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Harrington棒固定

雙Harrington棒固定用於脊柱骨折脫位的治療,手術相關解剖。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適應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切口與顯露,2.定位,3.骨折脫位的整復,4.上鉤的放置,5.下鉤的放置,6.置入哈氏棒,7.植骨融合,8.縫合切口,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雙Harrington棒固定

別名

雙哈氏棒固定術;雙Harrington棒內固定

分類

骨科/脊柱外科手術/脊柱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

ICD編碼

81.0504

適應症

雙Harrington棒固定適用於:
1.胸腰椎椎體爆裂型骨折,椎體壓縮超過1/2者常發生慢性不穩定,宜早期行切開復位雙哈氏棒內固定。合併不全截癱者需行減壓術。
2.脊柱屈曲牽張型損傷,脊柱中後柱不穩定,可採用雙哈氏壓縮棒固定。

術前準備

準備合適的哈氏固定器械。

麻醉和體位

可選用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俯臥位。

手術步驟

1.切口與顯露

取後正中切口,切口長度為傷椎上3個棘突至下3個棘突。切開皮膚、皮下和棘上韌帶,骨膜下剝離骶棘肌,顯露傷椎上、下各3個棘突、椎板和關節突。手術宜從健椎向傷椎顯露,仔細剝離骨折或脫位處的椎板,避免骨膜剝離器與椎板骨折片進入椎管。去除凝血塊,明確脊椎附屬檔案骨折、小關節移位或交鎖以及棘間韌帶、黃韌帶斷裂等情況。

2.定位

根據脊椎後柱損傷情況與體表標誌,對比術前X線片或CT片判斷骨折脫位的椎體。重要標誌有:①肩胛下角對第7肋間隙;②胸腰段可據有無肋骨來判定,第12肋骨與腰1橫突間距約1橫指;③腰3橫突最長;④髂嵴最高處對腰3~4棘突間隙;⑤腰骶部根據椎間活動度及黃韌帶是否存在可定位;必要時術中拍片定位。

3.骨折脫位的整復

分兩組進行牽引,一組牽雙足,一組牽繞過腋下之中單,牽引力由小到大。牽引持續數分鐘後,術者用持骨鉗夾住上下位完整棘突,向背面提拉復位。當有關節突脫位時,暫將腎橋抬高使脊柱屈曲,夾持棘突或撬撥關節突矯正旋轉與移位,復位困難時可以切除一側或雙側下位脊椎的上關節突。復位後放平腎橋,恢復脊柱生理彎曲。

4.上鉤的放置

上鉤一般放置在傷椎以上2個節段處,首先刮除置鉤處的關節囊,顯露關節突,用骨鑿將下關節突和椎板下緣修平切去3~4mm,便於認清小關節間隙和防止上鉤向外滑移。以上位下關節突下緣與小關節中線交點外側3mm作為椎弓根的標記,確保鉤掛入關節間隙而鉤刃抵達椎弓根部。然後試行放一鉤端銳利的上鉤,方法是把套送鉤棒之鉤端斜行插入關節間隙,邊錘擊邊放平送鉤棒,使鉤掛牢,可以取出,換一鈍頭或帶嵴上鉤。最後放妥上鉤,避免損傷脊髓。如果需要用壓縮桿,則需顯露橫突,將鉤掛在橫突根部,鉤刃處於肋骨頸與橫突之間較為安全。

5.下鉤的放置

下鉤一般掛在傷椎以下2節椎板,切除黃韌帶與棘間韌帶,在棘突間隙置一撐開器便於椎板開窗,用尖嘴鉗或小骨刀咬或鑿平椎板上緣,包括關節突內側部分,在看清硬膜外脂肪的情況下穩妥安置下鉤。使用壓縮鉤時,安置在椎板下緣,要先切除黃韌帶,咬平椎板下緣及部分下關節突內緣,而後安置合適的下鉤。

6.置入哈氏棒

選擇適當長度哈氏棒,用彎棒器折成符合生理彎曲的弧度,為了恢復椎體的高度,胸椎宜用偏直的棒,而腰椎則使用有一定前凸角度的棒。用老虎鉗或特殊持棒鉗夾持哈氏棒套入上、下鉤鉤孔,保持棒與脊柱的弧度相對應,進行撐開或壓縮哈氏棒操作,哈氏棒的撐開端套入墊圈或綁鋼絲,防止鉤滑動。

7.植骨融合

將椎板、關節突和橫突背面的皮質骨鑿成粗糙面,並鑿取髂後上棘游離骨塊,剪成細條狀行植骨術,融合範圍可包括骨折脫位部的2~3節脊椎,也可行哈氏棒整個固定節段的植骨融合。

8.縫合切口

充分止血,放置負壓引流管,分層縫合切口。

術中注意要點

1.在後柱破裂或嚴重脫位伴韌帶廣泛撕裂者有可能發生過度牽引,可在損傷部位上、下棘突或椎板間綁鋼絲固定後再行撐開。
2.哈氏棒的鋸齒與棒體部連線處是應力集中部位,易在此處斷棒,儘量避免在此處折彎哈氏棒。
3.當折彎的哈氏棒旋轉時可致脊柱側彎,為避免棒體旋轉,下位鉤可選用方孔鉤與相應的一端為方形之哈氏桿。
4.合併脊髓、神經損傷的病人可同時或擇期行椎管減壓探查。

術後處理

1.術後按常規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引流管接負壓引流袋,24~72h拔除。
2.臥硬板床,避免軀幹旋轉與過度伸屈,10~14d拆線,對無截癱者,可行石膏背心固定,逐漸下床行功能鍛鍊。5個月以後去除石膏。
3.只做2~3個節段融合者,於術後1年,植骨癒合牢固後,可去除哈氏棒,整個固定節段均已融合者可不取出內固定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