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鳳牡丹紋銅鏡

雙鳳牡丹紋銅鏡

古代銅鏡的一種。為吉安路城隍廟下禮巷內往胡東有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鳳牡丹紋銅鏡
  • 出土地點:江西吉安縣
  • 所屬年代:元代
江西吉安地處江西中部,贛江中游,有“京九明珠”美稱。早在元代,吉安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宜,手工業發達,是銅鏡鑄造的產地之一。
“吉安路城隍廟下禮巷內往胡東有作”銘文的雙鳳牡丹紋銅鏡圓形,平頂小圓鈕,六瓣如意鈕座,直徑18.5厘米,重470克。鏡體輕薄,銅質呈銀白色中閃黃。主要紋飾以鈕座外二周單線將鏡背分成內、中、外三大區。內區兩側飾一對長尾引頸鳳鳥,回首飛翔,鳳間飾雲紋。中區鋪滿纏枝牡丹花,鈕上方有一條長方形框,內鑄商標銘記“上等端正青銅鏡”,行楷書七字,鈕下方長方形印章,框內一橫三豎款。鑄有“吉安略城隍廟下禮巷內住胡東有作”十五楷書體銘文。外區飾纏枝卷草紋,雙線素凹圈,卷緣突起(彩照)。在諸銅鏡圖錄資料中,僅發現黃啟善先生主編《廣西銅鏡》收錄一面“胡東有雙鳳牡丹紋銅鏡”(拓片);其紋飾與本文完全雷同,很可能為同一工匠胡東有所制。《廣西銅鏡》還載錄一面“胡東有纏枝牡丹紋銅鏡”。另外,在《考古》1988年第7期上,也載錄三面元鏡,第一面是“八乳規矩紋鏡”,1982年由江西南昌市收集。第二面是“團花纏枝紋鏡”,1986年在江西安義縣出土。第三面是“蔓草獸紋鏡”,1972年在江西九江市出土。現已發現六面紋飾各異、直徑不一的銅鏡,均鑄有“吉安路城隍廟下禮巷內住胡東有作”或“吉安路胡東有作”銘文的鏡種,亦說明江西吉安縣在元代就是鑄鏡業的中心。
查“吉安路”銘文史料獲悉,夏商時期,吉安為中原九州之一,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地人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另天下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隋開皇十年 (公元590年),改廬州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元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因此,凡是鑄有“吉安路”銘文的銅鏡,應是元代鑄造的銅鏡無疑,而不是明鏡,鑄地在吉安縣。關於此鏡鑄造年代,據清乾隆年間《吉安府志》卷35載:“仁皇皇慶元年壬子,此吉州舊分地,改吉州路為吉安路”。以此,本鏡鑄造的年代應上限到元代皇慶元年(1312年),屬元代中期以後的製品。鏡上鑄“墟隍廟下禮巷內住”銘文是作坊詳細住地,即城隍廟南邊禮巷。吉安城隍廟始建元代,乃奉祀祖宗,神仙或前代賢哲地方,有歷史和文物價值,今是否遺存,有待再考。“胡東有作”銘文是作坊主姓名。元代吉安縣店鋪林立,鑄鏡以胡家最著名,製造銅鏡產品量多,遠銷到廣西桂林,柳州和江西的南昌、九江、安義、豐城等地區。
江西吉安自宋代以來,就開始鑄造銅鏡,如南來吉州鑄造的“吉州李道夫”鏡,現已成為孤品,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我藏此鏡,從鑄造工藝上研究,頗有宋代的遺風,是採用淺浮雕手法鑄造而成。雙鳳姿態呈十字形展翅,並拖著長捲曲尾,十分生動活潑。纏枝牡丹紋和卷草紋用平地凸線淺浮雕構成,線條勻密精細,富於變化.象徵吉祥富貴。商標銘記承襲宋代湘州石宗鑄鏡模式,又具有元代鑄鏡獨特的風格。宋鏡商標往往兩行為主,文字繁多,如“湖州儀鳳橋石家復正一色青銅鏡”。而元鏡商標為單行,宇數少,如“上等端正青銅鏡”。宋鏡中有商標銘記者,一般無紋飾,簡稱素鏡,而元鏡除商標外常帶有裝飾圖案。吉安縣不僅鑄造元鏡,還仿鑄漢鏡,帶有“吉安路”銘文的“八乳規矩紋鏡”實為一例,但鑄造工藝粗糙不精,很難同漢唐宋鏡相媲美。
本鏡的特點是鑄造較精細,整個紋飾布局、鳳鳥神態,纏枝牡丹花和卷草紋描繪都同元代青花瓷上式樣一脈相承,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是比較可靠的元代江西吉安縣所鑄的銅鏡。該鏡出土面世,為研究元代江西吉安縣鑄鏡業的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