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衣街

雜衣街

雜衣街在清朝時指的是今天贛州文清路北段(古代陽街北段),尤其是道署衙改建成贛州公園前的西側一帶,即現南京路與文清路交叉口至陽明路與建國路交叉路口一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衣街
  • 外文名:Miscellaneousclothingstreet
  • 地點:贛州
  • 領域:歷史古蹟
  • 起源:清朝
內容介紹
有趣的是,過去的雜衣街,今天演繹來演繹去,還是一條賣衣服雜物的街區。從南往西有銀行、服裝店、製衣店、藥店,修理店、百貨商店......仍是一條"雜衣街",只是時代賦予了現代感,街市與商店及商品顯得更明亮、現代、動感些罷了。
新中國成立前相當長一段時間,雜衣街上(尤其是道署衙改建成贛州公園前的西側一帶)大多數是販賣舊衣、銅鑼、棉被之店鋪,北段則有四、五家製作兼經營皮箱、皮枕、軍用皮件品的皮革店,中段還有兩家中藥材大字號,分別為“協記”、“生生和”。在今天建國糧站附近位置,還有一家名叫“三元齋”的糕餅店,其糕點做得相當精細,品味也高,生產的“蛋爽子”、“金錢酥”、“大回餅”等至今仍令老人讚嘆不已。
關於何莘耕及其“協記”,老人們記憶中,這家老字號中藥店生意十分紅火,除了門市外,還經營藥材批發,從這家藥店出去的中藥材廣銷贛南各墟鎮。協記業主何莘耕,清江縣人,生於中藥材世家。在抗戰時期,曾以資金、藥材等物資支援中共贛南遊擊隊,1952-1956年,何莘耕連續擔任贛州工商聯第二、三、四、五屆副主委;1957-1963年,連續擔任市工商聯第六、七、八屆主委;1959-1963年,參與籌建贛州市民建後,先後任贛州市委第一、二、三屆副主委;1957-1965年,任市政協第二、三、四、五屆副主席。還曾任江西省工商聯副主委、省民建委員、省二屆人大代表,贛州市國藥店副經理。
老人說起雜衣街,很有感情。當時百姓生活貧困,每每需要急用錢時,就把好一點的衣服拿去雜衣街當賣,同時也買回些自己需要的舊衣服。當然,這雜衣街的店鋪也順便承擔收購去世老人衣服之職能。“雜衣街”之名的由來也可想而知了。有些老人甚至還回憶得起這雜衣街上諸如張裕泰、黃隆聚、關龍源、諶謙泰等商店名稱。
雜衣街作為最早的陽街的一段,很容易讓人由街名推想開——贛州最著名的陽街竟只買賣衣服,可見千百年來普通百姓仍以“衣食住行”為生活首要顧及的內容,且以衣為首。當然,封建社會,除了達官貴人,普通中國人對衣著的要求是普遍不高的,能蔽體即可了。
說到衣服,便不能不提及直至上世紀尚未滅跡的便服了,事實上,便是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當我還是孩子時,便眼見過郊區的農民之便衣便褲穿著打扮的模樣。這是不需要也沒有皮帶的行頭,寬大的褲腰往一邊摺疊過去,再用一根燈繩系牢即可。這實則上是廣大農村二千多年都傳統未變的裝束,普通中國人滿足有衣著而無所謂好看之心理與實際狀況可見一斑。
看歷史書知道,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使他的部隊戰鬥有力,將寬大的衣褲袖口扎了起來,這是中國人最早講究精神氣的著裝嘗試,後來便相繼運用到了綁腿上,但僅僅局限於戰士布局,並沒有太大深度與廣度地觸及衣著的進步;後來,唐朝楊家女貴妃玉環,率先用柔軟綢布包裹胸部,是中國女人最早利用衣飾對身體美進行展示的開端,也是今天女人胸罩的雛形,可惜,這次革命也沒有根本性地推動整箇中國服飾文化革命。以致我們這個發明了綁腿與胸衣的國度,即使在上個世紀,在中等發達的贛州城,也還存在滯後的便服與雜衣街等,甚至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還全國性地存在清一色綠軍裝或中山裝的奇怪現象。好在,改革開放,將東方文明古國沉睡千年的夢美喚醒,服飾僅僅為裹體遮羞,單純為政治服務的年代終於成為一場噩夢。
今天,再走過往日的雜衣街,有誰會相信我們的城市四五十年前還被簡陋的便衣充斥著大街小巷?!今天的贛州城市風景有相當一大部分內容來自於五彩繽紛的服飾世界,時尚、進步,已在短短二十年時間裡灌輸滿了贛州人的思想領地。愛美,作為人之本性,已呈現在七旬老人、三歲雛童身上,更何況時尚中成長的年輕人,一身時尚,把城市沾染得年輕如許。
只是,我們仍不時會不自覺地懷想起這雜衣街來。純棉的,柔軟的,貼身的,溫暖的,家園味,田野味的,這些都是過去雜衣街的衣物予人種種感覺。這感覺親切怡人,這感覺並不因為你曾經生存或不曾生存在雜衣街存在的年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