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尾鸚鵡(學名:Nymphicus hollandicus):體長32-33厘米,翅膀長度約16-18厘米,野生的頂冠長4-6厘米,飼養馴養的冠毛長4-11厘米。體重80-100克壽命20年,已知的活得最久達36周歲。是鳳頭鸚鵡科中的一種小型鸚鵡。有一個豎立在腦袋上的頂冠。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的,身體下部顏色比較淺,橙色臉頰,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沒有亞種,有許多變種,較常見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種;以顏色區分達18種不同的變種,另有少數一些不確定特例。
在香港和台灣多稱玄鳳鸚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中型鸚鵡之一。野生種群產自澳洲,繁殖數量多使得它們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據說雞尾鸚鵡Cockatiel名稱的由來是荷蘭船員在澳洲發現它們時,以葡萄牙語稱它們“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它們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隻,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雞尾鸚鵡
- 拉丁學名:Nymphicus hollandicus
- 別稱:玄鳳鸚鵡,卡美鸚鵡,高冠鸚鵡,玄鳳,卡美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鸚形目
- 科:鳳頭鸚鵡科
- 族:紐澳鸚鵡族
- 屬:雞尾鸚鵡屬
- 種:雞尾鸚鵡
- 亞種:無亞種(具眾多培育品種)
- 命名者及年代:Kerr, 1792
- 同義學名:Calopsitta greyi
- 同義學名:Calopsitta guy
- 同義學名:Calopsitta
- .:novaehollandiaeLeptolophus
- .:auricomis
- 同義學名:Leptolophus auricomis
- .:intermedius
- 同義學名:Leptolophus auricomis obscurus
- 同義學名:Leptolophus auricomis
- .:pallescens
- 同義學名:Leptolophus hollandicus
- 同義學名:Psittacus hollandicus
- 英文名稱:Cockatiel
形態特徵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種群現狀
保護級別
培育品種
- 灰色雞尾鸚鵡:(野生色),通稱原始灰雞尾鸚鵡,全身體羽為青灰色,頭具淡黃色冠羽,嘴黑灰色,頭頂、前額、下頜至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上體、胸、腹為青灰色,兩翼外側覆羽為白色(也有的背部及翅膀上具白色塊斑),尾羽為黑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跗跖、腳為黑灰色。
- 珍珠雞尾鸚鵡:最初西德所培出來,是將灰羽上的黑色素去除而使黃色斑點狀呈扇貝狀分布,通常公的珍珠雞尾鸚鵡會在約6個月大以後逐變回灰黑色,而母鳥則不會,有逐續改良公珍珠的品種,抑制過多黑色素的製造。另外珍珠也可和其他品種配種而混出各樣顏色的斑點(如肉桂或白臉)。 珍珠在成鳥換羽後,公的會有珍珠斑退去的現像,而母鳥尾羽會有白色斑紋。
- 派特雞尾鸚鵡:派特最早的變種,源自1949年的美國加州。派特是身上的灰毛有不規則區域的退去,依身上黑色素消去的程度可以分為輕度(Light)、重度(Heavy)、完全(Clear)。市上多為重度派特,意即灰毛的比例較少,而完全(Clear)時除了黑眼外則會與黃化相像而被稱為黑眼黃化,而白臉的完全派特則為白子。另外,由於派特的變化較難預測,若左右兩邊翅膀出現對稱的黑羽時則稱之為對稱派特(reverse pied),也是俗稱的“一條龍”。 派特雞尾鸚鵡的羽色是黑色素部分脫落,所以羽毛顏色呈現出斑狀。身上的灰色羽毛隨基因改變或被對稱的白色或黃色羽毛取代,因此,派特身上只有某些區塊會帶灰色的羽毛。
- 肉桂雞尾鸚鵡:肉桂色的變種始於1960年代晚期,由比利時人繁殖變種。肉桂雞尾鸚鵡的體羽為茶棕色,身體部分顏色深淺一致,有些公鳥在背部或翅膀上會因黑色素的缺乏而有如大理石一般的羽色或斑點。嘴和腳為暗褐色。
- 華勒雞尾鸚鵡:華勒是在1971年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出現,華勒跟肉桂很相似,但此品種的嘴和腳是粉紅色,羽色比肉桂色調更淺。由於黑色素很弱,所以看上去黃色的部分表現力很強。
- 白子雞尾鸚鵡:白化(或稱白子)雞尾鸚鵡,並非白化病的結果,是結合白臉和黃化兩種基因的新品種,全白的毛、紅色的眼珠及粉紅色的腳,因其毛色全白而相當稀有,因此非常珍貴。全身羽色皆為純白色,腳為粉紅色。由於黑色素完全消除掉的緣故,其沒有黃化種的橘色面頰並且沒有任何黃斑。
- 白臉雞尾鸚鵡:白臉於1969年在荷蘭出現。公鳥長大後會整頭變白。白臉基因較帕斯多還來的弱,白臉若和華勒或綠寶石搭配會淡化它們的羽色。另外和黃化搭配時會產生全白的雞尾鸚鵡而被稱為白子。白臉的體羽顏色為有點接近木炭的灰色。白臉的臉頰為白色,並且沒有桔色面頰及黃色頭羽。白面的起因是缺乏脂色素引起的,其缺少黃色和橙色色素。
- 帕斯多雞尾鸚鵡:是在1989年,被英國的Bob Crossley從白臉所培育出來。帕斯多由白臉培育出來,其減少了羽色上的黃色和紅色,因而臉頰被淡化顏色呈淡橘色的外觀。
- 白金雞尾鸚鵡:白金的羽色類似原始灰,但極偏淡,是一種銀灰的羽色。冠羽和頭部黃色及臉部紅斑均與原始灰相似。白金的嘴、腳為淡米黃色。幼鳥的眼睛會從紅色變為黑色。
- 綠寶石雞尾鸚鵡:是20世紀80年代後半美國的Margie Mason所培育新變種。綠寶石的體羽顏色為淡灰色混合著些微的土黃色,所以呈現出綠寶石的顏色。綠寶石雞尾鸚鵡的翅膀邊緣色較深,越接近中央部分羽色則越淡。
- 顯性銀雞尾鸚鵡:1979年首見於英國,銀灰色的羽毛和黑灰色的鳥喙、腳及眼珠。是原生灰的黑色素褪化的結果,若是帶2個因子時會比只帶1個還要淺色。
- 隱性銀雞尾鸚鵡:1960年代首見於紐西蘭,銀灰色的羽毛和黑灰色的鳥喙、腳及眼珠。是原生灰的色素褪化的結果,若是帶2個因子時會比只帶1個還要淺色。
- 黃化雞尾鸚鵡:始於1958年美國的弗羅里達州,黃化種是由於黑色素的缺乏,導致它們身體羽為白色,頭具淡黃色羽冠,嘴為象牙白色。頭部、臉頰、下頜至上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跗跖、腳為肉粉色。
- 花色雞尾鸚鵡:通稱珍珠雞尾鸚鵡,體羽為青灰色,全身具黃色斑塊。翅膀上白色花紋點狀分布。其它似灰色雞尾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