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挈要

雜病挈要

《雜病挈要(附婦科挈要)》凡12章102節,內含溫病、中風、黃疸、咳嗽、泄瀉等病症,臨床常見病盡在其中。其編寫體例以病症、病因、脈象、治法、方藥等為條目,簡明扼要。所列方劑有經方、時方、自擬方,各方劑均系韓老多年臨床實踐證明確實有效者,足資臨床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雜病挈要
  • 類型:醫學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7124485
  • 作者:韓玉輝 韓履輝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239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衛生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雜病挈要(附:婦科挈要)》:“將我五十餘年治療各種雜病,臨床經驗彙編成冊,名為《雜病挈要》,獻給國家和人民”。“所列方劑有經方、時方、自擬方,雖內容不句多豐富,但各方劑均系我多年,臨床實驗證明確實有效者,凡未經實驗之方劑概不列入”。——韓玉輝
鑒於許多中醫名家的未刊作品多在其弟子或家人、友人處,另有部分保存在中醫臨床、科研機構或各地圖書館當中,故殷切希望社會各界人士能提供有關稿件及信息,讓我們共同努力,使一批批的未刊著作得以問世,使先賢英名不朽,學驗流傳,徽音累屬,慈惠無窮。

作者簡介

韓玉輝(1884—1970),字韞山,男,漢族,山西省壽陽縣人,著名中醫學家。根底深厚,自成體系。熟諳岐黃之術,精於辨證論治,從醫六十餘年,學術淵博,經驗豐富,內外婦兒無不通曉,婦科一門尤為所長。他宗法傅山先生,又有所闡發。辨證多從肝脾腎三髒立論,固本培元,調理氣血,理法嚴謹,方效藥簡,輒起沉疴。醫德高尚,學術精湛。被譽為山西四大名醫之一。 韓老出身中醫世家,自幼由祖父母撫養成人。祖父韓現蓮為三世家傳名醫,深愛其孫,玉輝秉承庭訓,4歲始即從祖父啟蒙背誦醫學入門之書,年16即儒醫並學,21歲時輟學經史,專攻岐黃,並隨祖父應診。1921年,因祖父去世,執教村學,兼以行醫。數年即名聞鄉里。1927年移居太原行醫。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溫病論
第一節 春溫、風溫
第二節 溫熱
第三節 時瘟表里俱盛
第四節 時瘟實熱大渴
第五節 暑熱實火
第六節 口瘡吐衄牙宣
第七節 發斑吐衄
第八節 胃熱發斑
第九節 陽毒發斑吐衄咳血
第十節 暑溫
第十一節 暑熱傷肺氣
第十二節 中暑
第十三節 暑濕
附:香薷飲方解套用

第二章 天行瘟疫論
第一節 瘟疫
第二節 瘟疫表里分傳
第三節 大頭天行
第四節 雷頭風
第五節 時行感冒
第六節 時氣不正,瘟疫流行
第七節 霍亂
第八節 四時山嵐瘴氣水土不服
第九節 肝胃痞滿
第十節 水腫腹滿

第三章 嘔吐噦、乾嘔、暖氣、呃逆、吐酸論
第一節 嘔吐
附:藿香正氣湯方解套用
第二節 寒嘔
第三節 肝胃嘔逆
第四節 呃逆
第五節 嘈雜
第六節 胃脘痛
第七節 心腹卒痛

第四章 肝鬱、肝氣、肝陽、肝風論
第一節 肝鬱、肝氣
第二節 六郁
第三節 肝鬱、氣逆
第四節 肝鬱、肝陽
第五節 肝陽上亢
第六節 肝陽膽火
第七節 肝風、癇

第五章 中風論
第一節 卒中風
第二節 風痱
第三節 牽風
第四節 偏枯不遂
第五節 風熱癱癇
第六節 痛風
第七節 風熱癮疹瘡癬
第八節 正偏頭疼(附:頭痛、眩暈)
第九節 風濕熱瘡瘍
第十節 濕熱膿泡疥
第十一節 濕痹腳氣
第十二節 附骨陰疽
第十三節 鶴膝風

第六章 黃癉論
第一節 黃疸
第二節 谷疸
第三節 酒疸
第四節 女勞疸
第五節 黃汗
第六節 陰黃

第七章 三消論
第一節 上消
第二節 中消
第三節 下消

第八章 咳嗽論
第一節 咳痰
第二節 咳逆上氣
第三節 咳嗽痰喘
第四節 畏寒咳嗽(俗稱避冬寒)
第五節 支氣管炎咳
第六節 肺癰咳嗽
第七節 肺癆痿兼肺結核
第八節 久嗽氣哽
第九節 勞熱咳嗽
第十節 現代百日咳
第十一節 肺傷咳嗽

第九章 泄瀉論
第一節 濕熱嘔吐泄瀉兼口渴小便不利
第二節 陽虛胃寒咳嗽瀉
第三節 胃風泄瀉
第四節 寒客中焦泄瀉
第五節 少陰水氣腹疼自利
第六節 腎虛脾瀉
第七節 腸鳴腹瀉

第十章 痢疾論
第一節 初痢下赤白
第二節 下痢紅白
第三節 紅白雜痢
第四節 赤痢
第五節 時瘟痢膿血稠粘
第六節 久痢虛脫
第七節 噤口痢

第十一章 鼓脹、水腫證論
第一節 胸悶腹脹
第二節 積聚
第三節 單腹脹
第四節 水鼓腫
第五節 皮水腫
第六節 水腫

第十二章 心悸、怔忡證論
第一節 怔忡心悸失眠
第二節 驚悸心虛
第三節 血不歸經
第四節 大便純血
第五節 努勞便血
第六節 尿血
第七節 崩淋
第八節 淋濁
第九節 熱淋痛
第十節 小便頻數
第十一節 脾腎肺虛失精
第十二節 下痿蹙
附:韓玉輝醫案
內科病案(12則)
婦科病案(6則)
兒科病案(3則)

文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痃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這是由於感受四時的邪氣,當時未發生疾病,潛伏於體內。經過一個時期方才出現病狀,故為伏氣,亦稱伏邪。如春溫、伏暑等都是伏氣的溫病。若感四時六淫之邪而病,身熱者人悉以傷寒名之。夫傷寒者熱病之總名也。其因暑、濕、燥、火、風、寒六淫之兼氣,或非時之戾氣發為風濕溫病和瘟疫等症,皆類於傷寒。病熱雖同,所因各異。按傷寒類症多,而溫熱似於傷寒尤甚。今之名傷寒者,大半屬於溫熱病也。且治法與傷寒不侔。傷寒入足經,而溫邪人手經。傷寒宜表,而溫邪忌汗。傷寒用藥宜辛溫,而溫邪用藥宜辛涼。故茲集以溫熱立論而以清熱之法為治也。
治療溫病之方法,葉天士《溫熱論》開其端。吳鞠通《溫病條辨》繼其後。王孟英《溫熱經緯》統其成。然銀翹、桑菊等方可治療者,恐非《傷寒論》之溫病,不過是少陽經之風熱耳。蓋少陽木火之原,陽明濕熱之藪,其風溫、溫熱之邪,自是同氣之感。可用《傷寒論》法急去邪熱,陰始可保。而葉等論以苦寒劑遏伏,不如用甘潤之品。若溫病未有不至陽明者,用苦寒始有泄熱之功,可存津液。然溫病藥雖宜寒涼,而早服犀角用之反致神昏譫語。蓋犀角有收縮血管之力,雖能引邪外達,亦能送邪入內。將欲外達之邪逼人腦神經,以致神昏、譫語相繼而來。故不可早用。如溫病初起,即發熱口渴、不惡寒、有汗。凡病發熱、惡寒、無汗者是傷寒。《金匱要略》說:“濕喝證二種病與傷寒不同,其所感受者為暑、為濕。而非風寒也。不可解肌、解表。亦不可用傷寒清下之劑。”

序言

先祖父韓玉輝先生(1884-1970)字韞山,山西省壽陽縣人。中年起行醫於太原,先生診務繁忙,舉凡內、外、婦、兒各科隨應隨診,無所不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1957年應聘于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前身)。
先生幼承家學,及長,博覽群書,從醫六十餘年間,集各家之長。於病,不論內傷外感、婦幼專科,無不通曉;婦科一門,尤為所長。先生不落古人窠臼,宗法傅山先生,擷其精要,並有所闡發。辨證多從肝、脾、腎三髒立論,固本溯源,調理氣血。先生診治婦科諸症,常以舒肝解郁為不二法門。理法嚴謹,方效藥簡,輒起沉疴,故求醫者盈門。
在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之時,韓老將其50餘年治療各種雜病臨床經驗彙編成冊,名為《雜病挈要》。本書的編寫體例以病症、病因、脈象、治法、方藥等為目,堪稱提綱挈領,要而不繁,所附諸方皆系韓老多年臨床實驗證明確實有效者,凡未經實踐之方劑概不列入。全書分溫病、中風、黃疸、咳嗽、泄瀉等病症,凡12章102節,已將臨床常見病症囊括其中。本書真實地再現了韓老藥簡方效的治學特色。
此次整理,通過辨字審校、合理編排,將先生《雜病挈要》一書的手稿以儘量忠實於原著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實現了先生濟世活人,裨益於人民健康之願望。手稿保存已歷年所,個別字詞,難以辨認,以口示之。並重新核校了《婦科挈要》的文字內容,附於書後。
先生在世時,隨同學習的王建寰、金赫炎二醫師曾協助修訂書稿;先生去世後,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中醫基本理論研究室諸醫師也作過整理;其間,又蒙所長賈得道、副所長何高民關心及支持;趙懷舟副主任醫師,雖年輕而在中醫文獻研究領域頗有造詣,素景仰韓老先生之醫德醫術,並鼎力相助整理先生之遺作,一併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