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市“十三五”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規劃

為促進“十三五”期間我市少數民族事業發展,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的通知》(黑政規〔2017〕2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西市“十三五”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18年3月15日
  • 實施時間:2018年3月15日
  • 發布單位:雞西市人民政府
全文,印發的通知,政策解讀,

全文

本規劃中民族地區是指我市管轄的民族鄉村,即4個民族鄉和44個民族村。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及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轉型發展、興市富民”為統領,始終把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擺在突出重要位置,著力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著力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務能力,更加注重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更加注重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相結合,更加注重釋放政策動力與激發內生活力相結合,更加注重推動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堅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確保到2020年我市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主要目標
1.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發展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不低於8%和7%,到2020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市常住少數民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成長保持同步。
2.社會事業穩步提升。各項社會事業穩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實現均等發展。少數民族民眾就業更加充分,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提高,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人享有,少數民族整體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3.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具有濃郁傳統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築、村鎮得到有效保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備,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運行機制,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遊、休閒等領域實現融合發展。
4.生態環境優勢凸顯。民族地區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綠色生態產業快速發展。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穩中有降,空氣品質、水體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重要生態屏障功能進一步提升。少數民族民眾人居環境更加優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
5.民族團結更加鞏固。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全社會“三個離不開”“ 五個認同”思想全面增強,民族關係更加和諧,民族團結更加鞏固,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二、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建立完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機制。建立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台賬,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少數民族貧困戶。健全幫扶體制機制,實施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共同發展”提升行動聯合攻堅。支持少數民族貧困民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每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少數民族貧困戶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增收。發展鄉村旅遊扶貧,支持少數民族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通過發展民族特色旅遊實現脫貧。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機制,穩定實現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現行標準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施精準扶貧,增強民族村自我發展能力,做好民族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確保2018年基本消滅少數民族貧困人口。進一步完善對口支援機制,確定市直單位對口支援和扶持少數民族鄉村工作任務,支持少數民族人口脫貧致富。完善並落實各族民眾創業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民眾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促進發展,積極擴大少數民族就業,制定可行性計畫,加強就業援助服務,對城鄉少數民族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少數民族民眾就業率。(由市扶貧辦、市民宗局負責)
三、促進民族經濟快速發展
(一)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注重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從重數量向數量質量並重轉變。
最佳化種植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調整種植業結構。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創新發展訂單農業,突出發展優質高效作物種植。支持有條件的民族地區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靠近城郊的民族鄉村要建設城郊蔬菜瓜果生產區。積極發展經濟作物,鼓勵食用菌、中藥材等生產。(由市農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質監局負責)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鼓勵土地流轉,推進連片種植、種植示範園區建設,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圍繞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在實施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等重大項目時,側重向民族地區水田新產區、旱田薄弱區傾斜。對於內澇嚴重地塊,實施低產田、旱改水等農田改造工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有機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培育壯大綠色生態農產品知名品牌和企業。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深入實施“三減”(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行動,擴大中高端綠色有機產品供給,推動民族地區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建設。加快種植基地建設,打造和平鄉、明德鄉和雞林鄉水稻特色種植專業鄉村,提高集約型、規模化經營水平。加強農業良種繁育、使用和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和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科研+合作社+農戶”經營新模式,不斷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打造一批特色農業、養殖業專業合作組織。挖掘農業生態價值、休閒價值、文化價值,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閒、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打造民族特色旅遊小城鎮,民俗風情村,因地制宜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逐步把旅遊業培育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由市農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水務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質監局、市畜牧獸醫局負責)
(二)加快發展畜牧業。積極調整養殖結構,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在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上向民族地區傾斜。建設民族地區標準化畜牧小區,推進畜牧產業化發展,實現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由市畜牧獸醫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質監局負責)。
(三)發展新興優勢產業。民族地區根據自身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堅持以市場需求、民眾意願為導向,整合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新興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加快發展資源精深加工。依託優勢資源,發展水稻等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比重,加快推動綠色、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牧富村等要將牛羊肉製品作為產業發展支撐。和平鄉、雞林鄉、明德鄉等朝鮮族鄉要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由市農委、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工信委、市質監局、市民宗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畜牧獸醫局負責)
發展民族旅遊業。深入挖掘我市少數民族歷史貢獻,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挖掘釋放民族旅遊資源潛力,突出獨特性、體驗性、精緻性和感染力,大力發展民俗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加快核心景區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開發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推進生態與文化、觀光與休閒、旅遊與度假的深度整合,以興凱湖滿族祖先肅慎發祥地—新開流景區、雞林朝鮮族鄉“一街五區”民族特色小城鎮、永豐朝鮮族鄉民俗風情園、和平朝鮮族鄉風情小鎮及文化廣場回族清真寺等為載體,依託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相關旅遊產業。建設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產業基地,打造民族旅遊休閒度假區,支持舉辦民族特色節慶活動,促進民族旅遊商品開發。(由市旅遊委、市發改委、市文廣新局、市民宗局、市工信委負責)
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促進農村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支持社會興辦少數民族養老院,探索開展公辦少數民族養老院試點工作。(由市民政局、市民宗局負責)
(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對民族地區發展的作用,強化科技支撐。建立科技貢獻激勵機制,大力培養引進各類專業人才。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切實藉助“腦外”提升民族經濟科技含量。藉助“網際網路+”,推動物聯網技術套用,促進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鼓勵建立基於網際網路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推動網際網路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培育新興業態和增長點。(由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商務局、市人社局、市農委、市委網信辦、市科協負責)
完善民族地區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儲運、農業農村信息化、智慧型農機裝備等領域先進技術套用推廣。發展創業孵化載體,實施科技創業者行動,培育創新型產業。(由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國資辦、市商務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人社局負責)
積極推廣科普服務。加強民族地區科技服務,深入開展“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等科普活動。加強雙語科普資源開發,建設雙語科普基地,培養雙語科普人才。積極普及電子商務科技知識,提高民族鄉村民眾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和理解,以地方特色農產品為切入點,通過發展電商平台,引導少數民族民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延伸產品價值鏈,增加農民收入。(由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農委、市科協負責)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快構建民族地區交通運輸網路。推動公路通道建設。加速民族村公路由基本暢通向提級改造、完善設施發展,重點實施民族鄉公路改造、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和窄路基路段改造,大力提升農村公路的通過能力,全市民族地區農村公路通達率達到100%,主巷道硬化率達到100%。(由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負責)
(二)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著眼於縮小城鄉差距、最佳化美化鄉村環境,整合項目、資金向民族村屯傾斜,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全面完善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推進飲水、排水、供電、垃圾集中處理等設施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注重維修管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到2020年,全面完成民族村“六改”(改路、改水、改廁、改灶、改牆、改圈)工程,紮實開展“四化”(淨化、硬化、綠化、美化)工作。加強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加強農網改造,保障生產生活用電。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提高廣播電視覆蓋率,增加民族節目。建立健全鄉村設施管護、環境衛生保潔等管理長效機制。實施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大力推廣農業清潔能源。加快防洪抗旱減災工程建設,全面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夯實水利基礎設施。推進管理體系改革和服務體系創新,大力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統籌推進防洪、灌溉、農電、水土保持等各類水利建設,提升農業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實改善農村住房條件。把符合條件的民族鄉及少數民族聚居村泥草(危)房改造優先列入計畫,給予更多資金支持,加快民族地區採煤塌陷區生態環境治理,防止次生災害發生,防止水土流失。(由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環衛局、市農委、市水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衛計委、市文廣新局、市環保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國土資源局負責)
(三)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民族鄉、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網際網路入戶率,提升信息網路服務與安全。(由市委網信辦、市工信委、市文廣新局、市科技局、市民宗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負責)
(四)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最佳化城鎮空間和功能布局,在實現“人口轉移、經濟聚集、產業轉變、結構轉型”基礎上,開闢新型城鎮化道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將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民族鄉培育成文化旅遊、資源加工等專業特色鄉,發展成為服務農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小城鎮。(由市發改委、市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水務局、市農委、市環保局、市文廣新局、市旅遊委、市民宗局、市農發行負責)
五、優先促進民生事業發展
(一)繁榮發展民族文化事業。加快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陣地作用,繼續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館、圖書館標準化建設,推進免費開放。每個民族鄉建成1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支持民族地區老年協會等民間團體組織開展民族特色文體活動,豐富少數民族民眾文化生活。積極參加國家、省組織的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少數民族文學獎評獎等民族文化活動。持續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組織全市文化系統專家、專業人士和文化志願者與民族文藝團隊、文化大院和文藝愛好者結成幫扶對子,促進民族間交流交往。(由市文廣新局、市發改委、市民宗局、市委宣傳部負責)
加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建立保護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工作隊伍和工作機構,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少數民族文藝團體發展,加大對民族文化傳承人、少數民族文藝骨幹培養的支持力度。加強少數民族文藝作品創作生產,鼓勵創作更多少數民族題材的音樂、舞蹈、出版物等文化精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創新。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育賽事與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動,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組織參加好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由市文廣新局、市發改委、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體育局負責)
(二)提高民族教育發展質量。全面改善民族學校辦學條件。2018年,全部完成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中的民族學校改造任務。義務教育階段民族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部達標。完善民族學校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足額保障義務教育民族學校公用經費支出,確保學校正常運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機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優先向民族地區傾斜,支持民族鄉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建設,新建、改擴建安全適用的幼稚園,開發配備必要的教育資源,改善保教條件,滿足適齡幼兒入園需求,力爭到2020年,每個民族鄉至少建有1所公辦幼稚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0%以上。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支持普通民族高中改善辦學條件,引導民族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到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加強義務教育教師特別是民族鄉教師隊伍建設,縮小城鄉區域、校際教育資源配置差距。到2020年,民族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及主要指標達到全省教育平均水平,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由市教育局負責)
有序擴大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規模。組織實施好少數民族骨幹人才計畫,加強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工作,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高、學術造詣深的少數民族人才。在民族地區認真落實國家下達的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畫、教育部直屬高校及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畫。充分利用我省少數民族預科基地資源,根據實際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民族預科班學習。(由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民宗局負責)
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鼓勵民族學校漢族師生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斷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水平。義務教育階段民族學校全面普及雙語教育。各地要通過以獎代補、專項補貼等方式對校本教材質量高且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給予獎補支持,調動民族學校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地方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等多元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知曉本民族語言文字、文化特徵和優秀成果。(由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民宗局、市國資辦負責)
在民族地區全面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健全教師培養補充制度,優先解決雙語教師補充問題。在下達的各地中國小教職工事業編制總量內,對民族學校的附加編制提高到10%,重點配齊雙語、藝體等學科教師。在特級教師資格評審時對民族學校傾斜。通過建立綠色通道招聘民族雙語教師,確保招聘和錄用的雙語教師及時到崗到位。結合鄉村教師支持計畫,進一步落實好省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由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民宗局、市國資辦負責)
加強現代民族職業教育工作。適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和培養新型職業農牧民要求,對接受中職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按政策規定免除學費,組織少數民族技能培訓。通過貫通培養、對口升學等形式,促進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由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民宗局、市工信委、市國資辦負責)
(三)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實施民族地區就業行動計畫,重點解決以農業富餘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支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對有就業意願的少數民族民眾開展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對符合條件人員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鑑定補貼。推行訂單式培訓、定崗培訓、定向培訓等與就業緊密聯繫的培訓模式,提升職業培訓質量,努力實現少數民族民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由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委、市農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民宗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負責)
(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民族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基本生活、基本養老、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實施少數民族供養服務建設工程,根據區域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區養老機構和設施建設。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解決民族地區供養設施滯後等問題,為少數民族民眾提供符合民族飲食和生活習慣的養老服務,初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主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由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衛計委、市扶貧辦、市婦聯、市殘聯負責)
(五)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健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民族地區重大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健康等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加大硬體建設,增加必要的醫療設備。加大對民族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在基礎設施、醫療機械和培訓醫務人員等方面的投入,改善民族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就醫條件。到2020年,每個民族鄉建設1所標準化鄉衛生院。扶持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深化醫療合作共建,不斷提升診療技術水平。支持民族地區發展遠程醫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提高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診療服務水平,力爭“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縣域內醫療就診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立健全覆蓋民族地區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由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殘聯負責)
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採取優惠政策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工作,鼓勵發達地區醫務人員到民族地區開展醫療幫扶。(由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負責)
進一步提高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發育障礙等監測、預防和治療能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普及健康教育,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到2020年,民族地區實現健身設施全覆蓋。(由市衛計委、市發改委、市體育局、市財政局負責)
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民族地區重點區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一)推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節約集約利用民族地區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加強全過程管理,實施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加快發展民族地區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發展。開展民族地區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畫。(由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農委、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負責)
(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守生態紅線、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強化自然生態建設。鞏固村屯綠化成果,不斷最佳化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大生態鄉、生態村屯創建力度。加強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有效防範環境風險,提高突發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由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國土資源局負責)
(三)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大力推進城鄉環境污染整治工作,不斷提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嚴格執行工業污染管控。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把好項目準入關口。強化重點污染源管理,確保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嚴控城鎮污染源,嚴格按標準控制使用劣質煤,減少霧霾等災害天氣。實現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到2020年,全市民族地區城鄉生活垃圾處置率和生活污水處理率均達到100%。加快推廣科學施肥、安全用藥、綠色防控、農田節水等清潔生產技術與裝備,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模式,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再生資源化。在民族地區全面推行農藥、化肥減量提效化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畜禽規模養殖廠力爭全部實現清潔生產。(由市環保局、市水務局、市工信委、市農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畜牧獸醫局負責)
七、推進全方位開放合作
加強民族地區同其他地區、省份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促進經貿文化科技交流與合作。
(一)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全面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推進邊境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邊民就業創業,優先發展邊境地區教育衛生文化科技事業,全面提升邊境地區公共服務能力。加強邊境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水利、能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邊境地區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特色優勢農業、特色加工製造業、特色服務業發展,加快邊境產業園區發展,加強邊境地區基層治理能力建設,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由市民宗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衛計委、市文廣新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工信委、市城鄉建設局、市發改委、市農委、市外僑辦、市商務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委組織部、市公安局負責)
(二)加快民族地區對外開放合作。民族地區要依託中心城市,依託自身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堅持以市場需求、民眾意願為導向,整合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少數民族人文優勢,加強與俄羅斯、韓國、朝鮮等國家的經貿合作,積極尋求對外開放合作機會,推動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由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外僑辦、市交通運輸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國資辦、市科技局、市質監局負責)
(三)加強民族工作對外交流合作。擴大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建設民族工作領域對外傳播平台,拓寬對外宣傳渠道,加大民族工作對外宣傳力度,努力把民族地區打造成為展現中華民族團結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視窗。(由市民宗局、市外僑辦、市文廣新局、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委統戰部負責)
八、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
發揮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在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現各民族團結穩定方面的積極作用,建設能夠體現我市少數民族文化風貌的特色鄉村。在4個少數民族鄉44個少數民族村中,打造1-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
(一)改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整體環境。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保護與建設,採取保護、改建、新建等方式,保護傳統營造方式和建造技藝,保護民族村鎮傳統建築風格,保持與自然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生態相適應的鄉村風貌。(由市城鄉建設局、市民宗局負責)
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道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工程。統籌改善特色鄉村少數民族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推動改廁、改圈、改廚,實施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廣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由市發改委、市民宗局、市水務局、市文廣新局、市林業局、市環衛局、市農委、市環保局、市公安局、市商務局、市城鄉建設局負責)
(二)發展民族特色產業。加強特色村鎮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和標準化服務水平,推動民族客棧地方標準建設,提升旅遊發展品位。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傳統小吃、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特色村鎮旅遊品牌。(由市農委、市工信委、市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市旅遊委、市質監局、市文廣新局、市民宗局、市發改委、市民政局負責)
(三)傳承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等特色村鎮文化資源,加強特色村鎮文化保護傳承。鼓勵引導少數民族民眾將民族語言、文化藝術、生產技藝、節慶活動和婚喪習俗融入日常生活,傳承民族記憶。重視培養村鎮鄉土文化能人、民族間文化傳承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支持成立具有當地特色的各類民眾文化團隊,支持開展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演民族戲劇等文化活動,增加特色村鎮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由市城鄉建設局、市體育局、市民宗局、市文廣新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負責)
九、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營造各族民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環境。完善有利於少數民族平等進入市場、就業就學、融入城市的政策。形成各族民眾團結友愛、互助和諧、民風淳樸、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建立健全與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識分子溝通聯繫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聯繫少數民族民眾、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共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健康發展。(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委統戰部、市公安局、市民宗局負責)
(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堅持“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基調,加強各級各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建設。鼓勵縣(市)、區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拓展參與類型、擴大參與範圍,突出幹部、青少年、知識分子等群體,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機關、進企業、進鄉(鎮)、進社區、進學校、進部隊、進宗教活動場所。鼓勵基層探索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充分發揮示範單位、教育基地的示範作用。(由市民宗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國資辦、市教育局負責)
(三)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充分利用重要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時機和節點,採取多種形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和民族法律法規,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各族民眾法制意識、公民意識,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不斷豐富創建形式,定期組織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活動,集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推進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國小高年級、國中開設民族團結教育專題課,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強化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在普通高校、職業院校開設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課程。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理念、方法和手段,擴大媒體和社會傳播。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表彰活動,大力培育、樹立和宣傳各級各類先進典型。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大力開展民眾性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由市民宗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教育局、市文廣新局、市委網信辦、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負責)
(四)完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政組織領導和部門協同機制,完善示範單位創建測評體系和考核辦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精準化、規範化、社會化、法制化、常態化。按照“國家支持、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分級聯創、分類推進”工作方針,統籌規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單位創建工作,加強日常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結合我市財力情況,逐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費保障。(由市民宗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財政局負責)
十、創新民族事務治理體系
(一)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堅持在法律範圍內、法治軌道上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民眾的民事和刑事問題歸結為民族問題,不能把一般矛盾糾紛簡單歸結為民族問題,對涉及民族因素的人民內部矛盾,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化解處理,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凡屬違法犯罪的,不論涉及哪個民族、來自哪個地區都要依法處理,不能以民族劃線搞選擇性執法。對於蓄意挑撥民族關係、煽動民族歧視仇恨、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惡性事件的犯罪分子,堅決依法打擊。(由市民宗局、市政府法制辦、市委宣傳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負責)
(二)加強城市和散居地區民族工作。依法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區少數民族民眾合法權益,從勞動就業、子女入學、權益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給予積極引導和切實幫助。依法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區少數民族民眾的正當權益,加大對各散居少數民族發展的幫扶力度。充分尊重少數民族民眾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數民族民眾在節慶、飲食、喪葬等方面的需要,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民眾。適應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散居人口日益增多的發展趨勢,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機制,建設好外來人口管理服務站,做好流入地和流出地對接,幫助流動人口利用好自身承載的民族地區社會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依託社區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少數民族民眾更好融入城市。(由市民宗局、市委統戰部、市文廣新局、市民政局、市發改委、市司法局、市統計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商局、市衛計委、市總工會負責)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培養力度,加強民族幹部梯隊培養,健全和完善少數民族後備幹部的選拔、考核、任用制度。創造條件增加各類民族工作者交流學習掛職鍛鍊機會,進一步加大對現有民族地區幹部的培養力度。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各類人才,培養一批在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的民族人才,為我市民族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由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負責)
(四)提升民族事務管理服務能力。完善民族工作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完善民委委員制度,發揮委員單位作用,加強民族工作部門建設,建立健全縣級民族工作機構,加大人員和設備保障力度,加強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設,提高民族事務管理服務現代化水平。加強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分析監測,開展民族事務戰略性、趨勢性、巨觀性重大問題研判。完善民族工作決策機制、民族工作專家諮詢制度和研究成果轉化機制。加強民族關係監測,健全應急處理機制,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
實施少數民族民眾服務管理工程。將服務少數民族民眾工作納入社區、街道的工作職責,設立服務視窗和服務熱線。少數民族人口達到1000人以上的社區、鄉鎮(街道)要爭取由專人負責少數民族民眾服務管理工作。(由市民宗局、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編辦、市委網信辦、市統計局負責)
十一、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
(一)財政政策。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貧困人口、交通狀況、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成本差異要素,強化對上爭取,逐步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和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向民族地區傾斜力度,保障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資金和相關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效益充分發揮。建立健全支持少數民族發展的投入長效機制,通過運用多渠道資金來源方式,重點支持貧困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少數民族事業、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領域建設。(由市財政局、市扶貧辦、市民宗局負責)
(二)投資政策。完善投入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建立財政引導、金融支持、企業為主、各界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增加對民族地區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基本公共服務項目、重大生態保護工程的投入,集中力量解決民族地區民生領域的水、電、路、氣、房、增收產業等最急需、最緊迫的問題。加大對民族地區人居環境整治、民族文化傳承等領域項目的投資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專項資金,加大對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推動社會資本參與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由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民宗局、市商務局、市水務局負責)
(三)金融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加大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優勢產業、能源、環保、教育、文化、醫療、衛生計生等領域發展。加大民族地區信貸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中小企業、民貿民品企業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民族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努力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的民族鄉。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引導督促有關金融機構認真落實少數民族優惠貸款政策。設立企業貸款、跨年度貸款等扶植民族鄉村產業項目建設發展,精心研究制定和推進落實引導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推動民族地區開展巨災保險試點並推廣,支持開展農業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業務。(由市人民銀行、雞西銀監分局、市金融辦負責)
(四)產業政策。對民族地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轉移項目,根據許可權優先予以核准或備案。引導產業向最佳化升級、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等方向發展。完善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利益分配機制,優先布局能源資源及其加工轉化類重大產業項目,提高能源資源加工和深加工比例,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由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科技局、市環保局負責)
(五)土地政策。進一步完善建設用地審批制度,保障民族地區重點工程建設用地。合理確定民族地區產業園建設用地基準低價。實施差別化土地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計畫指標向民族地區適度傾斜,適當增加民族地區用地計畫指標。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重點向民族地區傾斜。(由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市扶貧辦、市發改委負責)
(六)社會政策。認真落實少數民族考生高考加分優惠政策,繼續落實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等特殊招生政策。民族地區投資項目優先吸納當地少數民族民眾勞動就業,對招收少數民族員工達到一定數量的企業,在社會保險、員工培訓等方面給予補貼。推動落實民族地區自主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支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由市民宗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人民銀行、市衛計委、市財政局、市文廣新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七)環境政策。率先在民族地區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合理調整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政策,強化資源開發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拉動效應。(由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地稅局、市國稅局、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負責)
(八)人才政策。各級黨政機關根據需要有計畫招錄少數民族公務員,繼續實施民族地區招錄少數民族公務員照顧政策。加大對艱苦邊遠民族地區人才政策的傾斜力度,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動態調整機制,落實職務晉升、職稱評定、職業資格考試、科研項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基層工作,支持高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到民族地區就業創業。(由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文廣新局、團市委、市民宗局負責)
(九)幫扶政策。進一步完善對口支援機制,採取多種形式支援民族地區發展建設。通過推行結對幫扶工作模式,實施經濟支援、幹部支援、人才支援、科技支援等對口支援機制,創新支援方式,加大支援力度,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由市民宗局負責)
十二、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在規劃實施中的作用,建立規劃實施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定期研究部署推進規劃實施工作,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充分調動縣(市)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積極性,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民族工作部門綜合協調、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方面通力協作的工作格局。
(二)明確責任分工。縣(市)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規劃責任分工,落實責任主體,明確工作進度,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具體措施,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對納入本規劃的工程項目,依法依規簡化審批核准程式,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融資安排,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三)重視督促檢查。縣(市)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規劃要求紮實推進各項措施,做好階段性任務匯總工作,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年度報告制度。加強規劃宣傳,增強規劃影響力,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良好氛圍。

印發的通知

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
經市政府領導同意,現將《雞西市“十三五”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雞西市人民政府
2018年3月15日

政策解讀

亮點一 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
《規劃》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開創全市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面。《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自始至終貫穿著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新決策、新部署和新要求。《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到主要任務、政策措施、組織實施等各個方面,自始至終貫穿著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新決策、新部署和新要求,並將中央關於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地方化、具體化。
亮點二 緊扣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0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事業穩步提升,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優勢凸顯,民族團結更加鞏固。《規劃》圍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深入分析了我市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將促進團結、補齊短板和提升能力,作為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為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亮點三 堅持實施對民族地區的差別化支持政策
《規劃》著眼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從財政、投資、金融、土地、產業、生態補償、對口幫扶等7個方面明確提出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這些差別化政策的實施,必將有力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
如在民族地區安排的農村公路、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流域治理、林業重點工程等公益性建設項目;重點引導和支持向民族地區產業轉移;土地利用年度計畫指標向民族地區傾斜,增加民族地區未利用土地建設用地指標;改革和完善少數民族考生高考加分優惠政策,民族地區投資項目優先吸納當地少數民族勞動力就業等。
亮點四 突出保護民族文化和建設特色村鎮
一是提出民族文化繁榮發展行動,重點支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二是提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工程,重點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少數民族特色小鎮試點、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廊帶建設等項目。
亮點五 強調促進民族團結和加強民族工作方面
一是圍繞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新階段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重點支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典型培樹表彰活動等項目。二是突出創新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強調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規、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措施。三是重點支持民族工作智庫建設、民漢雙語人才培養、少數民族狀況評估系統建設等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