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約束:中國商品市場波動的分析

雙重約束:中國商品市場波動的分析

《雙重約束:中國商品市場波動的分析》的研究對象是改革以來轉軌時期中國商品市場的波動。中心論點是商品市場的持續繁榮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難以為繼,必然走向蕭條和疲軟,這種轉變是由於受到來自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雙重約束,特別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需求約束呈逐漸加強之勢,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咄咄逼人。供給約束,主要表現為產品結構失衡,質量品種不對路,特別是農產品的供應偏緊。需求約束加劇的突出表現是80年代末期以來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新現象:生產過剩和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化。需求約束、生產過剩、買方市場(儘管這些概念的內涵是有差別的), 出現於長期受供給約束之苦的中國,不能不說是一件大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們的出現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是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表現和標誌,同時又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因為從當前現實來看,生產過剩比產品短缺更富有挑戰性,生產過剩所造成的危害,絕不遜色於產品短缺。因此,為了實現商品市場發育的良性循環,熨平惡性波動,必須高度重視需求約束和生產過剩;同時,也絕對不能忽視供給約束和產品短缺。《雙重約束:中國商品市場波動的分析》立足於這兩方面,提出了將中國商品市場波動控制在“可運行區間”的若干政策主張。

基本介紹

  • 書名:雙重約束:中國商品市場波動的分析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73頁
  • 開本:32
  • 品牌:商務印書館
  • 作者:陳樂一
  • 出版日期:199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0027276, 9787100027274
前 言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學說
第二章 對西方經濟周期理論的一般考察
2.1 經濟周期的含義
2.2 經濟周期的類型
2.3 外生理論與內生理論

第三章 對西方經濟周期學派的考察
3.1 引言
3.2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經濟周期理論
3.3 熊彼特的經濟周期理論
3.4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
3.5 哈羅德—多馬模型
3.6 卡爾多的經濟周期模型
3.7 薩繆爾森的乘數一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
3.8 希克斯的經濟周期模型
3.9 貨幣主義的經濟周期理論
3.10 新古典總量經濟學的經濟周期理論
3.11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3.12 政治性經濟周期理論

第四章 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史的考察
4.1 危機史的脈絡和梗概
4.2 1825—1850年危機
4.3 1850—1870年危機
4.4 1870—1914年危機
4.5 1914—1950年危機
4.6 50年代以來的危機

第五章 對社會主義經濟波動的考察
5.1 商品供給短缺及其波動
5.2 對社會主義經濟波動的認識過程及其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

第六章 商品市場波動實證分析
6.1 波動形態的測定
6.2 波動的表象特徵
6.3 商品市場波動與巨觀經濟波動的對比分析

第七章 商品市場波動特徵分析
7.1 商品市場的晴雨表:物價指數的分析
7.2 商品市場波動與貨幣
7.3 商品市場的持續繁榮和消費不足
7.4 波動態勢的轉化——供給與需求雙重約束的並存

第八章 波動中的主體要素分析
8.1 居民經濟行為分析
8.2 統制經濟體制時期的政府和企業
8.3 改革以來主體角色的演變
8.4 中央政府管理者身份的實現——擴張和收縮政策的交替出現

第九章 繁榮走向蕭條的分析
9.1 引言
9.2 繁榮走向蕭條的供給因素分析
9.3 繁榮走向蕭條的需求因素分析
9.4 雙重約束的並存及其啟示

第十章 雙重約束緩和的巨觀環境:科學的政府調節和穩健的巨觀經濟政策
10.1 政府調節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10.2 政府調節的困難及其適度性
10.3 中國的政府調節
10.4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完善

第十一章 雙重約束緩和的微觀基礎:居民和企業行為的規範
11.1 居民經濟行為的規範
11.2 國有企業行為的規範

第十二章 商品市場良性循環實現的選擇
12.1 發展生產,強化對農業的支持,增加商品有效供給
12.2 密切注視購買力動態對商品市場的影響
12.3 加強對商品市場供求矛盾的巨觀調節
12.4 進一步完善重要商品的儲備制度
12.5 努力促成與國際商品市場的接軌
12.6 量化“可運行區間”,建立商品市場波動預警體系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