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雙帶黑蝗雄蟲平均為549毫克重,雌蟲1086毫克(乾重:雄蟲166毫克,雌蟲341毫克)。
(1)複眼棕色,有許多淺黃褐色斑點,沒有暗帶。
(2)頭部前帶黑斑,棕褐色或綠色。
(3)前胸背板有光澤,側葉頂部有橫條紋,上面的條紋深色或具棕色邊緣。
(4)複眼兩側後下方的整個側區棕褐色或綠色,有斑點。
(5)整個後肢具黑色條紋。
(6)後足脛節綠色,有淺刺和黑刺。前緣深色。
(7)一般蟲體顏色為綠色或黃褐色。
生活習性
西方的農業發展促進了人口眾多的昆蟲。早期的定居者在播種糧食作物時不知不覺播下各種雜草種子,從而引入了雙帶黑蝗所需要的營養豐富的新寄主植物。沿作物邊界,道路兩側,溝邊河岸,茂盛的雜草也增長很快。這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使該物種有了能夠繁殖的土壤和基地。
雙帶黑蝗是一種晝夜昆蟲。它們的活動發生在白天,天氣暖和時,高大的植被及其棲息地影響其行為。在日落前的傍晚氣溫涼爽,若蟲和成蟲都爬到植物上休息,從半山腰到接近頂部的植被。在這些地方經過一夜休息。日出後不久,蝗蟲在溫暖的太陽光線開始下降,到地面上,可能會繼續曬太陽或進食,然後遷移。若蟲在地面上,通常在6時至11時。
大多數雙帶黑蝗的生命周期為期一年,但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山地公園1000米以上的高度,雙帶黑蝗需要兩年時間來完成一個生命周期。為期兩年的生命周期也可能會出現分布於落基山脈的草地之間的雙帶黑蝗。
生長繁殖
蝗蟲一般以卵越冬,在秋季雌成蟲利用腹部未端的堅強“產卵器”,插入土中產卵。產卵場所大都是濕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次產18-35粒卵成塊。卵塊有良好的保護層,不易受溫、濕度和不良因素影響。自然條件下,越冬卵經4-5個月,即翌年3-4月,當氣溫漸暖時,是蝗卵孵化、蝗蝻出土的季節。
若蟲、成蟲 剛孵出的若蟲又叫蝗蝻,沒有翅,能跳躍。蝗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蝗蝻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一生蛻皮4-5次,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
由於卵塊在產卵場所的土表分布是均勻的,蝗蝻初孵時在雜草叢中分布也是均勻的。但是蝗蝻有群集習性,出土後會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軍團”,少則幾百頭一群,多則上百萬頭一群。一般以“軍團”規模跳躍移動,移動時間越長,“軍團”成員越多。蝗蝻還有向上爬高習性,在移動過程中,遇上高大的植物,會成群上樹至幾十米。4齡後,蝗蝻“軍團”逐漸“解散”,不象低齡期那樣一平方米有蟲體上萬頭。成蟲在食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不作遷移,只有食料缺乏才會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甚至遠距離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