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公祠

雙公祠

雙公祠是為紀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兩位先賢而建,該建築坐東朝西,建築面積 800 平方米,採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白牆青瓦,為單層磚混結構。

建設背景,地理位置,

建設背景

雙公祠是為紀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兩位先賢而建。該建築坐東朝西,建築面積 800 平方米,採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白牆青瓦,為單層磚混結構。門額“雙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後人范敬宜題寫。門聯為“一湖一樓一記,浮乾坤、控南北、敘樂憂,江山勝景輝映千古;雙公雙績雙德,聯珠璧、會風雲、昭日月,文壇佳話流播九州。”由北大教授龍協濤撰聯,原書協主席沈鵬書。祠內還設有兩個陳列廳,分別為:(一)“岳陽天下樓”,展示岳陽樓的建置沿革、形制演變 、 歷代名人詠嘆岳陽樓的詩文。(二)“雙公憂樂情” , 展示範仲淹與滕子京生平以及對岳陽樓的歷史貢獻。展覽力圖通過場景、文字、圖表、模型、文獻資料、照片、拓本、書畫等相結合的形式,再現岳陽樓的歷史和演變,展示岳陽樓的建築文化,揭示岳陽樓深厚的歷史人文內涵,弘揚“先憂後樂”的傳統人文精神。

地理位置

岳陽樓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區內陸地東西長約130米,南北長約300米,陸地投影總面積3.9萬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鶚,遙對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萬里長江。它雖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當中國中部,挨長江、伴洞庭,於洞庭湖居其口,於長江居其中。以水路言,從岳陽出發,上溯長江,經三峽,可通巴蜀;順長江東下,可達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乃至遠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上溯,可與湖南76個縣市相連。以陸路言,緊靠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在南北交通幹線上亦處中端,極易轉入與之相連的其他鐵路、公路,通達各省。
岳陽樓包含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結,因而在近一千年來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地方。登上樓來,放眼望去,渾無際涯的“八百里”洞庭湖直入眼底,令人陡然間心曠神怡,頓覺入了“無我無人”之境。
岳陽樓景區除主樓外,尚有朱德同志書寫匾額的懷甫亭,建於明朝崇禎年間的仙梅亭,取材於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傳說的三醉亭,都具觀賞價值。此外,魯肅當年發布軍令的點將台,書法碑廊,小喬墓,魯肅墓都值移步一探以舒懷古之情。
岳陽樓下還有一個著名的詩書碑廊,該碑廊全長百米,式樣為仿古迴廊,古樸、莊重、典雅。
這一名樓建成的起因卻是因為軍事需要。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孫權為了與劉備爭奪荊州,派大將魯肅率軍駐守巴丘,魯肅為了在洞庭湖上操練水軍,在洞庭湖邊的城頭上建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這一閱軍樓便是岳陽樓的前身,至今岳陽樓景區範圍還存有魯肅閱兵處。至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陽,遂擴閱軍樓,稱南樓,後又改名為岳陽樓。隨後,岳陽的山青水秀和岳陽樓的雄偉引來了才華橫溢的文人騷客,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大家紛沓而至,登天下樓、賞天下水,並寫出上千篇膾炙人口的詩文,其中杜甫的《登岳陽樓》、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入岳陽樓》、李商隱的《岳陽樓》等均是語工意深的佳篇,遂使岳陽樓漸漸擴大了知名度。
但岳陽樓真正聞名天下,卻是在北宋時,因了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俺的一篇《岳陽樓記》。慶萬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為岳州知州,他惜岳陽山水之秀異,第二年便開始重修岳陽樓,修好後請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寫信邀他的好友范仲淹為修葺一新的岳陽樓作記。范仲淹不負好友重託,一篇《岳陽樓記》360餘字,字字珠璣,成為千秋絕唱。其中的“余觀夫巴陵勝狀…”一段,述盡天下樓、天下水之勝景,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則更成為中華民族久吟不朽的名句。正是因了這篇文情並茂的《岳陽樓記》,岳陽樓才聲名遠播中外,成為千古名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