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桑根,中藥名。為桑科植物雞桑Morus australis Poir的根或根皮。分布於河北、山東、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肺,涼血,利濕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衄血,水腫,腹瀉,黃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雞桑根
- 別稱:小葉桑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蕁麻目
- 科:桑科
- 屬:桑屬
- 種:雞桑
- 採收時間:秋、冬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甘、辛,性寒。
歸經
歸肺、腎經。
功效
清肺、涼血、利濕。
主治
用於肺熱咳嗽,衄血,水腫,腹瀉,黃疸。
相關配伍
1、治肺熱咳嗽:雞桑根15g,魚腥草、百折耳各30g,水煎服。
2、治黃疸:雞桑根、清明菜、車前草各15g,水煎服。
3、治腹瀉:雞桑根、苦蕎頭各15g,黃山藥10g,水煎服。(1-3方出自《中藥天然藥物彩色圖集》)
4、治鼻血:小岩桑根9g,榕樹須15g。煨水服。
5、治黃疸病:小岩桑根15g,茅草根30g。煨水服。(4-5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乘鮮時颳去栓皮,洗淨;或剝取白皮,曬乾。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褐色,冬芽大,圓錐狀卵圓形。葉卵形,長5-14厘米,寬3.5-12厘米,先端急尖或尾狀,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具粗鋸齒,不分裂或3-5裂,表面粗糙,密生短刺毛,背面疏被粗毛;葉柄長1-1.5厘米,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早落。雄花序長1-1.5厘米,被柔毛,雄花綠色,具短梗,花被片卵形,花葯黃色;雌花序球形,長約1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雌花花被片長圓形,暗綠色,花柱很長,柱頭2裂,內面被柔毛。聚花果短橢圓形,直徑約1厘米,成熟時紅色或暗紫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石灰岩的山坡林中。分布於河北、山東、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乾燥根皮呈帶狀,大小不一。外表黃白色或白色,有時殘存棕黃色或紅黃色的栓皮斑塊,具縱紋,較粗糙。內表面灰白色,較光滑,有縱裂痕。質柔韌,易縱折斷,縱向撕裂則見纖維牽連,並有白粉飛出。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清熱涼血,利濕。”
2、《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清肺熱、鎮咳。治腹瀉、水腫,風濕痛。”
附註
河北省部分地區以雞桑根作桑白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