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希精神

雙希精神即“希臘精神”與“希伯來精神”。恰如中國文化的源起十分複雜一樣,西方文化的源頭也非常龐雜。但是,這並不是說各種源頭因素都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同樣重大的影響。比較而言,希臘和希伯來文化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源頭,就像儒家和道家對中國的影響那樣。雙希精神像一個巨大的鐘擺,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美感當代哲學家巴雷特就指出,希臘人締造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學,而希伯來人則創立了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這就是西方文化的根源,兩者是相輔相成、對立補充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希精神
  • 外文名:Hebraism、Hellenism
  • 源頭:希臘、希伯來
  • 意義:塑造樂西方文化的面貌
簡介,小資料,

簡介

關於這一點,英國學者阿諾德寫道:“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擁有的最佳準則才顯現出我們值得讚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們強有力和值得讚譽特徵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把這兩種力量視作敵對力量,亦即在這兩種力量之間來劃分這個世界帝國。假如我們要用兩個卓越而又輝煌輝煌地體現這些力量的民族來命名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希伯來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臘精神(Hellenism)的力量。我們的世界正是在希伯來精神和希臘精神這兩種影響之間運動。某個時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極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時刻則感受到另一極的吸引力。世界應在兩極間完美和諧地實現平衡,儘管這從未實現過”。
在阿諾德看來,“活力”與“智力”的對立,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們實際上就是希伯來和希臘精神地化身。那么,雙希精神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差異呢?它們如何塑造樂西方美學的風景呢? 在阿諾德看來,兩種文明的基本精神儘管有相通之處,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對立互補的。首先,希臘精神的最終目的乃是“人的完滿”,而希伯來精神的最終目的則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臘精神的最高觀念是“按照事物本來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來人則認為,“訓誡和服從”高於一切;最後,希臘人的支配性觀念乃是“人的意識的自發性”,而希伯來人卻強調“良知的嚴格性”。
阿諾德關於雙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脈和邏輯,對於我們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徵和歷史演變很有啟發性。後來,很多人順著這個思路來探討西方文明的源起,並把這一二元對立的格局更加具體化了。

小資料

希伯來精神與希臘精神
1.希伯來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就希臘文化來說,至少在它的兩個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表達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
2.信仰的人是完整的具體的人。希伯來文化並不放眼普遍的人、抽象的人;它所看到的總是具體、特定、個體的人。另一方面,希臘人是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思想家,他們發現了一般的、抽象的和沒有時間性的本質、形式和理念。
3.對於希臘人,由此產生了作為只有哲學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希伯來文化強調的是獻身性,是人充滿熱情地投入他終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體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孫、家庭、部落和上帝。
4.對於猶太人來說,永生除了體現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一個相當可疑的概念。而對希臘人來說,永生則是人能夠通過其智力可以隨時達到的東西。
5.希臘人發明了邏輯。希臘人關於人是理性動物的定義,從字面意義上來說,就是人是邏輯的動物;按更本原的含義則是人是有語言的動物。……在希伯來人看來,智力的狀態是最典型地反映在約伯的朋友們愚蠢而又狂妄的嘮叨之中,他們的議論從未觸及到問題的核心。生活的終極問題發生於語言所不能達到的深處,也就是信仰的最深處。
6.希臘人把美和善作為等同的東西或者至少是永遠一致的東西來追求。事實上希臘人用一個單名“美的即善的東西”來表達美和善。阿諾德簡潔地提及的希伯來人的罪孽感,是甚至人類存在的痛苦而又難以駕馭的一面,從而不能允許輕易地把善與美等同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