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20-50厘米,通常不分枝,密被棕色長柔毛並雜以同色的短柔毛;塊根紡錘形,肉質。托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8毫米,有細脈紋,被毛,宿存。產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江西、貴州、雲南。常生於海拔300-1300米山野間土壤貧瘠的草坡上。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亦有分布。 塊根可供食用和提取澱粉;入藥有滋陰、清熱解毒、祛痰、消腫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雞頭薯
- 別稱:Eriosema chinense Vog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目:豆目
- 科: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族:菜豆族、木豆亞族
- 屬:雞頭薯屬
- 種:雞頭薯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江西、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20-50厘米,通常不分枝,密被棕色長柔毛並雜以同色的短柔毛;塊根紡錘形,肉質。托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8毫米,有細脈紋,被毛,宿存。葉僅具單小葉,披針形,長3-7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有時微心形,上面及葉緣散生棕色長柔毛,下面被灰白色短絨毛,沿主脈密被棕色長柔毛;近無柄。總狀花序腋生,極短,通常有花1-2朵;苞片線形;花萼鐘狀,長約3毫米,5裂,裂片披針形,被棕色近絲質柔毛;花冠淡黃色,長約為花萼的3倍,旗瓣倒卵 形,背面略被絲質毛,基部具2枚下垂、長圓形的耳,翼瓣倒卵狀長圓形,一側具短耳,龍骨瓣比翼瓣短,但形狀相仿;雄蕊二體;子房密被白色長硬毛,花柱內彎,無毛。莢果菱狀橢圓形,長約8-10毫米,寬約6毫米,成熟時黑色,被褐色長硬毛;種子2顆,小,腎形,黑色,種臍長線形,長約占種子的全長,珠柄著生於種臍的一端。花期5-6月,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產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江西、貴州、雲南。常生於海拔300-1300米山野間土壤貧瘠的草坡上。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塊根可供食用和提取澱粉;入藥有滋陰、清熱解毒、祛痰、消腫的功效。
【彝藥】區奔精:根治上呼吸道感染,熱煩渴,肺癰,痢疾,跌打損傷《楚彝本草》。區奔精:根治皮膚發黃病,小兒疳積,肺結核《彝藥志》。
【苗藥】野良茹,海良羅:塊根治肺熱咳嗽,煩渴,赤白痢疾《湘藍考》。
【瑤藥】豬仔薯:用於傷風咳嗽,胃痛,跌打損傷[4]。
醫藥:塊根(豬仔笠):甘,平。清肺化痰,滋陰,消腫。用於肺熱咳嗽,煩渴,赤白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