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特徵
體外有一堅厚的貝殼,呈橢圓形。螺旋部極小,螺層3個,縫合線淺;體螺層極寬大,幾占貝殼全部;殼頂鈍,略高於體螺層的殼面;自第2螺層中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有30多個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末端8~9個特大,且開孔和內部相通。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區分成上下兩部,上部較寬大,成一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與上部略呈垂直;殼面呈綠褐色,生長紋呈一條條極明顯的肋狀條紋;貝殼內面白色,有彩色光澤;殼口橢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几相等。體柔軟,頭部有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腹面有吻,內具顎片和舌齒。足廣闊,幾與殼口相等。足分為上、下兩部,上足覆蓋下足,邊緣生有多數小觸手,從貝殼上的小孔伸出。
產地及產期
我國東南沿海有分布,以海南島及廣東的硇洲島產量較多。
經濟價值
雜色鮑雖不及
皺紋盤鮑口感好,也是鮑中較好的品種。
遺傳育種
雜色鮑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海水養殖種,但近年來因種質退化等原因導致暴發性病害頻發,雜色鮑的遺傳改良研究對於雜色鮑養殖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
形態特徵
貝殼堅硬,螺旋部小,體螺層極大。殼面的左側有一列突起,約20餘個,前面的7~9個有開口,其餘皆閉塞。殼口大,外唇薄,內唇向內形成片狀邊緣。殼表面綠褐色,生長紋細密,生長紋與放射肋交錯使殼面呈布紋狀。殼內面銀白色,具珍珠光澤。足發達。貝殼中籌大,呈卵圓形,殼貭聖實,殼長93毫米,寬68毫米,高23毫米。螺層約三層,除體螺層外其餘各層間的縫合線均不明顯,螺旋部小,呈乳頭狀。殼頂鈍,略低於殼高,位置接近殼的後端。殼面被一條帶有20餘個突起,其中7—9個開孔組成的螺肋分成左右二部。殼面有細緻的螺肋,螺肋在左部者較明顯。生長縐層次明顯,形成寬大的縱走褶襞。貝殼綠褐色,殼頂磨損部顯露粉紅色。殼內面真珠光澤強。殼口大,外唇薄呈刀刃狀,內唇有狹長的片狀遮緣,寬約8毫米。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Mollusca:軟體動物門 - Gastropoda:腹足綱 - Prosobranchia:前鰓亞綱 - Archaeogastropoda:原始腹足目 - Haliotidae:鮑科 -Haliotis: |
學名: | 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 |
中文名: | 雜色鮑 |
中文拼音: | ZáSèBào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生物學特徵
雜色鮑自然分布於我國的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等沿岸,在越南、菲律賓等地也有分布.該種對南方高溫的耐受性強,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從鮑苗(3 cm)養殖到商品規格僅需6~8個月,深受養鮑專業戶的歡迎,是目前南方重要的養殖鮑種.福建東山沿岸自然海區的雜色鮑繁殖期在5—8月,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除冬季外,雜色鮑性腺都可能成熟.Arai等[3]研究確認雜色鮑的染色體數目2N=32,其核型為16m+14sm+2st.
目前對雜色鮑是否進一步分為2個亞種即雜色鮑和九孔鮑的問題還存在異議.一種意見認為應將雜色鮑分為2個亞種,即雜色鮑(H. 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和九孔鮑(H. diversicolor aquatilis)(也稱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雜色鮑不能分為2個亞種,其差異僅處於種群間的水平.我們通過對大陸產雜色鮑不同群體和台灣產的九孔鮑的同工酶分析、線粒體16S rRNA基因片段比較、AFLP分析和齒舌結構掃描電鏡觀察等進行綜合比較研究,認為二者系同一種不同種群間的差異,不能確認為2個亞種.目前中國養殖的雜色鮑基本都是從中國台灣地區引進的種,本地雜色鮑種群被認為生長較慢而不被採用,且自然資源趨於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