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理論提出,誤讀,判斷股市走勢,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
理論提出
誤讀
股市愈波動,市面上流傳的故事就愈有趣,近期的中國股市開始流行三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故事一,一個英國基金經理在上海地攤上買DVD時,攤主告訴他應該買某隻股票,被基金經理戲稱為“甘迺迪時刻”再現;故事二,一個證券營業部門口賣報的老太根據“報紙不好賣就買股票、報紙賣得好就賣股票”經驗屢次得手,可是從去年開始她的這個絕招失靈了;故事三,一個內地券商高管在香港公幹,交易所門口的擦鞋匠建議他買某隻股票,他根據經驗立即在聖誕節左右清了倉,可是他這次踏了個空。
這三個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圍繞“擦鞋匠理論”而展開情節的,即當華爾街上的擦鞋匠都開始炒股票時可能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據說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父親就是在聽完一個擦鞋匠對股市侃侃而談後拋光股票,從而躲過1929年的那場股災。其實類似的說法在中國也是屢見不鮮,例如“連賣菜的老太都炒股了股市就危險了”的說法早已成為現實中一些人自以為聰明的“經驗之談”。
而那些無論是從擦鞋匠還是賣菜老太的入市行為中來判斷趨勢的投資者,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人們因為股市賺錢效應而不斷進入股市,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長期過程,而股市出現實質性逆轉是一個瞬間,僅從一個瞬間的歷史截圖去研判趨勢、總結規律是荒唐的,這正如地震前動物會出現不吃食物和不歸家等異常現象,但是僅根據家裡的貓狗不吃食或者好幾天沒回家走失了,就能得出將要地震的結論嗎?可見,如果作為結果出現後的現象之一描述,“擦鞋匠理論”是值得重視的,若把它看作一種存在必然關聯的因果判斷,“擦鞋匠理論”自然跳不出“有數千次失敗而只有最後一次成功”的尷尬。
實際上,對於這種現象探究最詳盡的莫過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彼得·林奇從參加雞尾酒會中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客人對牙醫而不是他感興趣時,往往是股市低迷或者剛啟動階段;當人們愛和他稍微聊聊股票時,股市處於剛上漲15%的階段;當包括牙醫在內的所有人都圍著他時,股市處於上漲30%的階段;而當人們都開始向他推薦股票時,正是股市已達到峰巔進入下跌的準確信號。不過最關鍵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不提的是,林奇經常提醒人們對“雞尾酒會理論”不要盲目迷信,因為這不屬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
可見,以上這些理論和故事中唯一蘊藏不變的股市真諦是:股市中那些經常和群體心理相悖的人,有時更容易摸準市場的脈搏。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當整個市場都在嘲笑擦鞋匠和賣菜老太時,很可能就是擦鞋匠和賣菜老太們的行為獲得市場獎賞的時候。對於這種現象,從毛澤東思想的角度來進行糾正就是要“反對經驗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用《老子·道德經》來解釋則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順勢而為,逆向思維”。
判斷股市走勢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彼得林奇在介紹自己是基金經理時,人們只與他碰杯致意,就漠不關心地走開了。而更多的是圍繞在牙醫周圍,詢問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寧願談論明星的緋聞,沒有一個人會談論股票。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寧願談論牙病也不談論股票時,股市應該已經探底,不會再有大的下跌空間。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彼得林奇在介紹自己是基金經理時,人們會簡短地與他聊上幾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著還是走開了,繼續關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緋聞。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只願意閒聊兩句股票而還是更關心自己的牙齒時,股市即將開始抄底反彈。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人們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經理時,紛紛圍過來詢問該買哪一支股票,哪支股票能賺錢,股市走勢將會如何,而再沒有人關心明星緋聞或者牙齒。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都來詢問基金經理買哪支股票好時,股市應該已經到達階段性高點。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人們在酒會上大談特談股票,並且很多人都主動向彼得林奇介紹股票,告訴他去買哪支股票,哪支股票會漲。彼得林奇認為,當人們不再詢問該買哪支股票,而是反而主動告訴基金經理買哪支股票好時,股市很可能已經到達高點,大盤即將開始下跌震盪。
與此巧合的是,早在1929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曾經得益於以上理念。當時洛克菲勒在街上遇到一個擦皮鞋的小孩子,小孩邊給他擦皮鞋邊對他說:“先生,您最近買股票了沒有,我給您推薦一支股票,肯定漲得好……”洛克菲勒聽了心中一驚,一個擦皮鞋的孩子都開始給別人推薦起股票來,看來股市大限已經不遠了。回到公司,洛克菲勒立刻下令將所有股票清倉,一支不留。果然,兩個月之後就迎來了華爾街崩盤,多少人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而洛克菲勒在這場風暴中安然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