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眶棘鱸

雙斑眶棘鱸

背鰭X-9;臀鰭Ⅲ-7;胸鰭17;腹鰭I-5;尾鰭17。側線鱗44~46。雙斑眶棘鱸為眶棘鱸科眶棘鱸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斑眶棘鱸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分布區域南海
分類信息,原始文獻,分布,資料來源,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眶棘鱸科
拉丁科名:Scolopsidae
中文屬名:眶棘鱸屬
拉丁屬名:Scolopsis
拉丁種名:bimaculatus
定名人:Ruppell
年代:1828
中文名:雙斑眶棘鱸

原始文獻

Atlas Reise Nordl. Afrik., Fische:8, pl.2, fig.2

分布

國內分布:南海
國外分布:印度, 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

資料來源

南海魚類志:524.

形態特徵

側線鱗44~46。
體長115~214毫米。體長方形,側扁。體長為體高2.5~2.9倍;為頭長的3~3.3倍。背面稍狹,沿背鰭呈弓狀彎曲。腹面圓鈍,曲度較小。體高以背鰭起點處為最高,尾柄側扁,其長約有高的1.3倍。頭稍大,背面較腹面為寬,兩側平坦,頭長為吻長的2.7~3.4倍;為眼徑長的3~3.5倍。吻長,較尖。眼大,眼下緣有一發達的向後棘。眼側位而高,距鰓蓋後緣較距吻端稍近。眼間隔寬,微凸,其寬與眼徑約相等。鼻孔每側兩個,較小,緊相鄰,圓形,前鼻孔具瓣膜。口中等大,微斜。上下頜等長,能伸縮。上頷骨位於眶前骨之下,後端達眼前緣的下方。兩頜牙細小,多行,呈帶狀;犁骨、齶骨及舌面上均無牙。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鋸齒,後下角突出有4~5較強的鋸齒;鰓蓋後緣有弱棘一枚。鰓耙少而短,鰓耙3~5+4~5。
體被櫛鱗,櫛狀齒甚弱。頭部除吻部、眶前骨外,大部皆被鱗,頰部具鱗6行。背鰭及臀鰭各有低鱗鞘。
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連續完全,無缺刻,背鰭起點在胸鰭基底上方,鰭棘尖銳以第四至六鰭棘最長,最長鰭條長於最長鰭棘。臀鰭起點在背鰭鰭條的下方,第二、三棘等長,其長約與眼徑相等。胸鰭中等大。腹鰭位於胸基底的後下方。尾鰭深叉形。
體背面玫瑰紫色,腹部色淺,身上有兩大褐色斑,頭部的斑小,由眼下元至鰓孔後。體側斑長,由胸鰭中部上方到尾柄前。沿胸鰭基有一褐色小斑。各鰭無色。

生活習性

在珊瑚礁或沙或泥上通常發現於近岸水域底部鄰近礁石.吃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與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