至今老人們還在講述。東漢明帝年間,汝南秀才張劭在赴洛陽應舉途中,與山陽(金鄉)范莊人範式同宿一店。夜間範式突發時症(即感冒),張劭盡力照顧範式。病好後二人結拜為兄弟。之後二人同游太學。畢業時,正值重陽節,二人達成了重陽節“雞黍之約”,隔期互拜尊親的約定。兄弟間你來我往,殺雞炊黍厚待對方,多年一直遵守。轉眼又是一年重陽節,張劭殺雞煮黍,一直等到傍晚,範式也沒到。三更時分,隱隱見範式飄然而至。原來,範式辭官回歸故里,因忙於事務,疏忽了重陽雞黍之約。當他想起時,已不可能在重陽節這天趕到汝南。範式遂刎頸自殺,魂靈如期去赴雞黍之約。範式轉眼竟不見了。張劭辭別妻母,奔赴山陽為範式送葬,在憑弔範式後也在其靈柩前自刎而死。人們把范張二人同葬在一起。漢明帝憐其信義深重,為勵後人,改范莊村為“雞黍村”並撥銀兩在雞黍修墳建廟,即“二賢祠”廟和“范張林”。“雞黍之約”主要歌頌範式、張劭二人的誠信精神。範式為了遵守誠信,連生命都可以拋棄。張劭同樣為了兄弟情誼不惜弒命。這種誠信精神與撼天動地的氣魄,為後人所敬仰。誠信是“雞黍之約”這一經典故事的主線,千年傳唱不衰。“雞黍之約”的版本眾多,不僅有民間文學口口相傳,國史文獻、文學經典也有記載,更有歷代文人墨客寫詩賦詞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