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的傳統絲織品中,綾居首位,雙林綾絹,從唐代起便被列為
貢品並遠銷
日本等地。這朵被譽為“東方絲織工藝”的
奇葩,生產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而正是綾絹業的發展,使雙林很早就成為江南水鄉著名的商埠巨鎮。
始創於1958年的雙林綾絹廠,染織齊全,讓綾絹生產從幾千年的腳踏手拉、單家獨戶的家庭手工業生產逐步轉向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然而在之後的發展中,雙林綾絹被誣衊為封、資、修的黑貨而橫遭摧殘,甚至全廠只有一台織機織綾,年產花綾僅一萬三千五百米,使得雙林綾絹名存實亡。社會發展,雙林綾絹作為傳統工藝,面臨著重重困境和挑戰。
“
雲鶴”、“漢貢”兩枚註冊商標,成為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指定生產廠家,而“雲鶴”牌祥雲圖案綾絹更是作為奧運會冠、亞、季軍和獲獎運動員的獲獎證書封面裱封寫入了奧運歷史。
淵源
位於湖州東南的雙林鎮,由於處於太湖文化、古運河文化、
吳越文化的交融之中,有著深厚的
文化底蘊。又地處杭嘉湖水網地帶,歷來盛產蠶桑,繅絲業相當發達。因而在蠶桑業發展的同時,除了絲綢之外,還創造了另一種絲綢業奇葩――雙林綾絹。綾絹是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用純桑蠶絲織制而成。雙林綾絹輕似晨霧、
薄如蟬翼、質地柔軟、色澤光亮,素有“鳳羽”之美稱。“吾鎮女工以織絹為上,習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機聲鴉軋,曉夜不休,古風可朔”。
綾絹生產歷史非常悠久。據我市1956年及1958年先後兩次對錢山漾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有未炭化呈黃褐色的絹片。 經測定系家蠶絲所織,平紋,經密毎公分五十二根,緯密毎公分四十八根,與當今的絹織物結構基本相同。可見在據今47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湖州就有了世界上最早最精美的絲織絹片。
雙林綾絹生產歷史源遠流長。據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到的碳化了的絹片測定,雙林綾絹生產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歷史。“花者為綾,素者為絹。”雙林綾絹傳統手工技藝精湛,種類繁多,分為耿絹、礬絹、花綾、素絹等諸多品種,生產工藝流程工序嚴密,主要有:浸泡、翻絲、纖經、放紆、織造、煉染、砑光、整理等大小二十餘道工序。雙林綾絹素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著稱,被譽為“絲織工藝之花”。
傳承
三國時,湖州隸屬東吳,所產綾絹已享盛名,有“吳綾蜀錦”之稱。東晉時,綾稱吳綾,絹稱白練,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王獻之任吳興太守時,已用白練書寫;南朝宋時,綾絹已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拳頭商品,大批綾絹經由廣州等地出口到林邑(越南)、扶南(高棉),以至天竺(印度)、獅子國(斯里蘭卡)等南海十多個國家。梁時,因梁武帝小名阿練,避諱改練為絹。
唐時,雙林已具相當高的織綾技藝,已能巧妙地運用不同斜紋紡織,互相襯托出花紋,使花形如隱似現,轉側引人。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有:“異采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的佳句給予高度讚美。其中吳綾、烏眼綾等均為朝廷貢品,並遠銷日本等國。
宋元時,雙林綾絹生產十分興旺,織造與印染,生產與銷售已實行專業分工。織戶環聚東林織漩漾與西林紗機(土扇),東林“有絹莊十座,在普光橋東,每晨入市,肩相摩也”,西林吳氏設莊收絹,染絹的皂房則集中在耕塢橋一帶,漂洗皂絹,染黑了橋下的清水,“墨浪湖”即由此得名,從此,雙林別稱“墨浪”。
至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東西兩林合為(雙林)鎮後,綾絹行業更趨發達。綾、絹巧變百出,產品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輕重兼備。常年生產的綾有包頭綾、帽頂綾、烏綾、裱綾、倪綾、安樂綾、板綾等。絹有包頭絹、杜生絹、冬生絹、夏生絹、禳絹、官絹、燈絹、裱絹、礬絹等。其中以倪綾、包頭絹、包頭紗最負盛名。朝廷“奏本”專用雙林“倪綾”,據《雙林鎮志》載:“按本鎮之綾,以東莊倪氏所織者為佳,名為倪綾。蓋奏本面用綾,上有二龍,惟倪姓所織龍睛突起而有光,他姓不及也。”為一時極品。包頭絹、包頭紗唯雙林一方人用絲與綿交織而成,均用作婦女首飾與男子裏首罩面防風沙。按其花式,最初只有平紋的清水包頭。其時,有四季花、西湖景、百子圖、百壽、雙蝴蝶、十二鴛鴦、福祿壽喜、八寶龍鳳、雲鶴、盆景、花籃等。按長度有連為數丈,有開為十方,輕者二三兩,重至十五六兩。名目有加長、放長、中六、真清、福清、提清、盪膠、緞本、輕長、加闊、連分、西清、行腳地等。明女梁小玉《雙林包頭》詩讚曰:“輕霞薄霧小香羅,傍著蟬鬟香更多。最愛春山縹緲上,橫妝一帶淺青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湖州雲鶴雙林綾絹有限公司獲得“雙林綾絹織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