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美橋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北街,建於明代洪武元年,由駐欖都第一任巡檢陳冲突所建。該橋為單孔石橋,長18.5米,寬3.16米,高4.5米,現該橋保存尚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美橋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北街
- 始建時間: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
- 長:18.5米
- 寬:3.16米
- 高:4.5米
景點簡介,歷史沿革,修建年代,外形構造,交通地理,文化傳承,風味特產,
景點簡介
雙美橋原是橫跨水色匝,南連永寧北村北街,東接藍田大街的主要交通樞紐,隨著經濟發展,其功能逐漸被距10多米之遠的一座平坦開闊的水泥隱橋替代。橋為南北走向,南有8級步級,北有10級步級。東面上方石刻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歲進士何聖強重修”,下方石刻為“雙美橋”,上款:“嘉靖歲次辛酉”,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為“道光貳拾年歲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闔鄉重修”。
約15米長的水色匝,彎彎曲曲地從西端不知名的角落流過雙美橋,站在雙美橋上,感慨它600多年的風雨滄桑。雙美橋在1990年被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據梁志軍介紹,明朝洪武年間,小欖已經開村200年左右,當時的小欖人主要居住在大欖(今天小欖南部)和小欖(今天小欖滘口新市一帶),大欖和小欖之間隔了一條大河涌,人們往來都要過渡,由於往來的人多修橋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可能,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籃田街的成街年代早過雙美橋修建的年代。“如果從明朝洪武年間修雙美橋算到現在,籃田街也有500年歷史了”梁志軍說,“這可是一條地道的老街呀!”
修建年代
雙美橋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由駐欖都第一任巡檢陳冲突所建。到了明嘉靖年間(1561年)又進行了重建,清朝康熙55年(1716年)出身小欖的進士何聖強又重修了雙美橋,清道光20年(1840年),雙美橋第三次重修。
外形構造
該橋為單孔石橋,長18.5米,寬3.16米,高4.5米。橋為南北走向,南有8級步級,北有10級步級。東面上方石刻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歲進士何聖強重修",下方石刻"雙美橋",上款:"嘉靖歲次辛酉",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為"道光貳拾年歲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闔鄉重修"。現該橋保存尚好,1990年被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地理
雙美橋位於小欖鎮永寧北街,雙美橋原是橫跨水色匝,南連永寧北村北街,東接藍田大街的主要交通樞紐,隨著經濟發展,其功能逐漸被距10多米之遠的一座平坦開闊的水泥隱橋替代。雙美橋、水泥隱橋和藍田大街尾段依稀組成了一個三角形,水泥隱橋那一邊人來車往,雙美橋這邊卻許久候不到丁點人跡。
文化傳承
走大街,穿小巷,徜徉在並不熟悉的永寧鄉,深感菊城水鄉的古樸靈秀。古老精緻的雙美橋,赫然顯現於現代文明的村落
一隅,心情忽然有些類似他鄉遇故知的“微醉”。微陡的梯級,以及石板壘起的新月般的圓拱,在柳絮飄飄的季節,恰如其分地點綴著水色匝(涌名)古往今來的記憶。
約15米長的水色匝,彎彎曲曲地從西端不知名的角落緩緩流來,攜沿岸滿襲碧綠流過雙美橋,讓人遐想。如果這時候能有一葉扁舟,在夜闌人靜時、如洗月色下,慢悠悠順流游賞,該是怎樣一幅優雅的景象啊。
站在雙美橋上,止步遠望,望著沿岸新綠,似乎觸摸到歷史的回聲,有些含混,卻讓人期待。沒有四面八方的熙攘遊客,也不似江南水鄉的鐘楚秀氣,雙美橋只是嶺南橋樑建築史上的普通一員,但它不是歷史的匆匆過客,其直面600多年風雨滄桑的魄力,卻是永寧兒女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
雙美橋依然橫跨在河涌的兩岸,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功能,但上面本該稜角平直的磚石也因為曾經走過的人多而磨出了凹弧,可能是橋太老了,以前從橋上經過的人現在也老了。反倒是橋邊後開出來的路車水馬龍。
雙美橋是永寧的老人。無論是古老還是現代,只要永寧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沒有橋。畢竟,歷史文化的種子須依此傳遞下去。在時代的洪流上,雙美橋永遠是一座反映生命、講述歷史、承繼文化、宣揚藝術、直呼心靈的人文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