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橡園

雙橡園

雙橡園(Twin Oaks),是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古蹟建築,現為台灣當局所有。於1937年至1949年作為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官邸,至1978年台美斷交前為台灣當局駐美大使官邸,而後輾轉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購回,並於1986年2月5日由美國政府依其歷史背景及建築特色定為古蹟。 1949年中華民國政權敗退台灣後,雙橡園產權繼續歸屬位於台灣的國民黨政權,但至1978年12月5日,美國卡特總統宣布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取代原本與台灣之正式關係,雙橡園作為大使官邸之功能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橡園
  • 外文名稱:Twin Oaks
  • 類別建築物
  • 地點:美國華盛頓
  • 竣工時間1888年
  • 歸屬:台灣當局
  • 建築師:Francis Allen
歷史淵源,由來,變革,發展現狀,舉辦活動,

歷史淵源

由來

1888年至1937年雙橡園最初屬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將軍尤萊亞·佛瑞特,也是第一屆美國國會議員,馬里蘭州代表團成員之一。1888年,佛瑞特的後人葛林將該地賣給波士頓豪門後人赫巴德,他同時也是國家地理學會的創辦人。赫巴德後來以三萬美元委任當時著名的留學巴黎的建築師理查·亞倫為其家族設計夏日別墅,而赫巴德一家則住在華盛頓杜邦圓環。理查·亞倫設計了擁有二十六個房間的喬治復興風格毫宅。此外,雙橡園其實是華盛頓里唯一保留新英格蘭現代木屋架構及其風格的建築。1930年代時期,赫巴德家將其別墅租給一些名人,如海軍副將領大衛·英格斯及最高法院檢察總長詹姆士·畢格斯。1937年8月,赫巴德家將該處承租給新任的中國政府代表王正廷大使,並於翌日遞交國書給時任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根據一項資料載述,王正廷大使先看過位於十九街和P街的中國大使館後,決定在克里夫蘭公園承租一間夠大的木屋作為官邸,以讓其夫人及兩位女兒一同居住。
1888年建造的主屋正門1888年建造的主屋正門

變革

1937年至1978年過去十年間,赫巴德家繼續將雙橡園租給王正廷大使及繼任大使胡適和魏道明。1947年,顧維鈞大使以中華民國政府名義以四十五萬美元向赫巴德家購置雙橡園。
自1937年至1978年間,共9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及台灣當局駐美國大使居住於雙橡園內。在此期間,雙橡園亦作為大使宴請美國國會議員和其他駐美國使節團之場所,到訪名人包括時任眾議員的傑拉爾德·福特。至今,雙橡園依舊作為台灣駐美國代表宴請美國政要及他國使節的重要場所。
1937年以來,許多美國國務卿如約翰·杜勒斯、迪安·魯斯克、喬治·舒爾茨,甚至是克林·鮑爾都曾以正式官方身份或私人身份造訪雙橡園,也因此許多重要條約與協定均在園內協商與簽訂,其中亦包括台美共同防禦條約。
1979年至1982年美國國會於1979年4月通過與台灣關係法,根據該法條,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舉,不應影響台灣統治當局在1978年12月31日之前取得或特有的有體財產或無體財產的所有權,或其他權利和利益,也不影響台灣當局在該日之後所取得的財產。
原屋主赫巴德夫婦於主屋前門廊留影原屋主赫巴德夫婦於主屋前門廊留影
但就在卡特總統無預警的宣布自1979年開始將中止與台灣之外交關係,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完全外交關係的前七天,發生雙橡園被售予美國民間組織的歷史一聞。
由於擔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會強占台灣當局原在美國資產,因此台灣國民黨政府委託羅斯福總統首席智囊,同時也是台灣國民黨政府堅定支持者的湯瑪斯·柯克倫將雙橡園及大使館、武官處房舍以二十美元象徵性的出售給美國參議員貝利·高華德主持的自由中國之友協會;一年後,該協會更以周轉不靈為由,分別賣掉大使館和武官處後,亦打算出售雙橡園,方才由台灣當局以二百萬美元從該協會購回雙橡園,並在1986年2月5日向美國內政部註冊申請列為古蹟。

發展現狀

雙橡園主屋南側平台原系建築的主要出入口,嗣經台灣當局將該平台改建為一可容納上百名賓客的大型宴客廳,正式宴會或重要場合多在該宴客廳舉行;原有門廊加蓋落地門窗使宴客廳採光良好,園區四時變換的如畫美景亦盡收賓客眼中。大宴客廳牆上掛有兩幅著名畫家梁丹豐女士在雙橡園臨摩主屋之素描真跡,以及數幅赫巴德家族在雙橡園的居家舊照,新增藝術品尚包括現任袁健生大使夫人吳垣玲女士為紀念“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而捐贈雙橡園典藏,吳幼之老先生抽象畫作品《世紀之歌》。此外,大宴客廳側一扇弧形門內另有一精緻餐廳,天花板垂墜而下的裝飾吊燈為主屋原始裝置,此一百餘年的古董燈是第凡內公司出品,該廳爰名為第凡內廳(Tiffany Room)。

舉辦活動

2011年起恢復在雙橡園舉行雙十“國慶”酒會,2015年1月1日舉行台美斷交後首次元旦升旗典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