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治第八

《雜治第八》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雜治第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孫思邈
  • 作品出處:《千金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雜治第八
破積烏頭丸治婦人心腹積聚,氣悶脹,疝瘕,內傷瘀血,產乳余疾及諸不足。勞氣食氣,胃滿吐逆,其病頭重結痛,小便赤黃,大下氣方。
烏頭 黃芩 巴豆(各半兩) 半夏(三兩) 大黃(八兩) 戎鹽(一兩半) 蟲 桂心 苦參(各十八銖) 人參 硝石(各一兩)
上十一味為末,以白蜜、青牛膽拌和,搗三萬杵,丸如梧子,隔宿勿食,酒服五丸,安臥須臾當下。黃者,小腹積也;青者,疝也;白者,內風也;如水者,留飲也;青如粥汁,膈上邪氣也;血如腐肉者,傷也;赤如血者,產乳余疾也;如蟲刺者,蠱也。既下必渴,渴飲粥湯,飢食酥糜,三日後當溫食,食必肥濃,三十日平復。
竹茹湯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方。
竹茹(二升) 人參 芍藥 桔梗 芎 當歸 甘草 桂心(各一兩) 乾地黃(四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婦人自少患風,頭眩眼疼方∶
石南(一方用石葦) 細辛 天雄 茵芋(各二兩) 薯蕷 防風 貫眾 獨活 蘼蕪(各四兩) 乾薑 山茱萸(各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酒三斗漬五日,初飲二合,日三服,後稍稍加之。
治婦人經服硫黃丸,忽患頭痛項冷,冷歇又心胸煩熱,眉骨眼 癢痛,或有時生瘡,喉中乾燥,四體痛癢方∶
栝蔞根 麥門冬 龍膽(各三兩) 大黃(二兩) 杏仁(二升) 土瓜根(八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服,後漸加之。
治婦人患癖,按時如有三五個而作水聲,殊不得寢食,常心悶方∶
牽牛子三升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一服。三十服後,可服好硫黃一兩。
治婦人忽與鬼交通方∶
松脂(二兩) 雄黃(一兩,末)
上二味先烊松脂,乃納雄黃末,以虎爪攪令相得,藥成取如雞子中黃,夜臥以著熏籠中燒,令病患取自升其上,以被自覆,惟出頭,勿令過熱,及令氣得泄也。
濃朴湯治婦人下焦勞冷,膀胱腎氣損弱,白汁與小便俱出方。
濃朴如手大,長四寸,以酒五升,煮兩沸,去滓,取桂一尺為末,納汁中調和,一宿勿食,旦頓服之。
溫經湯治婦人小腹痛方。
茯苓(六兩) 土瓜根 芍藥(各三兩) 薏苡仁(半升)
上四味 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旦加水七升,煎取二升,分再服。
半夏濃朴湯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方。
半夏(一升) 濃朴(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瘥頻服。一方無蘇葉、生薑治婦人氣方∶
平旦服烏牛尿,日一止。
昆布丸治婦人胸中伏氣方。
昆布 海藻 芍藥 桂心 白石英 款冬花 桑白皮 人參(各二兩) 柏子仁 茯苓 鐘乳(各二兩半) 紫菀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六銖) 吳茱萸 五味子 細辛(各一兩半) 杏仁(一百枚) 橘皮 蘇子(各五合)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治婦人無故憂恚,胸中迫塞,氣不下方∶
芍藥 滑石 黃連 石膏 山茱萸 前胡(各一兩六銖) 大黃 細辛 麥門冬 生薑(各一兩) 半夏(十八銖) 桂心(半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治婦人斷產方∶
蠶子故紙方一尺,燒為末,酒服之,終身不產。
治勞損產後無子,陰中冷溢出,子門閉,積年不瘥,身體寒冷方∶
防風(一兩半) 桔梗(三十銖) 人參(一兩) 菖蒲 半夏 丹參 濃朴 乾薑 紫菀 杜蘅(各十八銖) 秦艽 白蘞 牛膝 沙參(各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白蜜和丸如小豆,食後服十五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有娠止,夫不在勿服之,服藥後七日方合陰陽。
五加酒治產後癖瘦,玉門冷方。
五加皮(二升) 蛇床子(一升) 杜仲(一斤) 乳床(半斤,即孔公孽) 乾地黃(二兩)枸杞子(二升) 丹參(二兩) 乾薑(三兩) 天門冬(四兩)
上九味 咀,以絹袋子盛,酒三斗,漬三宿,一服五合,日再,稍加至十合佳。
治子門閉,血聚腹中生肉 ,髒寒所致方∶
乾漆(半斤) 生地黃汁(三升) 生牛膝汁(一斤)
上三味,先搗漆為散,納汁中攪,微火煎為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再,覺腹中痛,食後服之。
治產後勞玉門開而不閉方∶
硫黃(四兩) 吳茱萸(一兩半) 菟絲子(一兩六銖) 蛇床子(一兩)
上四味為散,以水一升煎二方寸匕,洗玉門,日再洗。
治產後陰道開而不閉方∶
鍛石一斗熬,令燒草,以水二斗投之,適寒溫,入汁中,坐漬之,須臾復易,坐如常法,甚效。
黃芩散治婦人陰脫方。
黃芩 皮 當歸(各半兩) 芍藥(一兩) 牡蠣 竹皮(各二兩半) 狐莖(一具,《千金翼》用松皮)
上七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禁舉重、房勞,冷食。
硫黃散治同前。
硫黃 烏賊骨(各半兩) 五味子(三銖)
上三味治下篩,以粉其上良,日再三粉之。
當歸散治同前。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皮(半兩) 牡蠣(二兩半) 芍藥(一兩六銖)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禁舉重良。
治產後陰下脫方∶
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產後陰中痛。
又方燒人屎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燒弊帚頭為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鱉頭五枚燒末,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皂莢(半兩) 半夏 大黃 細辛(各十八銖) 蛇床子(三十銖)
上五味治下篩,用薄絹囊盛,大如指,納陰中,日二易,即瘥。
又方吳茱萸 蜀椒(各一升) 戎鹽(如雞子大)
上三味皆熬,令變色,為末,以綿裹如半雞子大,納陰中,日一易,二十日瘥。
治陰下挺出方∶
蜀椒(《廣濟方》不用) 烏頭 白芨(各半兩)
上三味為末,以方寸匕綿裹,納陰中入三寸,腹中熱易之,日一度,明旦乃復著,七日愈。
治婦人陰脫若脫肛方∶
羊脂,煎訖,適冷暖以塗上,以鐵精敷脂上,多少令調,以火炙布令暖,熨肛上,漸推納之,然後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
當歸洗湯治產後髒中風冷陰腫痛方。
當歸 獨活 白芷 地榆(各三兩) 敗醬(《千金翼》不用) 礬石(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適冷暖,稍稍洗陰,日三。
又方熟搗桃仁敷之良,日三度。
陰瘡膏治男女陰瘡膏方。
米粉(一酒杯) 芍藥 黃芩 牡蠣 附子 白芷(各十八銖)
上六味 咀,以不中水豬膏一斤,微火上煎,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絞去滓,納粉和令相得,敷瘡上,並治口瘡。
治陰中痛生瘡方∶
羊脂(一斤) 杏仁(一斤) 當歸 白芷 川芎(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以羊脂和諸藥納缽中,置甑內蒸之,三升米頃藥成,取如大豆許,綿裹納陰中,日一。
治男女陰中瘡濕癢方∶
黃連 梔子 甘草 黃柏(各一兩) 蛇床子(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為細末,以粉瘡上,無汁以豬脂和塗之。深者,用綿裹納瘡中,日二。
治陰瘡方∶
蕪荑 芎 黃芩 甘草 礬石 雄黃 附子 白芷 黃連(各六銖)
上九味 咀,以豬膏四兩,合煎敷之。治陰中癢,如蟲行狀方∶
礬石(十八銖) 川芎(一兩) 丹砂(少許)
上三味治下篩,以綿裹藥著陰中,蟲自死。
治陰中癢入骨困方∶
大黃 黃芩 黃 (各一兩) 芍藥(半兩) 元參 丹參(各十八銖) 吳茱萸(三十銖)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野狼牙兩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洗,日五六度。
治男女陰蝕略盡方∶
蛤蟆 兔屎上二味等分為末,取敷瘡上。
又方蛇床子(一方用芎 ) 當歸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地榆(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洗,日三夜二。
又方蒲黃(一升) 水銀(一兩)
上二味研,以粉其上。
又方肥豬肉十斤,以水煮,取熟去肉,盆中浸之,冷易,不過三兩度。亦治陰中癢有蟲。
治女人交接輒血出方∶
桂心 伏龍肝(各二兩)
上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立止。
治童女交接,陽道違理及為他物所傷,血出流離不止方∶
取釜底墨少許研胡麻以敷之。
又方燒繭絮灰敷之。
又方燒青布並發灰敷之,立愈。
治合陰陽輒痛,不可忍方∶
黃連(一兩半) 牛膝 甘草(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洗,日四度。
治婦人傷於丈夫,四體沉重,噓吸頭痛方∶
香豉 蔥白(各一升) 生地黃(八兩)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 芍藥(五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慎房事。(《集驗方》無生薑、甘草)
白玉湯治婦人陰陽過度,玉門疼痛,小便不通方。
白玉(一兩半) 白朮 當歸(各五兩) 澤瀉 蓯蓉(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酒一斗,煎玉五十沸,去玉納藥,煎取二升,分再服,相去一炊頃。
治動胎見血,腰痛小腹疼,月水不通,陰中腫痛方∶
蒲黃 當歸(切,各二兩) 蔥白(一斤,切) 吳茱萸 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
治妊娠為夫所動,欲死,單行竹瀝汁方∶
取淡竹,斷兩頭節,火燒中央,器盛兩頭,得汁飲之,立效。
桑根白皮湯治傷於丈夫,苦頭痛,欲嘔,心悶方。
桑根白皮(半兩) 乾薑(二兩) 桂心(五寸) 大棗(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適衣無令汗出。
治嫁痛單行方∶
大黃十八銖,取好酒一升,煮三沸,頓服之佳。
治小戶嫁痛連日方∶
甘草(三兩) 芍藥(半兩) 生薑(十八銖) 桂心(六銖)
上四味 咀,以酒二升,煮三沸,去滓,盡服神效。
又方牛膝五兩,以好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治小戶嫁痛方∶烏賊魚骨燒為屑,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陰寬大令窄小方∶
兔屎 乾漆(各半兩) 鼠頭骨(二枚) 雌雞肝(二枚,陰乾百日)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月初七日,合時著一丸陰頭,令徐徐納之,三日知,十日小,五十日如十五歲童女。(一本無乾漆,有礬石。)
治陰冷令熱方∶
納食茱萸於牛膽中,令滿。陰乾百日,每取二七枚,綿裹之,齒嚼令碎,納陰中,良久熱如火。
灸法月水不利,奔豚上下並無子,灸四滿三十壯,穴在丹田兩邊,相去各開寸半。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
婦人胞落頹,灸臍中三百壯。
又灸身交五十壯,三報,在臍下橫紋中。
又灸背脊當臍五十壯。
又灸玉泉五十壯,三報。
又灸龍門二十壯,三報,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此穴卑今廢不針灸。
婦人胞下垂注,陰下脫,灸挾玉泉三寸,隨年壯,三報。
婦人陰冷腫痛,灸歸來三十壯,三報,挾玉泉五寸是其穴。
婦人慾斷產,灸右踝上一寸,二壯即斷。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