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編碼理論還識別出三種加工類型
表征的
直接激活語詞的或非語詞的表征。
參照性的
利用非語詞系統激活語詞系統
聯想性的
在同一語詞或非語詞系統的內部激活表征。當然,有時,一個既定的任務也許只需要其中的一種加工過程,但有時則需要所有三種加工過程。雙重編碼理論可用於許多認知現象,其中有記憶、問題解決、概念學習和語言習得。雙重編碼理論說明了吉爾福特智力理論中空間能力的重要性。因為,大量通過視覺獲得的映象所涉及的正是空間領域的信息。因此,對於雙重編碼理論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可通過同時用視覺和語言的形式呈現信息來增強信息的回憶與識別。
1975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帕維奧(Paivio)提出長時記憶中的雙重編碼理論。他認為長時記憶可分為兩個系統,即表象系統和語義系統。表象和語義是兩個既相平行又相聯繫的認知系統,表象系統以表象代碼來儲存信息,語義系統以語義代碼來儲存信息。人的視覺表象特別發達,他們可以分別由有關刺激所激活。語義代碼是一種抽象的意義表征。一些離散的材料由於有了意義上的聯繫而被組織起來,使記憶變得相對容易。
Paivio所做的試驗還發現,如果給被試以很快的速度呈現一系列的圖畫或字詞,那么被試回憶出來的圖畫的數目遠多於字詞的數目,這個試驗說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優勢。也就是說,大腦對於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和記憶速度要好於語義記憶的效果和速度。 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腦中存在兩個功能獨立卻又相互聯繫的加工系統:一個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加工系統,另一個是以意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意象系統專門表征和加工非語言的物體和事件,它由相互具有聯想關係的意象表征組成,而言語系統表征和加工言語信息,由相互聯繫的言語表征組成。 認知是通過兩個特殊表征系統(modality-specific)支持的,這兩個系統是來自經驗並且在表述和加工關於非語言的實物、事件的信息和語言信息上有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