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眶棘鱸(Scolopsis bilineatus)又稱石兵,雞仔,紅尾鮗仔,為鱸形目,金線魚科,眶棘鱸屬一種熱帶地區近岸生活於珊瑚礁區的海水魚類。雙線眶棘鱸分布於印太海域馬爾地夫至印度尼西亞海域,可作為觀賞魚。
雙線眶棘鱸體長橢圓形,側扁;頭端尖細,頭背幾成直線,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通常單獨或數尾在礁岩地區或礁岩外緣之砂地上活動,游泳時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前進,以礁岩或砂地上的小魚、蝦或軟體動物為主食。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線眶棘鱸
- 拉丁學名:Scolopsis bilineatus
- 別稱:石兵,雞仔,紅尾鮗仔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科:金線魚科
- 屬:眶棘鱸屬
- 種:雙線眶棘鱸
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雙線眶棘鱸 - 形態特徵,雙線眶棘鱸 - 漁業利用,其他資料,原始文獻,模式產地,分布,資料來源,品種簡介,飼養方法,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端尖細,頭背幾成直線,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一銳棘,下緣有細鋸齒,上緣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末端上緣不具鋸齒狀;頜齒細小,帶狀;鋤骨、齶骨及舌面均不具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5-7。體被大櫛鱗;頭部鱗域向前伸展至前鼻孔;側線鱗數45-46;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有鱗3 .5。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腹鰭達臀鰭起點;胸鰭達肛門;尾鰭上下葉不呈絲狀延長。成魚體淺綠色,腹面銀白色,體側有一雙邊鑲黑邊之白色斜帶,自眼下斜行至背鰭第X棘及第1軟條間之基底處,另有一黃線自側線起點以迄第V背鰭棘基底,背鰭後方若干軟條之基部有一白色大斑。背鰭軟條部前部上緣、臀鰭前部及尾鰭上下緣深紅或黑色。幼魚體具3條黑縱線,縱線間為黃色,背鰭軟條部前部上緣、臀鰭前部及尾鰭上下緣黑色。
棲所生態
通常單獨或數尾在礁岩地區或礁岩外緣之砂地上活動,游泳時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前進,以礁岩或砂地上的小魚、蝦或軟體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尼西亞,東至萬那杜,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皆有分布。
雙線眶棘鱸 -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端尖細,頭背幾成直線,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一銳棘,下緣有細鋸齒,上緣不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頜齒細小,帶狀;鋤骨、齶骨及舌面均不具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7-8。體被大櫛鱗;頭部鱗域向前伸展至後鼻孔;前鰓蓋下枝骨脊具鱗;側線鱗數43-46;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有鱗3 .5。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腹鰭達肛門;尾鰭上下葉不呈絲狀延長。體淺灰褐色,腹面銀白色,有一黃褐色帶自眼睛直行至尾鰭基部背緣;兩眼間有一藍帶橫越,眼下另一藍色縱帶。各鰭淡黃或淡色。
雙線眶棘鱸 - 漁業利用
本魚全年皆有產,可利用手釣或在礁岩外砂地放流刺網捕獲,唯因其多單獨活動,故捕獲數量通常不多。體色艷麗,常被飼養於水族箱內。
其他資料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眶棘鱸科
拉丁科名:Scolopsidae
中文屬名:眶棘鱸屬
拉丁屬名:Scolopsis
拉丁種名:bilineatus
定名人:(Bloch)
年代:1793
中文名:雙線眶棘鱸
ogenus:Anthias
原始文獻
Naturgesch. Ausland. Fische. 7:3,, pl.325, fig.1
模式產地
日本
俗名:雙帶赤尾冬
分布
國內分布: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 海南島(南部), 台灣恆春
國外分布:印度洋安達曼群島至太平洋美拉尼西亞, 北至日本琉球
資料來源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207-208. 台灣魚類志:373.
品種簡介
石兵是金線魚科比較常見在觀賞魚貿易中的個體,在印度洋分布很廣。一些漁民有時會將其販賣給觀賞魚貿易商,然後它們將被做為最廉價的海水觀賞魚之一進行販賣。這種魚很膽怯,喜歡在岩石洞穴附近生活,看上去如同在駐守那塊石頭,因此得了石兵這個名字。它們非常好飼養,接受大多數人工飼料,由於游泳速度非常快,引進到水族箱後就很難被捕撈出來。
飼養方法
它們大概可以生長到375px左右,一樣會吞食一些小魚,所以混養時要加以注意。在水質良好的條件下,它們的大眼睛十分亮,看上去很有氣質。如果成群地飼養,它們互相可能回因為爭奪洞穴而發生短暫的爭執,不過彼此都不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