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山文化

近日在貴州省威寧中水發現的一種全新的地域性考古學文化。初步推測其年代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在當地文化發展階段上屬於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器時代初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公山文化
  • 主要特徵:布沒有規律,墓向也不相同
  • 雞公山文化:早、晚兩期
  • 時間:距今3300~2700年
雞公山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墓葬分布沒有規律,墓向也不相同,墓與墓之間的距離較寬,沒有打破關係。遺蹟根據殘留的柱洞和火塘看應為地面建築,規模較小,一般呈長方形,火塘位於中部。生產工具主要是磨製石器,有斧、錛、穿孔刀、鐮等,雙肩石錛、梯形石錛、弧壁穿孔石刀等最有特色,其中雙肩石錛和穿孔石刀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骨器、玉器和銅器數量很少。陶器以夾砂陶居多,以含細砂的粗泥陶為主,夾粗砂陶次之,細泥陶較少,但不同遺址各種陶質的比例有所不同。陶色不勻,以紅褐陶為最多,還有一定數量的黃褐陶、黑陶和白陶等。陶器製作以泥條盤築法為主,經慢輪修整。器類有細頸瓶、折沿罐、單耳折沿罐、雙耳帶流盆、高領罐、單耳帶流杯、敞口缽、斂口小罐、碗、大雙耳罐、蒜頭口小罐、折腹缽等。紋飾少而簡單,多為素麵陶。
根據初步整理的資料,目前可將雞公山文化分為早、晚兩期。大致應在距今3300~2700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但從文化發展不平衡性和滯後性看,雞公山文化大致可以反映雲貴高原山地青銅時代早期這一階段的發展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