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岩古剎是下白石鎮考古文化存留最悠久的唯一古蹟線脈,美景如畫:有“韓湘子吹調”、“天龍座殿”、“仙姑下凡(七仙池古蹟)”、“五蓮相會”、“五鳳朝龍”等景點。高懸萬丈的兩大岩石自然形成雙岩村一扇山門,故得名雙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岩禪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通灣洋村
建築特點,文化,典古,文學作品,歷史沿革,由來,鐘聲傳說,考古遺蹟,地圖信息,
建築特點
登上山門的“青山深坑鼻頂”(古代軍事點火台),遠眺寧德和福安沿海山脈是一望無際的山川河海,金暉奇觀若似通往“西天佛過之境“。站立在“七仙池”可觀東海,眺望白馬門—— 閩王“白馬三郎”出巡的古鎮門,史稱“三十重關鎖”,隨著海潮漲落自然關合,氣勢非凡,尤其在“四月八”季節到來之際,夜晚官井洋捕魚的篝火像無數的流星穿梭於白馬門,更為壯觀。
走出蓮花山,迎著東升的太陽俯瞰白馬江,一幅幅“孔雀開屏”、“獅岩樹色”、“彩蝶展翅”、“金龜戲水”、“鰲台釣月”,“白洲碧浪”等美景盡收眼界,漫步到白馬江畔的六龍崗,東面彩霞襯托著一座“毛公山”(似毛澤東像的筆架峰)和北面閃爍的白馬江在霧的族擁中浮出“海上浮硯”。
文化
典古
據雙岩吳氏老者述,“兵荒馬亂年間,吳氏人家流離失所迷至雙岩,那時雙岩尚無村舍,猶借居雙岩禪寺,有一晚吳氏夢見伽藍菩薩相告指點:”你居寺多年,今後此非長住之所,務必早日登程另尋安舍,好為本寺施主。你等離寺往北行,至雞蹄牛嚷燭光處留步便是。吳氏醒時感恩菩薩指點即辭別北行,果然聽到雞蹄,故取地名“雞角城”,再往北前走至牛欄里聽到牛嚷聲,不遠處果見燭光村舍(蓬萊領今大梨村),於是就此安居,取名“吳安裹”。由此,吳氏許願初一,十五應持雙岩寺香燈,復派胞弟吳五弟再遷居雙岩寺供寺僧,至此,雙岩一個自然村,由此形成。
文學作品
清末詩酒神仙伯琴特賦詩一首
蘭漿桂掉放中流,雙島如蓮踞上游,
十里塢尋香世界, 長溪亦認港咽喉,
漁歌破曉扁舟下, 霞彩連天遠望成,
我欲呼朋搜勝跡, 披衣攜酒上舵樓。
雙岩禪寺位於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通灣洋村,離福溫高速公路下白石出口5公里。據《福建通史》記載,雙岩禪寺始建於唐鹹通年間(公元860-872年)禧宗帝所立,並下旨封立為“雙岩禪寺”。自此,香火鼎盛,名僧輩出,是閩東八大名剎之一。
雙岩古剎傳說稀奇,風景獨特,吸引不少歷代文人墨客至此吟詩作賦。南宋狀元王十朋(號梅溪、字龜齡)詩:“崎嶇九嶺到雙岩,遙望閩山未見三,尋訪神鐘蔽隱處, 翠微深鎖古符蘭。”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666年)王十朋《入長溪》詩:“老矣倦遊宦,入閩知山川,三山疑隔海,九嶺類攢天, 插稻到山頂,栽松侵日邊。長溪水無限,前更有清泉”。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至此亦不禁吟詩相攢:“五鳳朝龍向雙岩,西望閩川罕見山,遙聞禪鐘隱現處,白雲深處逸清香”。黃啟仕《雙岩寺步王梅溪韻》:“雙逼岩古洞岩,招攜探騰度春三,鐘神隱借江川色,濃抹恍出藍。”等等。
歷史沿革
由來
相傳雙岩九嶺是古時往南行北的“官路”,唐懿宗的宦官路徑雙岩,只見翠綠屏障,關鎖精蘭,霧繞蓮花,不見人煙。忽聞鐘聲馨耳,逐步尋聲至夜深,借草就寢卻見庵堂宇亭燭光明亮,鐘馨耳音,翌日晨醒,夜宿庵堂悄然無聲,尤覺奇哉,回朝上奏皇上,遂下旨封立“雙岩禪寺”。這一典故有詩流傳至今:“游遍雙岩蓮花山,只聞鐘聲不見庵,聲聲敲醒夢中人,聞聲如至菩薩門”或“白石九嶺到雙岩,只見鳴鐘不見庵,常聽禪鐘時時音,不見僧人出堂庵”。
鐘聲傳說
據《福安縣誌》記載唐廣明年(公元879年)黃巢造反突入福建取文殊院的禪鐘烹牛肉,忽然“神鐘”飛走,落入龍潭,潭漸塞,復飛落六嶼江,每運晦暝時分,隨波出沒,鏗然有聲,宋鹹平年(公元1000年)眾竟迎不動,唯雙岩主持成道和尚——智旨祖師用錫杖將重幾百斤的“神鐘”單挑回雙岩寺,一時雙岩禪寺聞名閩浙江海,前往敬香日千餘人。
考古遺蹟
古剎一千一百四十年來漫長歲月滄桑隨之歷史變遷,現存留有宋朝王梅溪(王十朋字龜齡)題詩碑文墨跡,據推敲為六旬詩,行書體,詳細詩文正待解釋;古蹟有“僧標石槽”、“唐宋兵馬槽”約長3.5米,寬0.8米,“石槽”左旁刻文稀奇古怪,難以看懂,這些都是考研古文化的珍貴遺物“文革”以來“雙岩寺”古蹟文物幾經遭動,寺大門的“皇帝龍牌”“壁畫”以蕩然無存。96年僅存一尊“平鹿祖師活佛像”被窩售往廣東,以高價轉售出境,2000年5月離幹警繆佛慶夢破奇案,但“活佛像”尚待追回。據老人說:“這尊‘活佛像’用木刻,其身、手、腳、眼睛均製作靈活,若按其膝蓋,便會站起來自動張開雙臂,睜開眼睛”。他的存在將佐澄我國古代研究製作機器人,可追溯到唐宋時,早已萌芽。“雙岩古剎”原址古蹟淹沒田間有待研掘考察研究。
保護閩東佛教稀有的宗教文化遺產,開發其文化旅遊資源,是民心所向,以文化為背景,歷史為依據的地方物質精神文明建設,更能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
地址: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通灣洋村
地圖信息
地址:下白石鎮通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