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譯林·一力文庫011:紅字》主要內容簡介:自從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後,北美大地便失去了昔日的恬靜和安寧,起先成為清教徒逃避禍患、尋找精神歸宿的福佑之地,繼而成為殖民者開拓疆域的冒險樂園。毋庸置疑,北美一代移民的先驅是英國的清教徒,他們的首次遠航既不是為了探險覓寶,也不是被迫背井離鄉,而是為了宗教信念才揚起了理想的風帆。而後,許許多多清教徒夾雜在移民的人流之中漂洋過海來到北美洲,聚居在被東海岸的人稱為“新英格蘭”的地區。他們把宗教理念帶到這裡,依照清教教義規範言行,並且按照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勞作、生息,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在清教徒數代人的遷徙生涯中,既有五月花般的絢麗時刻,也有陰霾密布的日子,還有過許多悲歡離合。霍桑的小說《紅字》所講述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早期清教徒移民中的一段辛酸往事。《紅字》的主人公普林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婦,隨著清教徒移民來到北美新英格蘭。她年邁的丈夫是位學者,據說正在阿姆斯特丹,不知是因體弱多病還是因處理英國的善後事務,未能與普林同行。普林甫抵新英格蘭移民小鎮,孤身一人,舉步維艱。幸與牧師亞瑟,丁梅斯代爾相識,普林得到悉心照料,從此安居下來。後來,二人感情曰篤成為情人,並且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
基本介紹
- 書名:雙語譯林011:紅字
- 作者:納撒尼爾·霍桑
- 類型:小說名著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7544722562, 9787544722568
- 品牌:鳳凰壹力
- 外文名:The Scarlet Letter
- 譯者:方華文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16
- 定價:28.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雙語譯林·一力文庫011:紅字》:美國19世紀浪漫主義經典之作,被海明威列入“提高藝術水平的文學書目”,美國中學規定學生必讀十部名著之一,買中文版送英文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納撒尼爾·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譯者:方華文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愛倫·坡稱他的小說“屬於藝術的最高層次,一種唯有最高級別的天才方能駕馭的藝術”。霍桑對美國文學史上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諸如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福克納等,都產生過深遠影響。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者。愛倫·坡稱他的小說“屬於藝術的最高層次,一種唯有最高級別的天才方能駕馭的藝術”。霍桑對美國文學史上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諸如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福克納等,都產生過深遠影響。
媒體推薦
人們在《紅字》里讀到了一段段優美寧靜的篇章.讀到了在《聖經》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同情和憐憫.讀到了忠誠和眼淚……
——余華
沒有一本書像《紅字》這樣叫我寢食不安,因為沒有一本書像它這么寫,這很奇怪。我想,跟我最久的東西,除了我的身體器官,就是這本書了,彌足珍貴,這是我作家夢之初的一個偶像。
——馬原
——余華
沒有一本書像《紅字》這樣叫我寢食不安,因為沒有一本書像它這么寫,這很奇怪。我想,跟我最久的東西,除了我的身體器官,就是這本書了,彌足珍貴,這是我作家夢之初的一個偶像。
——馬原
圖書目錄
譯序/1
第一章 牢門/1
第二章 市場/3
第三章 認出/13
第四章 會面/22
第五章 赫絲特做針線活/29
第六章 珍珠/38
第七章 總督府的大廳/48
第八章 小精靈和牧師/55
第九章 醫生/65
第十章 醫生和病人/75
第十一章 內心世界/85
第十二章 牧師的夜遊/92
第十三章 赫絲特的另一面/103
第十四章 赫絲特和醫生/11l
第十五章 赫絲特與珍珠/118
第十六章 林間散步/125
第十七章 教長與教民/132
第十八章 陽光普照/143
第十九章 溪邊的孩子/150
第二十章 迷惘的牧師/158
第二十一章 新英格蘭的節/169
第二十二章 遊行/178
第二十三章 披露紅字內幕/189
第二十四章 尾聲/198
第一章 牢門/1
第二章 市場/3
第三章 認出/13
第四章 會面/22
第五章 赫絲特做針線活/29
第六章 珍珠/38
第七章 總督府的大廳/48
第八章 小精靈和牧師/55
第九章 醫生/65
第十章 醫生和病人/75
第十一章 內心世界/85
第十二章 牧師的夜遊/92
第十三章 赫絲特的另一面/103
第十四章 赫絲特和醫生/11l
第十五章 赫絲特與珍珠/118
第十六章 林間散步/125
第十七章 教長與教民/132
第十八章 陽光普照/143
第十九章 溪邊的孩子/150
第二十章 迷惘的牧師/158
第二十一章 新英格蘭的節/169
第二十二章 遊行/178
第二十三章 披露紅字內幕/189
第二十四章 尾聲/198
文摘
著作權頁:
第七章 總督府的大廳
一日,赫絲特.普林拿著一雙手套來到貝林厄姆總督的府邸。總督托她為這雙手套鑲邊和刺繡圖案,好在莊嚴的重大場合戴。這位前任統治者在一次普選中雖然從最高的品級降了一二等,但他在殖民地的官吏中仍具有受人尊敬的權勢。
赫絲特所以挑這個時候來見一位在處理當地事務中既有權力又有影響力的人物,並非單單為送一雙刺繡的手套,而是有著更重要的原因。她風聞當地的一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奉行嚴格原則的頭面人物企圖把她的孩子從她的身邊奪走。如上文所言,這些善良的人揣測珍珠是魔鬼的骨血,便順理成章地斷定,出於基督徒對其母親靈魂的關心,有必要把這樣一塊絆腳石從道路上搬開。從另一方面來講,假如這孩子確實能夠在道德及宗教方面有所長進,確實具有最終皈依的素質,那么,把她交給一個比赫絲特.普林明智、勝任的監護人,會更有利於她發展前途。據說,在熱衷於這項計畫的人當中,貝林厄姆是最活躍的一個。像這類事情如果再遲一些年月發生,頂多不過交給市鎮行政管理委員會的成員裁判,可在當時卻成了公眾討論的問題,而且還要由高官顯貴們表決,所以這就讓人驚奇,的確顯得非常荒唐可笑。所以,赫絲特·普林是懷著滿腹的憂慮從她那孤寂的茅屋出發的。不過,她清楚自己的權利,覺得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一邊是公眾,另一邊是一個以蒼天的憐憫為依賴的孤獨女人。當然,小珍珠是她的伴侶。這孩子已到了能輕輕鬆鬆隨母親跑路的年齡,從早到晚地蹦蹦跳跳,就是行比這長許多的路程也不在話下。可是,她常常要求母親把她抱在懷裡,不是出於需要,而多是撒嬌任性。過不了一會兒,她又要求把她放下,接著便沿著萆徑跑到赫絲特的前頭,一路上摔許多跟頭。但不至於受傷。前面我們談過珍珠那富麗堂皇的美,一種閃爍著強烈活潑光彩的美。她的皮膚散發出光澤,眼睛極度深邃明亮,濃密的頭髮已經變成了深棕色,過幾年就會接近墨色。她的體內有一團火燃遍全身。看起來,她像是情慾橫流的一瞬間意想不到的結晶。為這孩子設計衣服時,母親讓自己的想像力朝華麗的方向充分發揮,用一件式樣奇特的紅色天鵝絨裙衫裝扮她,上面滿都是用金線繡出的圖案和飾邊。裙衫的色彩之強烈,足可以令一張稍差一些的面孔蒼白失色,但和珍珠的美貌卻十分相稱,把她變成了世界上最明亮的小火團。
第七章 總督府的大廳
一日,赫絲特.普林拿著一雙手套來到貝林厄姆總督的府邸。總督托她為這雙手套鑲邊和刺繡圖案,好在莊嚴的重大場合戴。這位前任統治者在一次普選中雖然從最高的品級降了一二等,但他在殖民地的官吏中仍具有受人尊敬的權勢。
赫絲特所以挑這個時候來見一位在處理當地事務中既有權力又有影響力的人物,並非單單為送一雙刺繡的手套,而是有著更重要的原因。她風聞當地的一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奉行嚴格原則的頭面人物企圖把她的孩子從她的身邊奪走。如上文所言,這些善良的人揣測珍珠是魔鬼的骨血,便順理成章地斷定,出於基督徒對其母親靈魂的關心,有必要把這樣一塊絆腳石從道路上搬開。從另一方面來講,假如這孩子確實能夠在道德及宗教方面有所長進,確實具有最終皈依的素質,那么,把她交給一個比赫絲特.普林明智、勝任的監護人,會更有利於她發展前途。據說,在熱衷於這項計畫的人當中,貝林厄姆是最活躍的一個。像這類事情如果再遲一些年月發生,頂多不過交給市鎮行政管理委員會的成員裁判,可在當時卻成了公眾討論的問題,而且還要由高官顯貴們表決,所以這就讓人驚奇,的確顯得非常荒唐可笑。所以,赫絲特·普林是懷著滿腹的憂慮從她那孤寂的茅屋出發的。不過,她清楚自己的權利,覺得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一邊是公眾,另一邊是一個以蒼天的憐憫為依賴的孤獨女人。當然,小珍珠是她的伴侶。這孩子已到了能輕輕鬆鬆隨母親跑路的年齡,從早到晚地蹦蹦跳跳,就是行比這長許多的路程也不在話下。可是,她常常要求母親把她抱在懷裡,不是出於需要,而多是撒嬌任性。過不了一會兒,她又要求把她放下,接著便沿著萆徑跑到赫絲特的前頭,一路上摔許多跟頭。但不至於受傷。前面我們談過珍珠那富麗堂皇的美,一種閃爍著強烈活潑光彩的美。她的皮膚散發出光澤,眼睛極度深邃明亮,濃密的頭髮已經變成了深棕色,過幾年就會接近墨色。她的體內有一團火燃遍全身。看起來,她像是情慾橫流的一瞬間意想不到的結晶。為這孩子設計衣服時,母親讓自己的想像力朝華麗的方向充分發揮,用一件式樣奇特的紅色天鵝絨裙衫裝扮她,上面滿都是用金線繡出的圖案和飾邊。裙衫的色彩之強烈,足可以令一張稍差一些的面孔蒼白失色,但和珍珠的美貌卻十分相稱,把她變成了世界上最明亮的小火團。
序言
自從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後,北美大地便失去了昔日的恬靜和安寧,起先成為清教徒逃避禍患、尋找精神歸宿的福佑之地,繼而成為殖民者開拓疆域的冒險樂園。毋庸置疑,北美一代移民的先驅是英國的清教徒,他們的首次遠航既不是為了探險覓寶,也不是被迫背井離鄉,而是為了宗教信念才揚起了理想的風帆。而後,許許多多清教徒夾雜在移民的人流之中漂洋過海來到北美洲,聚居在被東海岸的人稱為“新英格蘭”的地區。他們把宗教理念帶到這裡,依照清教教義規範言行,並且按照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勞作、生息,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在清教徒數代人的遷徒生涯中,既有五月花般的絢麗時刻,也有陰霾密布的日子,還有過許多悲歡離合。霍桑的小說《紅字》所講述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早期清教徒移民中的一段辛酸往事。
《紅字》的主人公普林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婦.隨著清教徒移民來到北美新英格蘭。她年邁的丈夫是位學者,據說正在阿姆斯特丹,不知是因體弱多病還是因處理英國的善後事務,未能與普林同行。普林甫抵新英格蘭移民小鎮,孤身一人,舉步維艱。幸與牧師亞瑟·丁梅斯代爾相識,普林得到悉心照料,從此安居下來。後來,二人感情日篤成為情人,並且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然而,他們的美滿生活卻不為世俗社會所認同,普林被認為是敗壞風氣、與人通姦的壞女人,迎著她而來的,不是惡毒的語言就是唾沫和白眼。政教合一的加爾文神秘宗教教庭判處普林監禁並罰以胸前佩戴一個紅色的“A”字(英文ADuLTERY——通姦的第一個字母),以此羞辱。普林為了心愛的人甘願受罰,自始至終沒有說出牧師的名字。而丁梅斯代爾卻因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敢承認與普林的私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普林被教庭示眾、遭人羞辱。最令他痛苦不堪的是此時此刻他還要履行牧師的職責,強打起精神勸普林懺悔——當眾供出姦夫的名字。而那個“傷風敗俗”的男人恰恰是牧師本人。
普林的丈夫齊林沃思和妻子分別兩年之後,千里迢迢趕來與妻子團聚,卻目睹了她胸佩紅字、懷抱嬰兒、站在監獄門口示眾的一幕。齊林沃思氣急敗壞,追問嬰兒的生父是誰,可是從妻子的嘴裡連一個字也問不出來。老奸巨滑的齊林沃思想出一個花招,迫使普林不敢泄露他的身份,然後喬裝成醫生暗中查訪,發現蛛絲馬跡便順藤摸瓜,最終認定與妻子偷情者正是牧師。齊林沃思不露聲色,以看病為由窺視牧師的隱私,旁敲側擊,竭盡精神折磨之能事,以達到報復的目的。久而久之,牧師的精神已接近崩潰的邊沿,他背地裡竟以自戕來洗刷恥辱,致使身心受到毀滅性的創傷。一次布道結束後,丁梅斯代爾鼓足勇氣,當眾承認與普林有過私情,終於把數年來使他喘不過氣的胸中塊壘吐了出來。但他也心力交瘁,安詳地死在了普林的懷中。
《紅字》是一部飽含著辛酸眼淚的文學作品,傾注了作者的一腔真情,令人讀罷眼熱、心酸,總有一絲絲憂傷在腦際縈迴。若問霍桑為何推出這樣一部旗幟鮮明的作品,向一些具有濃烈封建主義傾向的宗教思想興師問罪,我們一俟了解了霍桑的家世,便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了。
霍桑1804年7月4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薩萊姆鎮,出身望族。他的祖輩都是清教徒,一直居住在新英格蘭。曾經有評論家認為,霍桑的(《紅字》一書有著贖罪的跡象。為了準確地把握霍桑文學創作的思想脈絡,略費筆墨追溯清教徒的北美遷徒史,顯然很有必要。清教徒十六世紀中葉源於英國.本為英國國教聖公會內以加爾文宗教思想為旗幟的改革派,後又從中發展出脫離國教的新宗派。清教徒要求清除天主教舊制的繁瑣儀文,反對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提倡勤儉廉潔的生活,這一思潮對日後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十六世紀中葉,一些清教徒為了尋找精神家園,隆冬時節從英國朴茨茅斯港踏上艱難的航程。史載,約150名清教徒乘著一艘三桅帆船,頂著十級惡浪,迎著刺骨的海風,橫渡大西洋,抵達北美大陸東海岸,拉開了北美移民歷史的序幕。至今還陳列在美國國會大廈的數塊岩石,就是當年移民先驅在漫漫長夜裡迎來黎明的曙光、最終成功登入的佐證。由於清教徒鮮明的政治主張與統治階級相悖.英國歷史上數個封建王朝都有過迫害清教徒的暴政。許多清教徒不堪國內的社會動盪和封建王朝的迫害,大舉向北美移民,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大遷徙。從人類公正和平等的角度來審視北美移民史,這部輝煌的歷史中也有著極其骯髒的一頁。這部歷史是開拓史、發展史,也是罪惡史、血淚史。在數不清的罪孽中,既有移民對土著人的奴役、殘害和殺戮,也有移民之間的爾虞我詐、以強凌弱、相互殘殺。蒙昧時代,爭鬥的雙方為了生存而拼得你死我活,或許可以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稍稍加以詮釋。而北美移民之間的紛爭、流血,大多不是為了在殘酷的自然條件下求生存,而是為內心貪婪的慾念所驅使。廓清北美移民遷徙這一歷史概念,我們便能從《紅字》一書的字裡行間窺出霍桑的贖罪心態,當然是替他的祖輩贖罪,或者可以廣義地理解為為北美移民生涯中的罪孽而懺悔。
霍桑的祖上著實有過數位顯赫的人物,他們居高官、享榮華,風光一時。但他們在霍桑的心目中並不值得敬重,因為他們或者在迫害異教徒的惡潮中大開殺戒,或者在1692年的巫士大審案中草菅人命,形象極不光彩。霍桑對自己清教徒祖先的罪惡歷史一直耿耿於懷,認為那是家族史上永遠抹不掉的污點。他唯有用筆來打開人們禁錮的心扉,弘揚真善美,滌除假惡醜,才能為祖上贖罪。這或許是霍桑寫作((紅字》的初衷,也是他胸中激情奔涌的肇因。霍桑憎恨罪惡,“懼怕”罪惡,見不得血腥的字樣,極不願讓“兇殘暴戾、殺人越貨”之類的罪惡從自己的筆端流淌出來。所以他把《紅字》構思成一個悲戚的故事,或許只是北美移民眾多罪孽中的一“小孽”,但足以讓人們在分辨不清“善”與“惡”的迷茫之中醒悟過來,並勸誡人們從善如流。
在談及《紅宇》的創作時,霍桑曾披露過他的構思經歷……
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他百無聊賴地來到薩萊姆鎮的海關,在房屋拐角的廢紙堆里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包裹,裡面有一些陳舊的檔案和一塊霉爛的紅布,紅布的形狀很像英文大寫字母“A't。他漫不經意地把紅布放到胸前,隨即周身顫慄,這顫慄還伴隨著內心的陣陣灼痛。
這段經歷不論真實與否,讓人聽起來總覺得像天方夜譚。其實,霍桑很早就開始關注清教徒生活的題材了,在《紅字》之前的多部作品中描述過清教徒對性別及婚姻的嚴肅態度,為日後創作《紅字》積累了大量的素材。正是得益於這些清教徒生活的素材,霍桑才能夠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構畫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把心底的激情全部凝聚到筆端,刻畫出了一個美麗的天使般的形象。他筆下的普林雖面色蒼然但心靈聖潔,雖衣衫襤褸但光彩動人。他創作出如此催人淚下的故事,在故事中營造出如此淒涼的氣氛,其本意無外乎譴責清教徒的卑劣行徑。清教徒倡導勤儉、反對奢靡,無疑是淨化社會的一劑良藥,但標榜禁慾,讓世人過苦行僧般的生活,多少有泯滅人性之嫌。《紅字》的女主人公普林,正是清教徒狂熱宗教信仰祭壇上的無辜羔羊。迫害普林的劊子手,看似移民小鎮的教堂法庭,其實真正的元兇乃是鼓吹加爾文宗教思想的教會勢力。
方華文
於一九九五年二月十四日
《紅字》的主人公普林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婦.隨著清教徒移民來到北美新英格蘭。她年邁的丈夫是位學者,據說正在阿姆斯特丹,不知是因體弱多病還是因處理英國的善後事務,未能與普林同行。普林甫抵新英格蘭移民小鎮,孤身一人,舉步維艱。幸與牧師亞瑟·丁梅斯代爾相識,普林得到悉心照料,從此安居下來。後來,二人感情日篤成為情人,並且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然而,他們的美滿生活卻不為世俗社會所認同,普林被認為是敗壞風氣、與人通姦的壞女人,迎著她而來的,不是惡毒的語言就是唾沫和白眼。政教合一的加爾文神秘宗教教庭判處普林監禁並罰以胸前佩戴一個紅色的“A”字(英文ADuLTERY——通姦的第一個字母),以此羞辱。普林為了心愛的人甘願受罰,自始至終沒有說出牧師的名字。而丁梅斯代爾卻因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敢承認與普林的私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普林被教庭示眾、遭人羞辱。最令他痛苦不堪的是此時此刻他還要履行牧師的職責,強打起精神勸普林懺悔——當眾供出姦夫的名字。而那個“傷風敗俗”的男人恰恰是牧師本人。
普林的丈夫齊林沃思和妻子分別兩年之後,千里迢迢趕來與妻子團聚,卻目睹了她胸佩紅字、懷抱嬰兒、站在監獄門口示眾的一幕。齊林沃思氣急敗壞,追問嬰兒的生父是誰,可是從妻子的嘴裡連一個字也問不出來。老奸巨滑的齊林沃思想出一個花招,迫使普林不敢泄露他的身份,然後喬裝成醫生暗中查訪,發現蛛絲馬跡便順藤摸瓜,最終認定與妻子偷情者正是牧師。齊林沃思不露聲色,以看病為由窺視牧師的隱私,旁敲側擊,竭盡精神折磨之能事,以達到報復的目的。久而久之,牧師的精神已接近崩潰的邊沿,他背地裡竟以自戕來洗刷恥辱,致使身心受到毀滅性的創傷。一次布道結束後,丁梅斯代爾鼓足勇氣,當眾承認與普林有過私情,終於把數年來使他喘不過氣的胸中塊壘吐了出來。但他也心力交瘁,安詳地死在了普林的懷中。
《紅字》是一部飽含著辛酸眼淚的文學作品,傾注了作者的一腔真情,令人讀罷眼熱、心酸,總有一絲絲憂傷在腦際縈迴。若問霍桑為何推出這樣一部旗幟鮮明的作品,向一些具有濃烈封建主義傾向的宗教思想興師問罪,我們一俟了解了霍桑的家世,便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了。
霍桑1804年7月4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薩萊姆鎮,出身望族。他的祖輩都是清教徒,一直居住在新英格蘭。曾經有評論家認為,霍桑的(《紅字》一書有著贖罪的跡象。為了準確地把握霍桑文學創作的思想脈絡,略費筆墨追溯清教徒的北美遷徒史,顯然很有必要。清教徒十六世紀中葉源於英國.本為英國國教聖公會內以加爾文宗教思想為旗幟的改革派,後又從中發展出脫離國教的新宗派。清教徒要求清除天主教舊制的繁瑣儀文,反對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提倡勤儉廉潔的生活,這一思潮對日後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十六世紀中葉,一些清教徒為了尋找精神家園,隆冬時節從英國朴茨茅斯港踏上艱難的航程。史載,約150名清教徒乘著一艘三桅帆船,頂著十級惡浪,迎著刺骨的海風,橫渡大西洋,抵達北美大陸東海岸,拉開了北美移民歷史的序幕。至今還陳列在美國國會大廈的數塊岩石,就是當年移民先驅在漫漫長夜裡迎來黎明的曙光、最終成功登入的佐證。由於清教徒鮮明的政治主張與統治階級相悖.英國歷史上數個封建王朝都有過迫害清教徒的暴政。許多清教徒不堪國內的社會動盪和封建王朝的迫害,大舉向北美移民,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大遷徙。從人類公正和平等的角度來審視北美移民史,這部輝煌的歷史中也有著極其骯髒的一頁。這部歷史是開拓史、發展史,也是罪惡史、血淚史。在數不清的罪孽中,既有移民對土著人的奴役、殘害和殺戮,也有移民之間的爾虞我詐、以強凌弱、相互殘殺。蒙昧時代,爭鬥的雙方為了生存而拼得你死我活,或許可以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稍稍加以詮釋。而北美移民之間的紛爭、流血,大多不是為了在殘酷的自然條件下求生存,而是為內心貪婪的慾念所驅使。廓清北美移民遷徙這一歷史概念,我們便能從《紅字》一書的字裡行間窺出霍桑的贖罪心態,當然是替他的祖輩贖罪,或者可以廣義地理解為為北美移民生涯中的罪孽而懺悔。
霍桑的祖上著實有過數位顯赫的人物,他們居高官、享榮華,風光一時。但他們在霍桑的心目中並不值得敬重,因為他們或者在迫害異教徒的惡潮中大開殺戒,或者在1692年的巫士大審案中草菅人命,形象極不光彩。霍桑對自己清教徒祖先的罪惡歷史一直耿耿於懷,認為那是家族史上永遠抹不掉的污點。他唯有用筆來打開人們禁錮的心扉,弘揚真善美,滌除假惡醜,才能為祖上贖罪。這或許是霍桑寫作((紅字》的初衷,也是他胸中激情奔涌的肇因。霍桑憎恨罪惡,“懼怕”罪惡,見不得血腥的字樣,極不願讓“兇殘暴戾、殺人越貨”之類的罪惡從自己的筆端流淌出來。所以他把《紅字》構思成一個悲戚的故事,或許只是北美移民眾多罪孽中的一“小孽”,但足以讓人們在分辨不清“善”與“惡”的迷茫之中醒悟過來,並勸誡人們從善如流。
在談及《紅宇》的創作時,霍桑曾披露過他的構思經歷……
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他百無聊賴地來到薩萊姆鎮的海關,在房屋拐角的廢紙堆里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包裹,裡面有一些陳舊的檔案和一塊霉爛的紅布,紅布的形狀很像英文大寫字母“A't。他漫不經意地把紅布放到胸前,隨即周身顫慄,這顫慄還伴隨著內心的陣陣灼痛。
這段經歷不論真實與否,讓人聽起來總覺得像天方夜譚。其實,霍桑很早就開始關注清教徒生活的題材了,在《紅字》之前的多部作品中描述過清教徒對性別及婚姻的嚴肅態度,為日後創作《紅字》積累了大量的素材。正是得益於這些清教徒生活的素材,霍桑才能夠利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構畫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把心底的激情全部凝聚到筆端,刻畫出了一個美麗的天使般的形象。他筆下的普林雖面色蒼然但心靈聖潔,雖衣衫襤褸但光彩動人。他創作出如此催人淚下的故事,在故事中營造出如此淒涼的氣氛,其本意無外乎譴責清教徒的卑劣行徑。清教徒倡導勤儉、反對奢靡,無疑是淨化社會的一劑良藥,但標榜禁慾,讓世人過苦行僧般的生活,多少有泯滅人性之嫌。《紅字》的女主人公普林,正是清教徒狂熱宗教信仰祭壇上的無辜羔羊。迫害普林的劊子手,看似移民小鎮的教堂法庭,其實真正的元兇乃是鼓吹加爾文宗教思想的教會勢力。
方華文
於一九九五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