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孖井(孖,音mā,方言,雙生子),顧名思義就是兩口緊密相依的水井,是廣西南寧市重要的生活用水供應點,後因其位於南寧市興寧區友愛路(以前叫大寨路)與人民路(以前叫公園路)交叉路口處,故延伸為泛指這一地帶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孖井
- 直徑:約2米
- 深:約10米
- 年代:宋代
歷史沿革,現狀,
歷史沿革
據說此井是宋代狄青將軍駐防在望仙坡時挖掘的。也有說法認為,雙孖井是民國初年才挖的。相傳無論雨季旱季,井水都清澈充足,是當時友愛路、人民路一帶居民生活用水供應較為重要的地點。二十世紀80年代,由於南寧城市建設的需要,修建人民路,將此井填埋了。之後市政府於雙孖井舊址附近修建雕塑以示紀念。2004年被列入南寧市文物保護點,但實際上是已經消失的文保點。很多南寧人還經常懷念它,每每說到那地方時,都以“雙孖井”代替。
現狀
南寧市民鐘家余就住在人民路邊上,從沒有搬離過。
2013年4月1日上午,他家門口的人防地下工程工地上,突然傳來挖掘機鐵齒挖到硬物的“咔咔”聲,他從自家樓上習慣性地往工地上看,只見一堆黃土中間,出現了一口井的形狀。
“是真正的雙孖井!那個位置肯定沒有錯,我小時就在井邊玩,不會記錯的。”鐘家余很興奮,他立即致電本報記者。
現在人民友愛路口處福萊閣商廈前,有一組“雙孖井”的雕塑景觀,但老南寧都知道,這不是水井的真正所在。水井原先的位置,距離人民友愛路口有十幾米的距離。上世紀80年代,南寧市修建人民路,將水井掩埋。
記者看到,這口井露出了1米多高的井座,井口最大直徑約2米。井壁裡層用青磚壘砌,外壁包了鐵皮,從被挖掘機勾破的地方可以看到,中間是類似混凝土的東西。
傾向於原址保護
記者採訪時發現,雙孖井雖然名氣很大,但文字記載卻非常少,僅有的幾處,也都是寥寥幾字而已。
關於雙孖井的由來,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稱此井為宋代武將狄青所挖。狄青曾在邕州駐防,雙孖井當時的位置為邕州的北門。也有說法認為,雙孖井是民國初年才挖的。
圍繞這雙孖井,還有許多故事。鐘家余說,他小時候,看到有人往井裡投銅錢,為的是祈求神靈保佑。在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井裡養了鯉魚,以防人投毒。
水井有多深?藍橋華說,上世紀60年代曾有人投井,事後消防隊抽乾水,吊人下去沖洗。“那時候看得比較確切,井深約有10米。”他說,原來雙孖井的位置剛好是一個坡,修路時坡度放緩,井也被截掉了一部分,現在剩下的估計還有四五米。
南寧市博物館聯繫了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物科,之後要求工地暫停這一區域的施工,等待研究具體的保護方案。“我們最傾向於原址保護。如果不行的話,看還能不能有其他的辦法。”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物科的藍科長說。
確認
這就是已消失29年的雙孖井
記者先聯繫了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物科,工作人員立即幫記者聯繫了南寧市博物館。很快,南寧市博物館盧敏生副館長和工作人員來到了現場,可他們一時無法確定眼前的這口井是不是雙孖井。
“雙孖井在2004年被列入南寧市文物保護點,但實際上是已經消失的文保點。我們也只是聽說過它,具體位置在哪裡並不清楚,也從來沒見過圖片和文字資料。”盧敏生說。
記者叫來了鐘家余,他很肯定眼前就是雙孖井。“原來的人民路只有現在一半寬,井在路中間,路從兩邊走。”他說。
市民馬先生也住附近,他過來給鐘家余作證:“原先水井還要高一些,修路時被鋸掉了一部分。”
住在人民路北二里的黃女士,隔著馬路也能準確指出雙孖井所在的位置——正和工地挖出的位置相同。
為什麼水井外面包有鐵皮和混凝土,三人都解釋不清楚。他們說,被挖出的這部分原先埋在地下,以前看不見。
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黃雲忠說,“混凝土”其實好解釋,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有了“洋灰”,前幾年在朝陽溪里挖出兩個“混凝土地堡”,是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東西。
通過進一步的走訪,南寧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初步確定,此井就是雙孖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