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翁寮

雞翁寮村地處揭陽市區東山東陽街道辦事處附近,背靠虎頭嶺,東邊是黃岐山,西邊與玉城村想接,南邊是山東圍村,北與錫場鎮接壤,206國道貫穿,是一個依山傍水,面向平原的好地方,可耕可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翁寮
  • 含義:茅草搭建的房屋或作坊
  • 泛指:簡陋的小屋
  • 流行地區:潮汕地區
名字起源,雞翁寮村發展史,雞翁寮村發展,

名字起源

“寮”,原是指小屋,而在潮汕地區則多指茅草搭建的房屋或作坊,也泛指簡陋的小屋。搭建的豬舍、雞棚也稱豬寮、雞寮。揭陽的鄉村,也有一些名字末尾帶有寮字的。為什麼呢?可能是潮汕人昔年從外地遷來,為逃荒、為避亂、為遭難,不少為貧窮人家跋涉於此,先搭個茅棚或建間簡陋小屋,暫避風雨過日,因此,村名帶寮的便產生了。
雞翁寮是如何得名的呢?是否搭建小屋像雞寮一樣而得名呢?其實不然,遷來雞翁寮建村的並非小戶人家,而是殷富之家,一開始便建有祖祠瓦屋,連排成圍。據《揭陽市地名志》所說,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地形,像個高大的雞寮,故名為雞翁寮的。過去,人家養雞,多在門口旁邊或埕頭空地上,用竹木搭個窩棚,上蓋稻草,讓雞夜間可以棲息免遭風雨,稱為雞寮。而養有公雞的,因要啼鳴,則窩棚頂要高,雞啼時才能聲音響亮。這雞翁寮建村的地方,可能似個較高的窩棚,故才稱為雞翁寮。擇地建村時,他們把村地看成是只金鳳。古人相信風水,講究靈氣,雞翁也好,金鳳也好,反正有形便有靈氣,便會興旺發達。他們自己則稱為“金鳳圍”。

雞翁寮村發展史

明朝中期,便有羅氏一族,從豐順龍山上洋鄉遷來,羅氏原是名門望族,創村後發展很快。到了明末清初,因為名賢羅萬傑來虎頭嶺山之崇光岩隱居,其後裔也相繼遷進雞翁寮村,故發展更快,聲名倍增。這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明末的吏部員外郎來此隱居,又有其子孫後代遷入金鳳圍,因此雞翁寮一度成為令人矚目的鄉村。
羅萬傑,據《揭陽風物》簡介:明朝滅亡之後,揭陽藍田都(今屬豐順湯南鎮)人,官至吏部員外郎的羅萬傑,拒絕清廷的利誘,蓄髮出家,在崇光岩隱居,足不進城市,潛心著作,過著“道人只圖孤峰老,臥聽康衢擊壤聲”那種閒雲野鶴、詩酒山林的生活。羅萬傑是潮汕名賢,他的隱居,為崇光岩增添更加耀眼的光彩。羅萬傑是潮汕後七賢之一,有許多詩文遺世。《揭陽縣誌》也為他立傳。

雞翁寮村發展

雞翁寮村由於發展迅猛,所以便一分為三,又創出兩個新的“雞翁寮村”來。
清康熙初年,金鳳圍的羅氏有一房份另擇地於舊村之東約半公里處,同樣是在206國道北邊,接近山東圍處,地名“籃頭”,因地形有似一隻竹籃,村正建於籃口位置,全稱是“雞翁寮籃頭”。1928年,藍東區政府在籃頭南面(206國道南邊)建一市集,每逢舊曆二五八為墟期,屬早晨市集之“露水墟”。內市場約三四畝寬,四方形,裡面二條大街道,成丁字形,四周都被鋪戶圍住,設南北二門,匾額書“藍和市”三字,經營魚肉、稻米、油鹽等,日常也有營業。外市場露天,在公路西邊,買賣柴草、蔬菜等,十分熱鬧,成了周圍十多公里的貿易中心,墟名“藍和市”,人們口頭上稱為“雞翁寮墟”。因此,三村以此為大,1980年,因磐東也有個籃頭村,故定名為“藍和村”。
康熙三十八年(1699),金鳳圍又遷出一房份創居於村北約半公里處,更接近日曝網山地,取名“岐寧”,取居於黃岐山要安寧過日之意。但人們都稱為“雞翁寮新寨”。這裡村後大片平緩山坡,是旱園作物良好之地,薯類、甘蔗、蔬菜產量很高,又有藍和市作銷路,故也是個好地方。
仍居原村的,人稱“雞翁寮老寨”,範圍相對較小,解放後,另起村名為“岐山”。因為凡縣城以北山嶺,東起龍船石山,西止馬鞍山,都稱為黃岐山脈,所以定名“岐山村”。
這就是雞翁寮村的得名與沿革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